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墙河游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洞庭湖已镂刻成古色的酒葫芦,新墙河就是系在葫芦口子上的一条曲曲折折的白色缎练。从破岚口出发,一路的懵懵懂懂,我行吟在新墙河的历史与现实的时光隧道中。
  新墙河古称微水,在众丘之下,山陵之中,是河流千年淤积的平畈,平坦坦舒展在丘陵山脚下,有时看起来好像是静止的,实际上在流淌着,微微地……我想,郦道元著《水经注》时,一定来过新墙河,否则不会有这么贴切的名字——微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年以降,新墙河这微微一河水,竟也把两岸的人们弄活了,还弄出了这个姑且称著“新墙河文化”的东西。
  在水雾朦胧中,我远远就看见了相公岭,“香草环生,此地曾为夫子迹;楚王何在?至今犹道相公家”,这副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无限怀念。如今,相公庙(纪念屈原的专祠)在抗日战争时期已毁,我去看的时候,只有在那“天无老子,地无娘”霸气生长的植物丛中的残砖断瓦,青青的,像历史釉化的颜色包裹着残破的沧桑,我可以想象出当年峨冠的夫子是怎么在相公岭上以泪洗面,奋笔疾书《九章》《天问》等,相公岭啊!你原来早就浸满了爱国者的血与泪、人气和文气,难怪,两千多年后的新墙河战役,国民党第九战区的官兵,为阻止日军南侵,奋战于斯,血染于斯,魂断于斯,也许是有感于夫子的精神吧。
  至三港咀,我迟疑了,到底是沿蜿蜒新墙河的南源沙港而行,还是从北源游港而上呢?我的右脑与左脑激烈争吵,右脑告诉左脑,沿沙港而上吧,那里有秀丽清冽的铁山水库。绿水、青山、白鹭,将铁山水库勾勒得如诗如画,一声鹭鸣,我仿佛听到了为水库建设而牺牲的建设者含笑的呻吟。越过水库,你还能看见另一位爱国者的灵魂——平江县境内的杜甫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我知道,杜甫到达洞庭湖的时候已是老病缠身,有许多人说他是从汨罗江至平江的小田村的,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他是依新墙河至平江后入小田的。小时候,我听我老爷爷说过,光绪年间,新河墙能行千石巨舰,可见那以前的新墙河的水运是多么的发达,一条小小的河流,在历史长河中竞舟载过两代炳耀千秋的爱国大诗人,这是何等的荣耀,难怪此后,在两岸竟也文炳千秋:游港畔的石柳家,元末明初,一门五进士,柳乐,元朝至正年进士,任湖广长沙知府;兄柳栗,元朝至正年进士,任广东道;弟柳棠,洪武进士,任陕西道;洪武二十年,柳乐的儿子柳贵中探花,任长史,官封太师;其孙辈柳尚义,字宗正,明弘治十二年,第三甲一百零六名,赐进士出身,授知县,内调御史,累官至佥都御史。一门五进士,可谓不易,旧时建有上马桥,下马墩,文官到了要下桥,武官到了要下马;做官带过湖南一省的明朝户部尚书方钝就出自沙港之畔的沙壁方,清朝的“湖南才子”吴獬又出生于游港岸边的临湘桃林竹箕塘村落,原国家领导人毛致用先生也是生于新墙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葬于新墙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
  左脑告诉右脑,沿北源上吧!南源太直了,河床直,故事也直,北源有个千古之谜呢?比大宁河的悬铁官和古栈道还神奇,經不起引诱的我,从北源来到游港的发源地——龙窖山,经初步考证,这就是千百年来,全球三百万瑶胞,梦里千呼万唤的精神圣地——千家峒。“日头早照青山,千家洞口雾缤纷。云雾飞散日当照,牯牛犁田早出门……月落白石岭北庄,姊妹齐齐过莲塘,莲塘水面白净朵,手迎莲子四行香……日落江月,牯牛里累下江归……”这是在瑶族明民间千古流传的《千家峒歌》,其中描绘的“三关九锁”石屋、古井、狗肉坑、吊脚楼、青石塘,如今在龙窖山一一得以证实,千年古银杏树依旧青绿,青砖残瓦在茂密的树林中随处可见,可是新的谜接踵而来。是什么原因使瑶族祖先在这块安居乐业的土地上如此大迁移呢?如今,瑶族同胞已遍布全球,我想,当年他们的祖先一定是沿河出走的。
  如今,当我回到现实的时候,我发现半个世纪以来,河床抬高一二米的河畔,杨林乡中杨树早已不在,石柳家的柳已折光,桃林也只是徒有空名……树没了,河床空了,山洪过后,河床上只剩下被时间磨得光滑的鹅卵石,在刺眼的阳光下,发着白光,一如死人风化的累累白骨,而今,这白骨都没有了,沙子和鹅卵石都一车一车地送进城里做了房子,修了马路,河床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河堤垮的垮,倒的倒……
  幸好现在,我们的胡乱挖沙被禁了,老百姓也有了保护自己家园的意识,依着新墙河的山又重新绿了,水也清了……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今年,信丰县古陂镇阳光村从32户贫困户中挑选出9户家庭环境脏乱的当作夏季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我带领帮扶干部逐一走访、查看。  当我们来到信安公路沿线一户智障残疾的家庭时,只见一个瘦弱、严重驼背的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屋子里迎了出来,爬满皱纹的脸,需吃力地仰起头与我们说话。村干部跟她介绍说,这是就业局的徐局长,今天过来走访。她说:“徐局长啊,家里好乱,不要见怪!”  这是只建了一层没有粉刷的两间砖混房屋,
