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宗教的当代价值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问题的探讨往往引人人胜。这不仅因为宗教本身所散发的神秘感,还因为宗教问题牵涉广泛,内容遍及多个领域。尤其在被冷落冰封很长一段时间后重新被拿到桌面,有如冰雪初融,一泓春水东流,更觉新鲜。在此所要讨论的话题,乃是传统宗教的当代价值。述往以知来,我们理当要梳理一下宗教在历史时期曾扮演的角色。
  一、历史时期宗教发挥重大作用
  谈到宗教在中国传统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一般都能想到宗教在政治中的作用。宗教被扣上“精神鸦片”这类帽子。至于宗教在国家层面和基层社会组织中扮演何等角色,论者甚多,不欲再画蛇添足。政治生活中宗教如何如何,这更多是从宏观上和整体上予以描述。而宏观作用的发挥依赖着微观层面展开的影响。微观层面,则是对于个人或小群体的观念的塑造改写。
  儒释道三教以及众多的民间宗教,无论其信众多寡,都在发挥着一个同样的作用,即填补人们知识和情感上的空白。对于外部世界及自身的认识,是人类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着的命题。基于宗教情感及宗教仪式所构建起来的信仰体系,是古人的知识来源之一。这些信仰从各自的角度,对人们关于宇宙、生死、祸福等的疑惑给予解答。儒、释、道三教表现得最为明显。儒家学说的源头很可能是古老的丧葬祭祀礼仪;佛教自人中土后,深刻改写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和生活方式;道教的神仙学说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同樣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领域中,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各种精美的壁画、雕塑、碑刻、寺庙建筑及丰富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信仰作为人们观念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各种现象的解释和判断。而信仰的形成也受到知识背景的制约,不同教育背景出身的人,其对于神灵的态度多多少少是存在差异的。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与躬耕于田野的老农,其信仰就不尽相同。儒家奉孔子言为圭臬,子不语怪力乱神,后世的儒生在面对鬼神一类的话题时,也不得不相当谨慎,至少不敢公开宣扬。而无力接受正规教育的民众,就很少这种顾虑,在面对种种困惑时,他们更容易相信这是某种神秘力量在发挥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也寄希望于神鬼的帮助。相比而言,士大夫更多的与佛道发生联系,民间宗教的信众中普通民众则占绝大多数。
  彻底的无神论者在中国是非常稀少的,对于鬼神之有无持模糊态度的人却占相当比例。如果以极少数无神论者的眼光去审视绝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无疑如戴上有色眼镜看风景,所得定会不同。传统社会中,各种神秘力量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当代中国,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存在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着宗教在当代中国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二、当下中国仍需要宗教
  在当前的中国,宗教仍有存在的必要。首先,社会需要宗教。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急剧变革期,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使得当代人承受着更多的压力,生活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而宗教恰恰具备这种力量。其实这是对于宗教的误解。宗教不等于鬼神,更不等于迷信。宗教精神的本质是救赎,救赎自己,也救赎别人。即如佛家言“渡人亦渡己”。我们提出重视宗教,让宗教发挥作用,并不是要人们如前人一样,遇事则烧香拜神。那是中世纪的宗教行为。所应做的乃是吸收其精髓,并辅以当代形式及内容。
  其次,当下中国社会中,宗教力量似有扩展之势。宗教信众显着增多。这一点在乡村民众中更为明显。占卜仍然大行其道,风水师依旧受到欢迎,神婆也在更大范围内赢得影响力。所需注意的是,庙宇中的香客,既有来自乡村,又有来自城市。城市居民并没有因为受教育程度更高而放弃对于古老信仰的追求。寺庙观堂的旅游功能也被开发出来,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也在鼓励宗教建筑尤其是佛寺的兴建。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多,小型庙宇也在乡村不断涌现。
  总之,宗教不是洪水猛兽。恰如西美尔所说:“一切宗教性都包含着无私的奉献与执着的追求、屈从与反抗、感官的直接性与精神的抽象眭等的某种独特混合;这样便形成了一定的情感张力,一种特别真诚和稳固的内在关系,一种面向更高秩序的主题立场……由于有了这种特殊的宗教契机,所有这些关系便跟那些单纯建立在外在力量或道德力量之上的关系区别开来。”如果首先抱定对宗教的偏见,不暇深思即匆匆书判,岂不有失之武断,制造冤案之嫌。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当今社会的责任感,笔者深感有必要加强对宗教的研究,充分发掘传统宗教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竹笛曲《秦川抒懷》是1980年,马迪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创作的一首竹笛独奏曲。该曲以秦腔,陕北民歌以及碗碗腔为素材,并把模仿板胡的压揉音技巧引入本曲,不仅体现了陕西剧种音乐的多样性,压揉音的技巧更是把碗碗腔曲风演绎得更加细腻。乐曲引用素材虽同为陕西戏曲,但不同戏曲剧种的运用,所表达情感却不相同,技巧是为乐曲情感服务,不同的情感表现,运用技巧和气息也会有所不同,本文通过访问作曲者对乐曲情感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是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画、中国书法以及篆刻艺术更是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在飞速发展的当代,如何将这些宝贵的中国元素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当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中国元素,本文将从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构图、立意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这些元素是如何被现代平面设计者们运用的。  