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当我漫步在上海一个古老的街区時,我发现一群男子正抬着一样东西走出一条昏暗的门道。那是一把藤椅,上面坐着一位狂躁激动的老奶奶。她是最后一位不愿搬出即将被拆掉的老房子的住户。上海购物餐饮中心新天地将在此兴建。当这位老奶奶被抬出来的时候,她不停地用上海话喊着。我问朋友是什么意思,她告诉我:“记住历史。”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上海建筑正在迅速消失。帮助我们牢记这些引人瞩目的城市遗产的人就是加拿大摄影师格雷格·吉拉德。他长期居住在中国最大的都市上海,上个月出版了新书《上海印象》。吉拉德记录下来的许多历史建筑,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认识到这一点,吉拉德拍摄的照片就能产生怀旧的共鸣,产生一种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在此书前言中所说的感觉,“正在进行的消失,可怕的21世纪城市变戏法”。
当然,任何一座城市都需要发展,除非它财力不够或无关紧要,可是上海在这两方面都并非如此。每次回到上海。我喜欢的一些地方似乎都变了样。很多居民也感到无所适从:一周前不是还有一家面馆,一家裁缝店,或是一排平房吗?
吉拉德通过抓拍黄昏时刻最能显示上海隐蔽自我的照片突出了这种混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繁荣和企业家层出不穷的背后,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色就是一种街区紧密感,即吉拉德所说的“同居共住”。
夜晚走在上海的小巷里,闻着共用厨房里飘出的一阵阵炖肉的香味,看着穿睡衣的姑娘打羽毛球,瞥一眼破旧卧室——现在分给十几户人家居住的曾经的舞厅——枝形吊灯,我知道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上海,吉拉德眼中的上海,可是它正在消失。
唯一能够留下的,就是这些幻影般的印象,一首送给一座消失的城市的视觉挽歌。
(美国《时代》杂志)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上海建筑正在迅速消失。帮助我们牢记这些引人瞩目的城市遗产的人就是加拿大摄影师格雷格·吉拉德。他长期居住在中国最大的都市上海,上个月出版了新书《上海印象》。吉拉德记录下来的许多历史建筑,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认识到这一点,吉拉德拍摄的照片就能产生怀旧的共鸣,产生一种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在此书前言中所说的感觉,“正在进行的消失,可怕的21世纪城市变戏法”。
当然,任何一座城市都需要发展,除非它财力不够或无关紧要,可是上海在这两方面都并非如此。每次回到上海。我喜欢的一些地方似乎都变了样。很多居民也感到无所适从:一周前不是还有一家面馆,一家裁缝店,或是一排平房吗?
吉拉德通过抓拍黄昏时刻最能显示上海隐蔽自我的照片突出了这种混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繁荣和企业家层出不穷的背后,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色就是一种街区紧密感,即吉拉德所说的“同居共住”。
夜晚走在上海的小巷里,闻着共用厨房里飘出的一阵阵炖肉的香味,看着穿睡衣的姑娘打羽毛球,瞥一眼破旧卧室——现在分给十几户人家居住的曾经的舞厅——枝形吊灯,我知道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上海,吉拉德眼中的上海,可是它正在消失。
唯一能够留下的,就是这些幻影般的印象,一首送给一座消失的城市的视觉挽歌。
(美国《时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