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问题的探讨往往引人人胜。这不仅因为宗教本身所散发的神秘感,还因为宗教问题牵涉广泛,内容遍及多个领域。尤其在被冷落冰封很长一段时间后重新被拿到桌面,有如冰雪初融,一泓春水东流,更觉新鲜。在此所要讨论的话题,乃是传统宗教的当代价值。述往以知来,我们理当要梳理一下宗教在历史时期曾扮演的角色。
一、历史时期宗教发挥重大作用
谈到宗教在中国传统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一般都能想到宗教在政治中的作用。宗教被扣上“精神鸦片”这类帽子。至于宗教在国家层面和基层社会组织中扮演何等角色,论者甚多,不欲再画蛇添足。政治生活中宗教如何如何,这更多是从宏观上和整体上予以描述。而宏观作用的发挥依赖着微观层面展开的影响。微观层面,则是对于个人或小群体的观念的塑造改写。
儒释道三教以及众多的民间宗教,无论其信众多寡,都在发挥着一个同样的作用,即填补人们知识和情感上的空白。对于外部世界及自身的认识,是人类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着的命题。基于宗教情感及宗教仪式所构建起来的信仰体系,是古人的知识来源之一。这些信仰从各自的角度,对人们关于宇宙、生死、祸福等的疑惑给予解答。儒、释、道三教表现得最为明显。儒家学说的源头很可能是古老的丧葬祭祀礼仪;佛教自人中土后,深刻改写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和生活方式;道教的神仙学说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同樣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领域中,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各种精美的壁画、雕塑、碑刻、寺庙建筑及丰富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信仰作为人们观念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各种现象的解释和判断。而信仰的形成也受到知识背景的制约,不同教育背景出身的人,其对于神灵的态度多多少少是存在差异的。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与躬耕于田野的老农,其信仰就不尽相同。儒家奉孔子言为圭臬,子不语怪力乱神,后世的儒生在面对鬼神一类的话题时,也不得不相当谨慎,至少不敢公开宣扬。而无力接受正规教育的民众,就很少这种顾虑,在面对种种困惑时,他们更容易相信这是某种神秘力量在发挥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也寄希望于神鬼的帮助。相比而言,士大夫更多的与佛道发生联系,民间宗教的信众中普通民众则占绝大多数。
彻底的无神论者在中国是非常稀少的,对于鬼神之有无持模糊态度的人却占相当比例。如果以极少数无神论者的眼光去审视绝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无疑如戴上有色眼镜看风景,所得定会不同。传统社会中,各种神秘力量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当代中国,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存在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着宗教在当代中国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二、当下中国仍需要宗教
在当前的中国,宗教仍有存在的必要。首先,社会需要宗教。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急剧变革期,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使得当代人承受着更多的压力,生活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而宗教恰恰具备这种力量。其实这是对于宗教的误解。宗教不等于鬼神,更不等于迷信。宗教精神的本质是救赎,救赎自己,也救赎别人。即如佛家言“渡人亦渡己”。我们提出重视宗教,让宗教发挥作用,并不是要人们如前人一样,遇事则烧香拜神。那是中世纪的宗教行为。所应做的乃是吸收其精髓,并辅以当代形式及内容。
其次,当下中国社会中,宗教力量似有扩展之势。宗教信众显着增多。这一点在乡村民众中更为明显。占卜仍然大行其道,风水师依旧受到欢迎,神婆也在更大范围内赢得影响力。所需注意的是,庙宇中的香客,既有来自乡村,又有来自城市。城市居民并没有因为受教育程度更高而放弃对于古老信仰的追求。寺庙观堂的旅游功能也被开发出来,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也在鼓励宗教建筑尤其是佛寺的兴建。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多,小型庙宇也在乡村不断涌现。
总之,宗教不是洪水猛兽。恰如西美尔所说:“一切宗教性都包含着无私的奉献与执着的追求、屈从与反抗、感官的直接性与精神的抽象眭等的某种独特混合;这样便形成了一定的情感张力,一种特别真诚和稳固的内在关系,一种面向更高秩序的主题立场……由于有了这种特殊的宗教契机,所有这些关系便跟那些单纯建立在外在力量或道德力量之上的关系区别开来。”如果首先抱定对宗教的偏见,不暇深思即匆匆书判,岂不有失之武断,制造冤案之嫌。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当今社会的责任感,笔者深感有必要加强对宗教的研究,充分发掘传统宗教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一、历史时期宗教发挥重大作用