关键词:平面设计;中国传统绘画;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中国文学也有了与时俱进的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其中,语言的变革尤为明显,本文就主要论述了现代文学中语言变革的作用与地位,并以此去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双重构建。最后对现存的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著重探讨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变革;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影响  前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变革也随之
期刊
摘要:新中式风格中的装饰元素是传统中式风格在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对元素进行的简约化处理。自古以来,人们对花鸟的热爱从未减少,除了常见的花鸟画之外,还常运用在室内各种家居用品的装饰上。  关键词:花鸟;装饰元素;新中式  一、新中式风格中花鸟类装饰图形的特点  新中式风格是中国近几年才兴起的新装饰风格。新中式风格是在传统中式风格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现代元素。这种装饰风格将现代风格和传统中式
期刊
摘要: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在位时期对英国历史的作用以及她一生的情感生活一直都是众多学者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对其在位期间的历史背景、情感生活及其历史功绩进行论述进而从多方面总结出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期的执政风格。对回顾这位伟大女性的执政技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情感外交;历史功绩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著名的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也是英国的第二位
期刊
摘要:本文在第一部分阐述了油画民族化的意义、“油画民族化”口号提出的背景以及当前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现现状;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油画民族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民族化过程中应当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油画;发展历史;民族化;发展趋势;  引言:自上世纪“油画民族化”口号提出以来,就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论。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艺术上的差异性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社
期刊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采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不仅可阻挡的潮流下,发展中国家必须清醒认识自身的定位,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期刊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作品,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批评,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暧昧”关系,有了文学作品,文学批评才有了对象和基础,有了文学批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的深入思想的内核。放眼中国现当代的名家名作,国内并不缺乏各种各样的品评,但这些评论让我感觉文学批评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有人一味的批评以显自己技高一筹,有人大肆赞美难免会有阿谀奉承之态。而《放宽小说的视野》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我
期刊
摘要:环艺设计是一门新兴且能够对空间环境进行合理规划的学科,设计范围广,且同多个科学领域都有联系。如今,研究者又将空间相关概念引入环艺设计中,使其更好地为我国城市建设服务。但是由于其发展历程较短,对空间的研究、认识都较为片面,使空间在环艺设计中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本论文将提出有关环艺设计与空间的几点策略以期利于环艺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环艺设计;空间;策略  环艺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但其设
期刊
百年树人,教育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德育”。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孔子,主张以德树人,提倡“温、良、恭、俭、让”,主张通过教化、德育使人民走向和谐的理想境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身为教师必具有师德,他在教育工作中的座右铭是“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大家都知道,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充当的是组织者、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