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有在人世的污浊里才更易见其清明,而陶渊明唯有在菊花旁才见其芳华。
陶渊明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并不受人推崇,因为那时人们很难于陶渊明的平淡之中发现美,人人心里充满了希望与斗志。而后来,经历了太多的诗人们才发现,原来自己身边的菊花竟开得最美。
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定都建康,史称东晋。而此时的陶渊明正走在人间的路上,告诉众人世间最美之物。
他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最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美,“含欢谷汲,行歌负薪”最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最美。
陶渊明晚年穷困到要向人求讨周济,但他依然以最美的态度终老。只是有个小小的怨,怨“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而这怨竟也成了最美。
陶渊明因家门口有五棵柳树,就写了篇《五柳先生传》,说自己衔觞赋诗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快乐生活,还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五柳先生”。到了晚年,为了展现自己更彻底的归隐态度,他更名为潜。
他出生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是东晋开国元勋,年幼时家庭衰微,世间繁华于他也就变成了无所谓的身外之物。年轻时,他也在家国和自由间徘徊犹豫,熬不住贫困潦倒的日子,最终出来做了个小官。
后来他又投靠刘裕,以讨伐挟持了安帝的篡位者桓玄。当刘裕率兵东下时,他乔装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于刘裕。他以为他可以大济苍生,所以很开心地写诗自娱。然而刘裕打入建康后,世道无变,还是一样的昏暗不明,自己周遭的功臣屡屡被杀,小人依然当道。
陶渊明这才醒悟,志向所托的去处原来竟是如此的不清不明,甚至于不堪,他心中有了去意。当梦想碰到现实,不愿在人间俗事里徜徉的陶渊明终于想到了逃走。于是他收起志向,默默回到家中,过起了躬耕自资的生活。
陶渊明的心灵想逃到远荒,但他熬不住身体当在俗世里存活的现实,后来又出来做了个彭泽令,不过他是带着小小的顽皮与自私来做这个小官的。
他很喜欢喝酒,所以就命令县公田都种用来酿酒的秣谷,后来还是他的妻子坚持,才种了些用来吃饭的粳米,最终达成协议,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后来有上级要来视察,县吏要求陶渊明应该束带出见,陶渊明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啊。于是又辞了官,写下《归去来兮辞》这篇名赋。
陶渊明归田之初生活并无负担,很是逍遥。他精心建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此时,他已经为自己在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众人眺望的陶渊明式的精神家园终于在此时建立,从此俗世的陶渊明渐行渐远,远方行来了采菊东篱的陶渊明。
之后,他过着日日饮酒看花的生活。凡是来访之人,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之同饮。有时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一个叫王弘的人非常仰慕陶渊明,想要和他做朋友,又怕自己莽撞,只好跟一个朋友做了一个小小的圈套。他先让这个朋友约陶渊明出门喝酒,而当他们走到半路休憩于路边小亭时,朋友便把酒拿出来让陶渊明欢饮,而早藏在附近的王弘在这时出来与之相见,陶渊明与之欢宴,喝得非常开心,连要去的地方都忘记了。
他的人生总是这么潇洒,如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般,总要好好地活着,享受天地的芬芳。然而人生有花开也当有花落之时,这样美妙的日子总不是时时都有。
后来妻子去世,家中失火,生活变得十分艰难。然而,即使这样,他依然是开心的,万般喜欢他的现状。
他的老友颜延之上任之时路经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留下两万钱,陶渊明悉数送到酒家,做饮酒之资。但当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时,即使他病饿交加,檀道济想馈以粱肉,亦被他挥去。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只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话不投机半句多,他说完便拂袖而去。当年他离开官场也是这么挥一挥衣袖就走了,从来没有回过头。
林语堂的话真正道出陶渊明一生意义的所在:“有人也许会把陶渊明看作‘逃避主义者’,然而他并不是。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如果他是逻辑家的话,也许会出家做和尚,彻底逃避人生。可陶渊明酷爱人生,他不愿逃避。在他看来,他的妻儿很真实,他的花园伸过他庭院的树枝,他所抚爱的孤松也十分可爱……他是尘世所生的,是属于尘世的,所以他的结论不是要逃避人生,而是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的怀抱里去,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
