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的老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做梦,梦见自己回到了老屋,那是我童年居住的地方。
  我的童年是在城南石板小镇上度过的。小镇呈H形,东、西两边分别是南北走向的街道,一条小河从镇的腹地直穿而过,横跨在小河之上、连接东西街道的是一座古老的石板拱桥。每到黄昏,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时,从苏北过来以用鸬鹚捕鱼为生的渔民将小舟停泊在拱桥下和我家老屋的码头旁,构成了一幅梦里水乡景象。
  老屋门前有棵造型迥异的桃树,枝干一半倾斜地掩映着老屋的窗户,一半则弯曲着伸向静静的河面。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满树的桃花粉粉的,艳艳的,点缀着我家的老屋。
  老屋紧邻河水的西墙边,长满了野枣树和构树。构树是一种能治皮肤病的树,古时候称这种树叫榖树或楮树。你只要用刀轻轻一砍,树干上就冒出奶汁般的白浆,取白浆涂于患处,每天涂抹几次,皮肤病就能很快康复、痊愈。方圆多少里以外的人们只要患了皮肤病就会闻讯赶来,有些用刀砍后,取白浆装入小瓶带回去备用。看着被砍得伤痕累累的构树,心疼之余,不免心中又掠过一丝安慰。因为我家构树的浆汁,能为人治好皮肤病,能涂抹掉很多人心中的痛苦,这种奉献又是值得的,这也是值得我家引以为荣的。
  每到夏天,纳凉的居民们常常围拢到我家门前,一边感受河风给人带来的凉爽和惬意,一边拉着家常,讲述着曾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切……
  那时,我印象中的二哥好像就是个民间医生。谁家孩子腮帮子鼓起来,现在就叫得了腮腺炎吧,他们不去医院,而来找我二哥。每天早上,我刚起床,总看到二哥手里握着一杆毛笔,在那些孩子脸上先用墨汁画一个圈,画着画着,圈就成了纯黑色的一块。二哥在用毛笔给小孩儿画时,嘴里还念叨什么。一切都画好了,二哥又会在我家老屋的墙上留下一个小圆圈,圆圈里面还写着几个别人看不懂的什么字。每每此时,我也总是歪着头,踮起脚尖,凑到二哥腋下看个究竟。说来也奇怪,经二哥两到三天一画,那小孩儿的腮帮子果真消肿了,好了。为此,有人常常给我家送来一些感谢的小礼物等,但都被二哥拒绝了。用二哥的话说,当会计这么多年都没挪用、贪污公家一分钱,还会接受老百姓的礼物吗?二哥就是这样的为人,因而也赢得了单位和街坊四邻很好的口碑及信任。
  夏天的时候,我和姐姐将老屋紧靠河边的西墙掏个洞,搬掉几块砖土形成一个自然的窗孔,河风便会直人小屋,好凉快呀!晚上我们将小床搬移到通风孔边,竟能一觉睡到天亮。
  记忆中的老屋,墙上贴满了我和姐姐的奖状,以至逢年过节,我家不必购买年画,这满墙的奖状,既是对我们的激励,也是对母亲的一份安慰!
  然而,我们家最大的不幸也是降临在那间老屋。我的父亲,也是在那间老屋早早地离开了我们。遗憾的是,由于我家历经几次搬迁,父亲的遗像却一张都未能保存下来,我们对父亲的印象已经非常模糊了。父亲走后,生活的重擔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母亲那时做妇女干部工作,还要兼顾商店的事务,含辛茹苦拉扯我们长大,送我们到学校读书,吃了不少苦头。一个没有男人的家,母亲既要当男人,又要当女人,无怨无悔地默默挑起了所有的重担。
  有一年,龙卷风无情地袭击了江南小镇。眼看着我家的老屋在风雨中摇曳,母亲不顾一切地扛出梯子爬上了屋顶,用自己并不高大的身子趴压上去。那一刻,我觉得母亲如同一只雄鹰,风雨中展开了双翅呵护着老屋,呵护着老屋中的我们!龙卷风过后,看着从屋顶下来的母亲被雨水淋得似落汤鸡一般,我们便一一扑进母亲的怀抱,呼喊着母亲。老屋保住了,可母亲没顾上休息,又挽起了裤腿,冲进了雨幕,她要将老屋旁通往小河的下水道再理一理。看着风雨中上下、前后忙碌的母亲的身影,那才是一堵真正的挡风墙啊!
  在母亲爱的苗圃里,我们都渐渐长大。随着大哥、二哥、姐姐们都相继工作了,我们家又先后新建了楼房,买了商品房,但这么多年来,不管我走到哪里,老屋始终在我的眼前,它是一幅深沉厚重、永不褪色的油画!
