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呢? 就是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让数学课堂生活化,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关键词】数学 生活 乐趣 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呢? 就是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让数学课堂生活化,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既不枯燥也不陌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新知识之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学习的渴望。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刚好在中秋节前后,我把月饼的分法应用到课堂中:“中秋节到了,小红和小明在家里分月饼,怎么分才公平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叫出来:“平均分!”老师肯定了分配方案后问:“有4个月饼,他们怎么分?”“小红2个,小明2个。”“有2个月饼,他们怎么分?”“小红小明一人一个。”“只有一个月饼,怎么分才公平?”……问到这里,学生们卡壳了,没有刚才回答时的敏捷了。有个同学回答道:“一人一半!”其他同学马上引起共鸣:“对呀,一人一半,可是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学生们困惑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好的新课引导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2.感知实际,体会数学现实性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就利用生活中的原型解决了两个类型的问题。第一类问题:三(1)班40个同学去游湖,每条游船只能坐6个同学,要让全班同学都能安全的游湖,应租几条船?学生们很快就列式并计算40÷6=6(条)……4(人)。老师让学生说出这个式子的意义,学生都能理解需要六条游船,还有4人余下了。老师接着引导:“这4人被留在了岸上,想想平时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是怎么处理的?”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知道了余下的4人虽然不能坐满一条船,但也要另租一条。最后学生理解了应该租6+1=7条船才能让全班同学都能安全的游湖。老师又马上出示第二类问题:一件衣服需要5颗纽扣,23颗纽扣可以订多少件衣服?学生也能快速的列式解答23÷5=4(件)……3(颗)。有些学生立刻就用刚才的思路,“4+1=5(件)”脱口而出。老师并不急于判断对错,而是询问道:“4(件)……3(颗)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订了4件衣服后,还剩3颗扣子。”“那你想想,如果你的衣服应该有5颗纽扣而只给订了3颗,会是什么样子?”学生略一思索就知道订3颗纽扣的衣服不符合生活实际情况,23颗纽扣只能订4件衣服。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只是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便有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学习材料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3.探究现实,体会数学的生活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了“折扣”这一内容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科技馆打出了这样的广告:学生票每人10元,购买票额200元以上(含200元)的给予九折优惠,购买票额500元以上(含500元)的给予八折优惠,假如我们班上42每人均要购买1张票,你能不能设计一种最好的购买方案,使每人出最少的钱并购买门票。”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都能很快设计出以下的几种方案:方案一:每人都买,各人付各人的钱,全班共要付钱:10×42=420(元);方案二:全班合起来买,总价超过200元,应按九折付钱,10×42×90%=378(元);方案三:想办法和其它班合起来买,使总价超过500元,这样可得本班应付:10×42×80%=336(元)。学生通过将这三种方案相比较,显然可以知道是第三种方案最好。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数学课堂积极倡导“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知识题材,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 生活 乐趣 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呢? 就是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让数学课堂生活化,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既不枯燥也不陌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新知识之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学习的渴望。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刚好在中秋节前后,我把月饼的分法应用到课堂中:“中秋节到了,小红和小明在家里分月饼,怎么分才公平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叫出来:“平均分!”老师肯定了分配方案后问:“有4个月饼,他们怎么分?”“小红2个,小明2个。”“有2个月饼,他们怎么分?”“小红小明一人一个。”“只有一个月饼,怎么分才公平?”……问到这里,学生们卡壳了,没有刚才回答时的敏捷了。有个同学回答道:“一人一半!”其他同学马上引起共鸣:“对呀,一人一半,可是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学生们困惑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好的新课引导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2.感知实际,体会数学现实性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就利用生活中的原型解决了两个类型的问题。第一类问题:三(1)班40个同学去游湖,每条游船只能坐6个同学,要让全班同学都能安全的游湖,应租几条船?学生们很快就列式并计算40÷6=6(条)……4(人)。老师让学生说出这个式子的意义,学生都能理解需要六条游船,还有4人余下了。老师接着引导:“这4人被留在了岸上,想想平时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是怎么处理的?”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知道了余下的4人虽然不能坐满一条船,但也要另租一条。最后学生理解了应该租6+1=7条船才能让全班同学都能安全的游湖。老师又马上出示第二类问题:一件衣服需要5颗纽扣,23颗纽扣可以订多少件衣服?学生也能快速的列式解答23÷5=4(件)……3(颗)。有些学生立刻就用刚才的思路,“4+1=5(件)”脱口而出。老师并不急于判断对错,而是询问道:“4(件)……3(颗)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订了4件衣服后,还剩3颗扣子。”“那你想想,如果你的衣服应该有5颗纽扣而只给订了3颗,会是什么样子?”学生略一思索就知道订3颗纽扣的衣服不符合生活实际情况,23颗纽扣只能订4件衣服。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只是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便有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学习材料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3.探究现实,体会数学的生活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了“折扣”这一内容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科技馆打出了这样的广告:学生票每人10元,购买票额200元以上(含200元)的给予九折优惠,购买票额500元以上(含500元)的给予八折优惠,假如我们班上42每人均要购买1张票,你能不能设计一种最好的购买方案,使每人出最少的钱并购买门票。”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都能很快设计出以下的几种方案:方案一:每人都买,各人付各人的钱,全班共要付钱:10×42=420(元);方案二:全班合起来买,总价超过200元,应按九折付钱,10×42×90%=378(元);方案三:想办法和其它班合起来买,使总价超过500元,这样可得本班应付:10×42×80%=336(元)。学生通过将这三种方案相比较,显然可以知道是第三种方案最好。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数学课堂积极倡导“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知识题材,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