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化技术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动想法是在生活事件刺激下,快速进入个人头脑中的似乎有效或真实的想法。有些想法可能是不现实的,甚至是非常荒谬的,但人们却很少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想法的真实性有多少,而总是任这些想法在大脑中盘旋不止,影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而当你真正坐下来,直面分析这些负性自动想法时,它们便像纸老虎一样不攻自破了。
  本案例中,笔者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具体化技术,通过层层深入和步步询问的方式,协助来访者直面头脑中那些负性想法,通过分析认识到原有的担心和忧虑是不必要的,从而宣泄了负面情绪,解除了心理困扰。
  来访者基本情况如下:女,高一,16岁,身体健康,未患重大疾病。家中长女,有一弟。父母务农,不善言谈,极少表露情感。此次在同学陪同下来咨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下面是笔者与来访者的对话摘录:
  来访者:我上课的时候老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咨询师:可以具体说说吗?
  来访者:上课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课,我会浮想联翩,想到别的事情。上自习的时候容易发呆,还容易被别人打扰,比如我在写作业,旁边有声音(指指旁边的同学),我们俩同桌,她思考时喜欢转笔,笔掉在桌子上,我听见声音就烦,学不下去。还有,我做作业的时候容易急躁,写这科作业的时候,心里面想着另外一科,着急拿起另一科写一会,又想着这科作业,心总是不安定。晨读的时候,看着书就容易发呆,半天才回过神来,但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这该怎么办呢?
  咨询师:一直都这样吗?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注意力不集中、爱浮想联翩这个问题的?
  来访者:从初三开始,基本上一年都如此。
  咨询师:当时是什么情况?
  来访者:当时上物理课,我们换了一位物理老师,讲课我不喜欢听,上课就想东想西的。
  咨询师:现在呢?上所有的课都注意力不集中吗?
  来访者:不是,主要是化学课。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会做的科目,上课很积极,不会走神。
  咨询师:化学课为什么走神?
  来访者;我们化学老师是外地人,有口音,我听不太懂,后来化学课就落下了,上课觉得没意思,总想别的事情。
  咨询师:这样看来,你并不是所有的科目都走神,只是在听不懂或者不喜欢的课堂上才会如此,是吗?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这种情况很正常,任何一个人,面对自己不感兴趣、不喜欢的课,都不能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都会开小差,这种现象很普遍。
  来访者: (展露笑容)是这样啊……
  咨询师:是的,不过你可以想想,如果你要改掉这个毛病,主要的障碍是什么呢?
  来访者:可能是我先要听懂课,把课程学会吧!
  咨询师:你的认识能力很强!那你想怎么办呢?
  来访者:我可以在课前先预习,我的化学基础不是很牢固,我要把初中的化学课本拿出来,利用周末的时间补一补,课堂上实在听不懂,上课老师讲的时候自己学,课后与同学讨论,交流。
  咨询师:看,你自己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你的计划非常棒!这样做很好,我想如果你课前做好预习的话,听懂课应该是没问题的。
  来访者:(点头,笑)是这样……(沉默)
  咨询师:那你觉得自习课上心情烦乱的原因是什么呢?
  来访者:主要是我规划得不好,我以前先做数学作业,结果数学作业有时候很难,一节自习课还没完成一道题,导致其他作业没时间做。现在要规定时间,数学只能写半个小时,时间一到,立刻做其他作业,不管做完没做完都停下;或者合理规划一下,最后做数学作业。
  咨询师:我发现你很聪明,领悟能力很强!不仅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而且知道该怎样做,这很好,我很高兴!
  来访者笑了,一脸灿烂。之后她向我谈论起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等,由此,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优秀孩子的内心世界,她渴望师长的关心和鼓励,就像久早盼雨那样迫切。而这才是来访者此次来访的真正需要。我积极倾听、适时鼓励,最后,来访者说:“这样一说出来,我感觉好像没什么问题了!”
