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在新课改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很多高中政治教师都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这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实践方式,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立德树人理念;融合实践
一直以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也是新时期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内容。因此,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和立德树人理念相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可以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
一、优化教材资源,创新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中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不能从中将一些基本常识提炼出来。自从新课改提出以后,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不断深化教材中包含的精神理念,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准确把握政治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教学过程的探究性,进而从根本上实现思想和价值的相统一。[1]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政治时,必须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中阶段学生具有的人格修养以及心理健康上,对核心价值观资源进行不断优化整合。例如:讲解“市场配置资源”时,就“今天付款,过段时间提货。”现象来讲,怎样对风险进行科学的把控。学生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利用当前消费形式的改革创新,积极研究市场经济,而且根据自身的经济生活,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这样就可以拓展出市场交易延时容易导致债权人利益受到重大的损失,或者由于信息缺乏对称性而导致消费欺诈的行为出现。并且就市场交易风险来讲,教师必须要科学指导学生客观正确的认识市场风险,从法律意识以及诚信意识等多个方面,合理制定市场经济环境进一步完善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诚信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改变呈现方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在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科学设计教材内容编排以及呈现方式,让其可以具备较强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学生已经逐渐成为主动建构者。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认真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以及情感基础,选择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重大时事以及学生周围的事和人,使学生可以在相对逼真的学习情境下运用同化知识,进而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创造与学生当前生活需求以及今后生活需求相符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其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改变呈现方法。[3]对这多元文化以及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学生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这样势必会影响今后的成长,所以教师必须要结合信息技术的线性化以及即时性等特征,采用动画或者音频等直观生动的展现方式,将国内外以及社会热点都充分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将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将抽象的转化成具体的,使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认识教学内容。
三、扩大社会实践途径,帮助学生养成德育
就高中政治教学来讲,其反复强调实践性融合,必须要将实践对学生改造主观世界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对于现有课程的拓展而言,需要鼓勵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锻炼中,自己感受,加深对政治学科知识的记忆和认识,增强使命感,使学生有更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在延伸实践教学方面,必须要将课本知识和课程标准相结合,制定有关的实践主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劳动以及公益活动中;就社会实践综合性来看,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己体验,加强自身的探究意识,需要学会从实践中总结自己的心得,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加强探究合作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必须要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方式,重视动态生成。学生不只是学习者,还是问题的提出者,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问题,使学生可以从问题沟通中获取情感方面的体验。例如:讲解“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必须需要根据一些实物,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活动,采用走访的方式,培养地域文化经验。对于开放性的课题,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或者走访的方式,进行团队合作,科学制定保护方案,而且不同的角度探讨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结语:总而言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必须要将核心任务放在学生的基本素养以及基础知识上,构建完善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取更多的体验,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进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稳.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实践[J].中学课程资源,2018(10):71-72.
[2]杨秋实.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实践[J].才智,2018(03):74+76.
[3]单凤彩.高中政治教学“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76.
[4]刘海.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02):20-23.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立德树人理念;融合实践
一直以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也是新时期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内容。因此,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和立德树人理念相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可以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
一、优化教材资源,创新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中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不能从中将一些基本常识提炼出来。自从新课改提出以后,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不断深化教材中包含的精神理念,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准确把握政治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教学过程的探究性,进而从根本上实现思想和价值的相统一。[1]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政治时,必须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中阶段学生具有的人格修养以及心理健康上,对核心价值观资源进行不断优化整合。例如:讲解“市场配置资源”时,就“今天付款,过段时间提货。”现象来讲,怎样对风险进行科学的把控。学生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利用当前消费形式的改革创新,积极研究市场经济,而且根据自身的经济生活,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这样就可以拓展出市场交易延时容易导致债权人利益受到重大的损失,或者由于信息缺乏对称性而导致消费欺诈的行为出现。并且就市场交易风险来讲,教师必须要科学指导学生客观正确的认识市场风险,从法律意识以及诚信意识等多个方面,合理制定市场经济环境进一步完善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诚信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改变呈现方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在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科学设计教材内容编排以及呈现方式,让其可以具备较强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学生已经逐渐成为主动建构者。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认真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以及情感基础,选择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重大时事以及学生周围的事和人,使学生可以在相对逼真的学习情境下运用同化知识,进而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创造与学生当前生活需求以及今后生活需求相符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其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改变呈现方法。[3]对这多元文化以及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学生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这样势必会影响今后的成长,所以教师必须要结合信息技术的线性化以及即时性等特征,采用动画或者音频等直观生动的展现方式,将国内外以及社会热点都充分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将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将抽象的转化成具体的,使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认识教学内容。
三、扩大社会实践途径,帮助学生养成德育
就高中政治教学来讲,其反复强调实践性融合,必须要将实践对学生改造主观世界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对于现有课程的拓展而言,需要鼓勵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锻炼中,自己感受,加深对政治学科知识的记忆和认识,增强使命感,使学生有更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在延伸实践教学方面,必须要将课本知识和课程标准相结合,制定有关的实践主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劳动以及公益活动中;就社会实践综合性来看,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己体验,加强自身的探究意识,需要学会从实践中总结自己的心得,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加强探究合作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必须要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方式,重视动态生成。学生不只是学习者,还是问题的提出者,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问题,使学生可以从问题沟通中获取情感方面的体验。例如:讲解“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必须需要根据一些实物,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活动,采用走访的方式,培养地域文化经验。对于开放性的课题,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或者走访的方式,进行团队合作,科学制定保护方案,而且不同的角度探讨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结语:总而言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必须要将核心任务放在学生的基本素养以及基础知识上,构建完善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取更多的体验,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进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稳.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实践[J].中学课程资源,2018(10):71-72.
[2]杨秋实.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实践[J].才智,2018(03):74+76.
[3]单凤彩.高中政治教学“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76.
[4]刘海.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0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