是的,陶渊明从离开官场的那天起,就回到了他自己的桃花源,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并不受人推崇,因为那时人们很难于陶渊明的平淡之中发现美,人人心里充满了希望与斗志。而后来,经历了太多的诗人们才发现,原来自己身边的菊花竟开得最美。
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定都建康,史称东晋。而此时的陶渊明正走在人间的路上,告诉众人世间最美之物。
他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最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美,“含欢谷汲,行歌负薪”最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最美。
陶渊明晚年穷困到要向人求讨周济,但他依然以最美的态度终老。只是有个小小的怨,怨“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而这怨竟也成了最美。
陶渊明因家门口有五棵柳树,就写了篇《五柳先生传》,说自己衔觞赋诗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快乐生活,还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五柳先生”。到了晚年,为了展现自己更彻底的归隐态度,他更名为潜。
他出生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是东晋开国元勋,年幼时家庭衰微,世间繁华于他也就变成了无所谓的身外之物。年轻时,他也在家国和自由间徘徊犹豫,熬不住贫困潦倒的日子,最终出来做了个小官。
后来他又投靠刘裕,以讨伐挟持了安帝的篡位者桓玄。当刘裕率兵东下时,他乔装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于刘裕。他以为他可以大济苍生,所以很开心地写诗自娱。然而刘裕打入建康后,世道无变,还是一样的昏暗不明,自己周遭的功臣屡屡被杀,小人依然当道。
陶渊明这才醒悟,志向所托的去处原来竟是如此的不清不明,甚至于不堪,他心中有了去意。当梦想碰到现实,不愿在人间俗事里徜徉的陶渊明终于想到了逃走。于是他收起志向,默默回到家中,过起了躬耕自资的生活。
陶渊明的心灵想逃到远荒,但他熬不住身体当在俗世里存活的现实,后来又出来做了个彭泽令,不过他是带着小小的顽皮与自私来做这个小官的。
他很喜欢喝酒,所以就命令县公田都种用来酿酒的秣谷,后来还是他的妻子坚持,才种了些用来吃饭的粳米,最终达成协议,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后来有上级要来视察,县吏要求陶渊明应该束带出见,陶渊明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啊。于是又辞了官,写下《归去来兮辞》这篇名赋。
陶渊明归田之初生活并无负担,很是逍遥。他精心建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此时,他已经为自己在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众人眺望的陶渊明式的精神家园终于在此时建立,从此俗世的陶渊明渐行渐远,远方行来了采菊东篱的陶渊明。
之后,他过着日日饮酒看花的生活。凡是来访之人,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之同饮。有时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一个叫王弘的人非常仰慕陶渊明,想要和他做朋友,又怕自己莽撞,只好跟一个朋友做了一个小小的圈套。他先让这个朋友约陶渊明出门喝酒,而当他们走到半路休憩于路边小亭时,朋友便把酒拿出来让陶渊明欢饮,而早藏在附近的王弘在这时出来与之相见,陶渊明与之欢宴,喝得非常开心,连要去的地方都忘记了。
他的人生总是这么潇洒,如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般,总要好好地活着,享受天地的芬芳。然而人生有花开也当有花落之时,这样美妙的日子总不是时时都有。
后来妻子去世,家中失火,生活变得十分艰难。然而,即使这样,他依然是开心的,万般喜欢他的现状。
他的老友颜延之上任之时路经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留下两万钱,陶渊明悉数送到酒家,做饮酒之资。但当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时,即使他病饿交加,檀道济想馈以粱肉,亦被他挥去。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只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话不投机半句多,他说完便拂袖而去。当年他离开官场也是这么挥一挥衣袖就走了,从来没有回过头。
林语堂的话真正道出陶渊明一生意义的所在:“有人也许会把陶渊明看作‘逃避主义者’,然而他并不是。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如果他是逻辑家的话,也许会出家做和尚,彻底逃避人生。可陶渊明酷爱人生,他不愿逃避。在他看来,他的妻儿很真实,他的花园伸过他庭院的树枝,他所抚爱的孤松也十分可爱……他是尘世所生的,是属于尘世的,所以他的结论不是要逃避人生,而是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的怀抱里去,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
是的,陶渊明从离开官场的那天起,就回到了他自己的桃花源,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