  以上这段咨询对话中,来访者自认为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很苦恼。但把问题具体化后,发现真正的原因是老师上课有口音,听不懂,才容易走神,因此问题就在于如何听懂课,对此来访者自己知道该怎么办。对于解决自习课心烦、走神问题,来访者都有对策。这样,通过引导,来访者自己便把问题解决了,这就是具体化技术的应用。但仔细分析,来访者开始抛出的问题是个假问题,而宣泄负面情绪、获得情感支持才是真问题。
  在心理辅导中,一方面,通过具体化技术,帮助来访者澄清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具体含义,提高了来访者对负性自动想法的分析和认识;另一方面,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发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很重要,是促进来访者自我成长的基础。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来访者自己提出的,更能促使其做出详细的计划,展开积极的行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问题的具体化,我了解到求助者真正的心理需求。
  总之,此次咨询也让我更加深刻领悟了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含义,面对来访者,相信并尊重他们自我成长的能力,帮助他们发现、发掘出这种能力来,是心理咨询最应注重的。同时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具备专业的敏锐性,善于辨别心理问题的真伪,于纷纭现象中发现求助者内心的真正需求,以便从根源为其解开心结。
  (栏目编辑 孙 利)
其他文献
上星期五,午睡正酣,段长来电,以略带愤怒的口气询问我班的吴涛平时表现如何。我问发生何事了。段长说,吴涛上课玩手机。手机没收后,他不服气,态度恶劣到极点。我说,他脾气就那样,平时科任老师一批评,就上火。段长问我手机该怎么处理。我说就按段长的意思吧。段长说,这样的学生该给点颜色看看。我赞同。他又问了我吴涛一些家庭情况。当得知吴涛是前任校长侄儿,与段长自己还有亲戚关系。段长又很自然地把事情推回给我。他说
期刊
十几年前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从此就成了李镇西老师最忠实的粉丝,逢李必读,但都是“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真正走近李镇西,聆听一个智者的声音,是在2010年4月24日由《班主任之友》杂志社主办、宜昌市深圳路小学承办的全国班主任春季研修班上。李镇西老师用爱心教育与民主教育开启了班级管理的一个新纪元,让听课的班主任耳目一新。他让教育回归到了教育的真谛,也展示
期刊
突围三:结成教育的“网”,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见过一些教师,在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或者犯错误的时候把家长叫来:  “你来啦,把你的小孩领回去,我们这个池塘太小,这里不是天天打架的地方。”  “你看看,这是你小孩的作业,前天讲了,昨天又强调一次,你自己看吧,我是没法教你小孩了,你另请高明吧。”  可以想见家长的无奈和唯唯诺诺,可家长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他会想,一定是老师很讨厌我的孩子,总戴着有色眼镜看我
期刊
雷梦佳死了。因为犯了错误,班主任便让全班投票,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方式”裁决——是留下来给她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还是让家长将其带回家教育一周?结果12票对26票,“多数票”决定了雷梦佳得回家。但雷梦佳没有等到家长来接她,便自己出了校园投渠自尽了。三天后便是她十五岁生日。  她死得很荒唐,仅仅因为让她回家的表决结果而结束生命,不能不说她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于脆弱,尽管平时她看起来性格很外向。但她的
期刊
“这个月获得最佳斑竹的是张薇,施明(掌声)。获奖理由是他们的‘数学盖楼本’干净整齐,每个帖子都管理得非常有序。获得最佳发帖人的是姚张伟、吴佳、施魏(掌声),获奖理由是他们的帖子回复率高,很有创意,对班级的发展和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获得最佳回帖人的是王苁苁、陈鑫、施明、吴佳(掌声)。获奖理由是王苁苁同学对如何管好班级卫生这个帖子提出的建议和解决方案非常详细,对班级卫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陈鑫同学对‘
期刊
我和几个朋友相约去郊外爬山。行至一路口,前面出现了两条路,一条是平坦宽阔的大路,一条是蜿蜒崎岖的小路。正当我们不知如何挟择时,一位家住这儿的长者告诉我们,这两条路都可以通向山顶,但小路险阻重重,很不好走,长者建议我们走大路。但血气方刚的我们哪里听得进啊,最终我们选择了走小路。  深山幽谷,苍松翠柏,泉水叮咚,鸟语如歌,风景果然独好。我们兴奋不已,感叹幸好没有听那位长者的话,不然就错过了这难得一见的
期刊
徐老师在文章最后说“这件事居然在语文课上得到了解决,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可读完案例,我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从表面上看,这次学生与班干部的冲突似乎在徐老师的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下得以圆满解决,双方达成了谅解,都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取得了共识,可班主任的做法让他们在“口服”的背后是否是真的“心服”,还是个问题。  对待矛盾,班主任绝不能“和稀泥”,不能对矛盾的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期刊
中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理“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熟”,他们倾向于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周边的人和事,这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叛逆”。面对几十个叛逆期的孩子,班主任应该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呢?数年来,我最喜欢的做法是:用体验式活动“玩转”班级管理。这种做法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是我带班的看家本领。通过参与体验式活动,学生们
期刊
第一次迈进这个班的课堂时,50多双机灵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简要地做了自我介绍后,我对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最后我说: “今后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就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如果谁违反了规定,做了对不起对方的事,或者冒犯了对方,首先就要向对方说100个‘对不起’,当然也包括老师在内。你们说,好不好?”“好!”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道。  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总是十分活跃,确切地说,是不懂
期刊
近来有媒体报道,某中学为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在学校设立了心理宣泄室,其中提供小橡皮人、脸谱、沙袋、气球等宣泄工具。我最早看到“心理宣泄室”是在上学时,杂志上说有些外国企业为了让员工更好地投入工作,专门开辟一间屋子供大家宣泄不良情绪,员工可以在里面尽情地摔打、砸东西,还可以对橡皮人拳打脚踢,甚至可以在橡皮人身上贴上管理者的照片或写上名字再打。现在又看到“心理宣泄室”走进了中小学校园,却觉得有点无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