谈到宗教在中国传统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一般都能想到宗教在政治中的作用。宗教被扣上“精神鸦片”这类帽子。至于宗教在国家层面和基层社会组织中扮演何等角色,论者甚多,不欲再画蛇添足。政治生活中宗教如何如何,这更多是从宏观上和整体上予以描述。而宏观作用的发挥依赖着微观层面展开的影响。微观层面,则是对于个人或小群体的观念的塑造改写。
儒释道三教以及众多的民间宗教,无论其信众多寡,都在发挥着一个同样的作用,即填补人们知识和情感上的空白。对于外部世界及自身的认识,是人类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着的命题。基于宗教情感及宗教仪式所构建起来的信仰体系,是古人的知识来源之一。这些信仰从各自的角度,对人们关于宇宙、生死、祸福等的疑惑给予解答。儒、释、道三教表现得最为明显。儒家学说的源头很可能是古老的丧葬祭祀礼仪;佛教自人中土后,深刻改写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和生活方式;道教的神仙学说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同樣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领域中,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各种精美的壁画、雕塑、碑刻、寺庙建筑及丰富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信仰作为人们观念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各种现象的解释和判断。而信仰的形成也受到知识背景的制约,不同教育背景出身的人,其对于神灵的态度多多少少是存在差异的。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与躬耕于田野的老农,其信仰就不尽相同。儒家奉孔子言为圭臬,子不语怪力乱神,后世的儒生在面对鬼神一类的话题时,也不得不相当谨慎,至少不敢公开宣扬。而无力接受正规教育的民众,就很少这种顾虑,在面对种种困惑时,他们更容易相信这是某种神秘力量在发挥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也寄希望于神鬼的帮助。相比而言,士大夫更多的与佛道发生联系,民间宗教的信众中普通民众则占绝大多数。
彻底的无神论者在中国是非常稀少的,对于鬼神之有无持模糊态度的人却占相当比例。如果以极少数无神论者的眼光去审视绝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无疑如戴上有色眼镜看风景,所得定会不同。传统社会中,各种神秘力量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当代中国,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存在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着宗教在当代中国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二、当下中国仍需要宗教
在当前的中国,宗教仍有存在的必要。首先,社会需要宗教。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急剧变革期,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使得当代人承受着更多的压力,生活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而宗教恰恰具备这种力量。其实这是对于宗教的误解。宗教不等于鬼神,更不等于迷信。宗教精神的本质是救赎,救赎自己,也救赎别人。即如佛家言“渡人亦渡己”。我们提出重视宗教,让宗教发挥作用,并不是要人们如前人一样,遇事则烧香拜神。那是中世纪的宗教行为。所应做的乃是吸收其精髓,并辅以当代形式及内容。
其次,当下中国社会中,宗教力量似有扩展之势。宗教信众显着增多。这一点在乡村民众中更为明显。占卜仍然大行其道,风水师依旧受到欢迎,神婆也在更大范围内赢得影响力。所需注意的是,庙宇中的香客,既有来自乡村,又有来自城市。城市居民并没有因为受教育程度更高而放弃对于古老信仰的追求。寺庙观堂的旅游功能也被开发出来,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也在鼓励宗教建筑尤其是佛寺的兴建。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多,小型庙宇也在乡村不断涌现。
总之,宗教不是洪水猛兽。恰如西美尔所说:“一切宗教性都包含着无私的奉献与执着的追求、屈从与反抗、感官的直接性与精神的抽象眭等的某种独特混合;这样便形成了一定的情感张力,一种特别真诚和稳固的内在关系,一种面向更高秩序的主题立场……由于有了这种特殊的宗教契机,所有这些关系便跟那些单纯建立在外在力量或道德力量之上的关系区别开来。”如果首先抱定对宗教的偏见,不暇深思即匆匆书判,岂不有失之武断,制造冤案之嫌。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当今社会的责任感,笔者深感有必要加强对宗教的研究,充分发掘传统宗教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