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艺术性在高中审美教学中的意义刍议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en88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画艺术的笔法、墨法和意境的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即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艺术本质。它是在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的交织并存中产生的,它的美是与人性相通的。高中审美教学的重要目标旨在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发展个性、修炼品德、美化人性,为学生以后创造美的人生奠定思想基础。鉴赏品味中国画的艺术性,是最有益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中国画笔法墨法意境高中审美教学
  
  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目标中重要的一点是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审美修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人生而言,审美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生只有通过美的形式才能实现。虽然每一个人都具有天赐灵性的光辉,但人类仍需通过后天的审美学习,才能把握与领略民族文化的美感,并与时俱进,创造体现时代风貌的审美文化。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智慧结晶,是一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中国绘画是世界上思想含量、文化含量、艺术含量最大的画种,潘天寿先生称它为“文中之文”。它的高度不单是艺术技巧的高度,更是修养的高度,人格的高度、民族精神的高度,是“技道合一”的艺术表现达到神化的高度。然而,当今的许多中学生在如此灿烂的艺术面前却产生出强烈的陌生感,他们找不到这种艺术的内涵与自身现实生活、人生观、价值观的契合点。在多年的高中美术教学尤其是关于中国画内容的鉴赏中,我始终引导学生不仅了解什么是皴法、描法,不仅懂得感受工细富丽的工笔重彩、酣畅淋漓的写意画风,更要去探究每一幅经典名作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于传统绘画的欣赏过程中体悟哲学道理,改造人生观点。
  从半坡到秦汉到明清直到当代,中国画审美风格千种风情,万般旖旎。以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文化主体,使中国文化形成了内核为“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东方艺术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将各个时期的绘画艺术串成一条璀璨的珍珠,绵延流传,生生不息。
  绘画离不开造型,中国画的造型观念强调的是所塑造对象的本质特征,所表现的手段是线和墨,这“线”、“墨”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笔墨”,即毛笔表现的形色内容。而使用毛笔是要讲究笔法的,讲究用具有审美个性和审美共性的线条、墨色来表现对象,同时,又把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审美追求注入到笔墨里面去。因此,我们在欣赏中国画的点线之美时要联想到它的内涵是主客观的全面展现,是具有中国文化哲理观的深层凸现。这便是中国画艺术性之运笔用墨之“道”。纵观中国画史,技法的发展先是笔法的成熟,正如六法论中所提到的“骨法用笔”,到唐宋逐渐重视墨的运用。画要好,须有灵变。灵气之有无,一半是天生的,即使只看他一笔,也能看出灵气之有无,无灵气的人,一定用笔无变化。自古大家,没有一个是无灵气的,既有灵气,也就达到气韵生动,符合六法的要旨。如可染先生用笔,积点成线,为骨架,为脊梁,凝重而迟缓,全画之神,因线而彰,全画之韵,因墨而足,于是山河淋漓,浩瀚而苍茫。黄宾虹用笔,精干短促,活跃多变,苍郁润泽,一派自然生机。可谓一笔下去,直抒胸臆。杜甫诗句:“元气淋漓章犹湿”和梁楷“泼墨仙人图”的出现说明了宋朝已对墨法重要性的发现和重视,元朝宣纸的出现更加速了对笔墨的探索。运墨之法,当首推气象品格。气有清浊、象有形质。墨之铺陈是其表,展示精神是其里。贤良、愚钝、豪壮、纤秀皆可显露于墨之气象间。如石涛运墨,酣畅沉郁称于世;黄胄运墨,以泼辣取胜;石鲁用墨,以雄豪见长。观名家之墨法,乃各家之眼界各家之心声也。心声各异,笔下演绎自然各入化境,法象自然而别开生面了,墨色之中,大有天地。于此可见,在墨法之间表人生哲理乃中国画艺术性之一大特色。
  因此,就中国画笔墨而言,是“技”也是“道”。如用笔之快慢、刚柔、虚实、疏密、起伏,墨色之浓淡、干湿、润枯等,这一切的对立关系,都是互生互动的,是朴素辨证法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的观念。中国画在用笔墨造型的同时,加入了作者的情意,加入了文化内涵。通过笔墨的表现,达到抒发作者的性情、表达作者的心意,并进入到得意忘形、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便是中国画艺术之美的本质。基于这样的哲学思想,古代画家画山水并非仅表现自然现象,而是趋于“写山水画,得意中之象”,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创作观。
  笔法与墨法中的虚实互生法则,亦为意境的一种体现。古人有日:“虚实相生乃得画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便是中国画艺术性中另一大特色:对意境空间的追求,来源于中国画家特有的审美意识,来源于道家的美学理论。集中表现在对“阴”与“阳”的认识,以及“心与物”认识的两个方面。如以中国的哲学观来认识,虚与实是辨证的。虚即实,实即虚,把握虚实,自然画出神与韵俱胜的意境,以“虚”引导人们超越狭隘世界,去领悟宇宙和人生之道的真谛。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画并感悟其艺术真谛,就必须谈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谈到中国画特有的表现手法。它的美是与人性相通的,动之人情,感之人心,震之魂魄,使人思之回味无穷。我希望借助艺术欣赏的手段,使学生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回味之间逐步完善个人审美观、人生观,提升人文素养。
  古代画家又有“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之论,它提倡的是人的思想与灵魂之美,是人文精神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如:王冕之梅、板桥之竹都是人的精神灵魂的赞歌。每当我们评价一幅佳作,不仅是一次美的沐浴,更是一次心灵的涤荡,修养的积淀。中国历代绘画佳作中的“美”涵盖了世间最有宽度、深度的美。面对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的心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艺术的调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艺术形象在空间上或许离我们是遥远的,然而就其蕴含的美的本质而言,它是每一次时代促进的动力,每个青年人成长过程中一餐丰盛的精神食粮。它架起了语言与非语言之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桥梁。它能使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完美,并运用艺术的表达形式传递情感与交流思想,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我们的美术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去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发展个性、修炼品德、启迪智慧,美化人性,提升人生价值水准。对中国画的艺术性的感悟、品味难道不正是一条坦荡的途径么?