期刊
阿黄是我和妻子养的一只狗。  儿子满百日时,隔壁婶子家的狗崽刚好出窝,披着一身油亮黄毛,长着两只明汪汪的大眼,肉嘟嘟地跑来我家院子里满地撒欢的阿黄似乎和儿子特别有缘,阿黄摇摇尾巴,儿子就咯咯笑,看它伶俐乖巧,和妻子一商量,阿黄就被我们收养了。  阿黄很听话。儿子没挪步前,但凡要腾出手来做事,妻子就唤阿黄,然后指着座婆(一种幼儿日常用品)中的儿子嘱咐:“阿黄,看着仔仔些。”妻子抽身忙去,阿黄听话地趴
期刊
期盼已久的春节大假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滋扰,想起小学中学课本里收录过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这次不妨重温一次,就从《朝花夕拾》一书读起。曾经在少年时光里影响过我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次阅读,那些文字仍让人觉得妙趣横生,难以忘怀;而首篇《狗猫鼠》中的隐鼠偶尔做了少年鲁迅的小小宠物,由此生出不同层次的爱憎,今天读起来更让我多了些新的感悟,恰恰遇上这个鼠年。  在母亲端午节绣的荷包品目中,总少不了小
期刊
上初一那年寒假,父亲对我说,他们单位食堂有位老师傅,姓孙,七十多岁,是个高人,会画画,尤其是画蝴蝶,画得跟真的一模一样。他问我想不想跟孙师傅学画画。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天一大早,父亲骑着自行车,把我带去他们的单位。从我家居住的蟹脐沟村到父亲的单位,大约十公里路。因为是由东向西,地势升高,这中间有两个长长的上坡路。父亲骑不动了,我就跳下车,跟着车跑,或在后面推一把。虽然天寒地冻,但一路颠跑,到
期刊
记忆拉回到34年前,我们在同一天跨入晋江一中高一5班。  你是政治课代表,我是英语课代表;你是略带病态的苍白色,我却是健健康康的小麦色;你是班级前几名,我却严重偏科,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我是个慢热型的人,但你第一次主动和我说话,我便滔滔不绝!你说过你没有知音,却执着地把我引为知音,你说只有我懂你。缘分,就是这么神奇,这么不可思议!  我英语成绩稳居No.1,你也是前几名,你提议我们到操场,一个
期刊
在外面吃得多了,总是各种不适,总想着回家吃顿安宁饭,自己动手或妻子做,两三碟小菜,荤素搭配,不寡不腻,吃得舒坦、自在,关键还有调适脾胃的功能。  菜不多,也并不意味着凑合,一定都是爱吃的具有自家独特口感的,比方说:熘包菜的醋就放得特别的多一些,一般人可吃不了;菜薹炒得刚刚熟,要吃起来还有些脆感;马齿苋一般凉拌了吃,蒜和醋不能少;西芹一般切成寸段用腊肉丝炒;西红柿炒蛋要分开来炒,炒好了再烩,这样色香
期刊
雨,一直下,滋润了四月的乡村,盘活了寂静的宅院。  走进湖溪古色古香的马上桥村,雨,倏然厚重起来。门口“一经堂”的匾额,暗红色的底子,姜黄色的字体,仿佛在牵引你走入时光深处。这是吕姓家族北宋时由山西迁移至此形成的花厅,占地1797平方米,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共有44间房,272根落地柱,以“且”字形布局。正厅面阔三间,通面宽由门楼、照壁、正厅和两进后堂组成,左右为厢楼。厢楼有前后贯通的长廊连接
期刊
爸爸最近收藏起了饮料瓶,放在他睡觉的地方。我猜不出爸爸收藏瓶子干啥?  阴郁了很久的天气终于放晴,爸爸说要去郊外找点泥巴回来。我这才明白爸爸收藏饮料瓶的目的。几个小时以后,爸爸蹒跚着走进屋子,一股泥土的气息从他的身上散发出来。突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种玉米的日子。那时候,爸爸总是说我没有前途。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儿。  爸爸把泥巴装进瓶子,慢慢地拿出他从乡下带来的种子和缩小版的农
期刊
一  八人同行南下,散落在同一节车厢里,抬头聊聊天,低头扒手机。  就只两个小时,从浙南到闽南,这次行程的目的地就在我脚下。如果穿越,就回到了唐总章二年,我族祖先从中原来到闽地,平定叛乱,遂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就回到了明崇祯十五年,我族这支祖先从这里迁徙到了浙南,他们北上的路程,不知走了多少时日。  “浙江的朋友,走喽,走喽!”举着小旗的地陪在喊。我却跟随祖先的脚步,回溯来时的路。  史上从闽
期刊
尖细的风从后院的墙缝里钻进来,他紧了紧身上的棉大衣,仍旧有些冷。  这才刚刚入冬,南方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前几天还艳阳高照,没想到寒流直入,一下就让他冷得有点不知所措。他习惯坐在靠水壁那张破旧的沙发椅上,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身后陈旧的水壁,张贴着久远年代里毛主席的画像,扭头看看,他会很自然地想起那些艰苦的岁月。时光像泛黄的纸张,残缺了边沿并结满厚厚的灰尘。  左边的墙壁上挂着母亲的遗像,母亲一直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