  今夜,我又将一梦,定会梦回老屋。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我们家有一个盛菜用的小盆,它有大碗那么大,一巴掌高,盆口向外闪着,檐上有一圈绿边,里边的盆底还画着在波浪中跃起的一条红色的鱼,恰如鲤鱼跳龙门。它身着银白色瓷衣,盆底有几处已被时光磨破,露出了黑褐色铁骨。就这个普普通通的小盆,已陪伴着我们整整度过了四十个春秋。  提起它的来历,得从我们结婚时说起。1978年,我与周三村姑娘李玉环自由恋爱,那时我们家生活很贫困,全家八口人,兄妹六个,我是老大,父亲和我
期刊
我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成为姐姐的弟弟的,她比我大九岁。  从我有记忆开始,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姐姐的背上度过的,那时,由于母亲忙于农活儿,带我的任务就全落在她一人的身上了。及至我慢慢地长大,姐姐也总是一边操持着农活儿、家务,一边为我忙这忙那的,当我生气的时候,千方百计地哄我。我知道在姐姐的心中,她一定是多么的愛她的这个弟弟。每当父母从外面带来什么好吃的东西,他们总是先给我最多的一份儿,而只是象征性地给
期刊
草丛里有一条马鞭。  这条马鞭用一张牛皮编成,牛角把手上镶嵌着金色和银色的金属线条,构成流畅的上下起伏的波浪线图案,精美又结实。马鞭对于哈萨克男人来说,是灵魂,也是生命。可是,现在它却静静地躺在草丛里,无所事事。  太阳和月亮轮番出现在它的头顶,光和影在它身边悄悄流淌。它的把手上依然留有主人的握痕,那里散发出哈萨克男人身上特有的草原气息。鞭子上的牛皮已被磨得光滑,那是驱赶牲畜时的印记,也是抵御狼和
期刊
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文革”时期随父母由广丰的大镇五都下放到沙田碧石这个小村庄,住的是三舅父的两间低矮小瓦房。我是老大,后面紧随的5个弟妹相继来到身边,那两间本就狭窄的小瓦房也就只能勉强各摆得了一张旧式老床。  我是老大,母亲就让我先是去隔壁的贵阳舅舅那里搭铺。贵阳舅舅是我叫三外婆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比我大五六岁的样子,人比较矮小,额头上有三四道很深的水平皱纹,家穷又没念过书,平时就在生产队出工挣五
期刊
仲秋,凌晨六点三十分,在一间不算宽大的厨房里,悦悦舅舅正娴熟地将一大团面在面板上反复地揉搓。考虑到路上的安全问题,我来得略略迟一点儿,没有看到熬制第一锅油茶汤的情景。  在重力之下,案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悦悦舅舅揉搓一会儿,用手揪下一小团面坯,观察一下,放到鼻子下闻一闻。然后再继续揉搓、拉长。整个过程既费力又需要动脑。  悦悦舅舅说:面里面加有酵子、盐和碱,要反复揉,将面性揉活了,搓麻糖时
期刊
1956年的一天,作家柳青手里提着一盒从北京买回来的烤鸭来到我家。一边推门,一边兴冲冲地对我爷爷说道:“老叔,我在北京见到周总理了。”  “高兴你的啥呢?这回你把事给惹大咧。”我爷爷问。  “啥,我惹啥麻达事了?”柳青惊愕地反问。  “你外出办事买回的日本稻种,可能上了日本鬼子的当了!秧苗长得枝叶细黄,萎缩的样子好像没吃饭的娃,饿得东倒西歪的。有的秧苗还长出了稻穗,庄稼人常说,稻子出穗早,秆子长不
期刊
我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母亲每次到村里或亲戚那里喝喜酒,都带回一些喜宴菜分给我们,作为我和弟弟的等路零食。其实,不单是我母亲,当地妇女到别人家喝喜酒时,也有带喜宴菜给孩子的习惯。  那时候,物资匮乏,人们生活艰辛,何曾有一顿美味可口的酒菜吃!村里谁家嫁娶、新居进宅,或者小孩儿满月,都要擺上几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以作祝贺。酒席摆好后,被宴请的客人按辈分依次坐上去,开席时,大家都舍不得吃,特别是妇女,将
期刊
辉大爹和香大妈先后生了五个女儿,喜萍、桃子、老三、慈儿、小五。因为生的净是女儿,二老不时受到乡人的嘲笑,甚至于口舌之争时被谩骂为孤老。  辉大爹是个常年从大庸城里往我们沙堤乡供销社用板车拉货的人力车夫,矮胖敦实,似有着浑身使不完的蛮力。  桃子是她们的第二个女儿,与我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虽然我只比她大了不到一个时辰,但也得名正言顺叫我姐。这称呼让在家中身为老幺的我,有着一份异样的骄傲与满足。  每到
期刊
他姓王,闰桃是他小名,小我三岁,与我同在故乡的一条等高线上成长。四岁时,不小心被一盆炉火烫伤。由于家庭贫穷,拿不出治疗的费用,最后拖延成烫伤面感染和扩大。后来用土药治疗,才慢慢康复,但走路没有那么灵便了,一跛一跛的,还影响到智力。到了读书的年龄,父母也送他去上学,因走路不方便,再加上学习困难,就放弃了学业。  去年夏天,我回老家看父母,一天晚上,睡到半夜,两只猫在窗外撕心裂肺的怒吼把我吵醒。“这破
期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当然是玉米、谷子、小麦、大豆、高粱和麻子这几种五谷杂粮了,田边地脑、犄角旮旯和道路两旁,几乎随处可见麻子的身影。  起初,我搞不明白,为什么每块地的地头都要种上一小段儿麻子,问过老农才知道,种麻子有三个好处:这一呢,麻子喜温润气候,对土壤不太挑剔,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黏质土壤等,都适合其生长,而生产队的田边地脑,又多半是肥力贫瘠、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