  参考文献
  南齐 谢赫《古画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8月版
  何德坤何克峰《中国山水画教育随想》,《美术向导》2003年第5期。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在新的教学观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是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如何利用这些有利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将和同仁探讨,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 中小学传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德育教育在现阶段面临大好的机遇,但是,只有认清传统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才能抓住机遇。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问题上还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当前,课改实施已轰轰烈烈,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掀起这场“教育大风暴”的宗旨就是要举全力来推进素质教育,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给新时期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何为素质教育呢?简而言之,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一、加强德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期刊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由于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婕。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类型 教育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城乡交际的省级示范初级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2808名学生,他们主要来自偏僻的农村,生源较差。根据我校心理咨询课小组的进
期刊
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本课开始,教材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了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关系。因此,本节课是地球运动的开篇内容。只有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才能了解其运动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特别是启下的作用。  2.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首先从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和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等几个
期刊
当前,上网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媒体既可方便地漫游世界、获取新知,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给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如何积极应对、因势利导,已成为当面前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机遇与挑战  网络文化为德育
期刊
摘要:社区内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挖掘利用这些资源会对小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学校课程向社区延伸,开发和利用社区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我校主要从开发社区历史文化资源、社区生活文化资源、社区教育基地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社区 德育 课程资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优秀的品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品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品格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成长中的孩子道德品质还没定型,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由此可见,对小学生开展良好的品格教育
期刊
车站(中间站)是铁路运输生产直接参与的最基层生产单位,因此,搞好车站安全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如何强化中间站安全管理,创造和谐的运输环境?带着这一问题,我从“基础管理、技术管理、‘两违’控制、职工素质”四个方面入手,对我原来所在单位一些车站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基础管理方面  ⑴存在轻基础重实际的问题。在调研中,有2个车站反映:现在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中学考试始终是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育体系中,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仍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本文拟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索,从英语学科的角度比较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就英语语言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并对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整合各方面的素质教育进行论述。   关键词:英语课改、素质培养、英语教学、双边活动    随着《英语课程标准
期刊
近年来,体育教学大多按照体育教师自身习惯行事,每位教师都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体育教学顺利进行,但也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几十年不变,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学校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学校体育教育要总结过去,放眼未来,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在实践工作中找到突破口,使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