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相随 悲美予罪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u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是表现人真实情感的艺术,折射出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等是我们了解文化最形象生动、最全面概括、最简便快捷的途径[1]。拉斯·冯提尔曾形容自己的电影为“对自己幻想的黑暗世界的一瞥,探索自我恐惧以及反基督者的原始本性。”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总是试图用梦幻隐喻真实,在剥去一层层虚伪的外壳之后,裸露出的却是人贪婪、自私的本性。拉斯·冯提尔正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人类的劣根痛斥的淋漓尽致。《反基督者》取名来自于尼采的著作《反基督》,尼采的一句“上帝已死”十分震耳欲聋,但是拉斯·冯提尔走的更远、野心更大。
  关键词:《反基督者》 拉斯·冯提尔 女性主义 虚幻 现实
  
  一、简单的情节与深刻的主题
  古希腊罗马的自由民主,中世纪的基督教以及近代的理性主义科学方法构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三大基石。近现代以来,宗教不断改革,他也成功融入了现代的生活,成为了西方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拉斯·冯提尔以反基督作为幌子,反对整个以西方现代文明为代表的人类文化进而表达对人类的深深厌恶与失望。影片的主要部分分为四个章节,加上序幕和尾声,总共六个部分。头尾的两部分是黑白的慢镜头,中间的四章是彩色的。第一章:悲恸;第二章:痛苦,混乱当道;第三章:绝望,女性屠杀;第四章:三个乞丐,鹿、狐狸、乌鸦。
  影片的标题《反基督者》的含义并非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那种谴责上帝并憎恶这个世界的人,拉斯·冯提尔的“反基督者”来自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一部谴责基督教的同名著作。他说:“信不信上帝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我尝试着相信他,但是从历史上看,发明宗教的是人类自己,创造神迹的是人类自己,让世界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也是人类而不是上帝。”《反基督者》这部电影,在视觉的冲击与叙事的内容上都堪称是挑战在观众心理接受底线。威廉-达福和夏洛特-甘斯布饰演的两夫妻经历了由于自身沉溺于性爱之中而痛失爱子。作为心理学家的丈夫试图引导妻子走出心里的危机,将其带到了山中名为“伊甸园”的小木屋,寄希望在这里得到心灵的平衡。转瞬间森林中的一切美好的自然转变成神秘难以操控的魔鬼的寓所,而两人的关系也急转直下,作为精神统领的丈夫,也演变成了被肉欲侵蚀的妻子的祭祀品。很大程度上讲,《反基督者》就是一部令人信服的伯格曼式婚姻心理剧,表现的是男性角色所代表的现世人文主义理性与女性角色体现的情感和直觉之间的权力之争。[2]
  二、女权挣扎与反抗
  在《反基督者》中,丈俨然成为“救世主”, 试图以心理医师的身份将女人从丧子的悲痛中拯救出来。而与“基督”所对立的“撒旦”则十分明显的附身于影片中的女主角身上。在影片中撒旦则体现为女性由于不满基督教中将原罪全部归结于女性的理论而对男性展开的疯狂的报复。在圣经的描述中,夏娃禁不住撒旦化身的毒蛇的诱惑,摘下伊甸园中的禁果并与亚当同食,进而产生了七情六欲之后,亚当与夏娃一起被逐出了伊甸园。上帝使女人具有了生育能力,但以生育的痛苦惩罚其被撒旦蛊惑的罪,也让原罪永远留在其所生育的后代,所以我们生而有罪。中世纪时,代表男权的基督教却将原罪一概推卸在女人身上,进而出现了对所谓女巫的处决即女性大屠杀的惨剧。妻子的“精神危机”不单单是丧子之痛,而是内心对于男女之间不平等的深刻思考之后痛苦。妻子目睹了儿子在自己与丈夫做爱时坠楼身亡的残酷事实,犹如一把钥匙,再次开启了她努力尘封的撒旦的影子。如果情欲是原罪,那么男人和女人理应同罪,然而丈夫却毫无愧疚的企图以救赎者的身份拯救自己,企图用理性压制伤痛从而拯救自己与妻子。女人则与撒旦的诱惑展开了拉锯战,只能以性欲的快感来逃避撒旦的诱惑。女人恐惧的不是伊甸森林,不是nature(人性、本性),不是撒旦,而是在撒旦诱惑下对男性生出极端残酷报复心理自己本身。在伊甸森林中,女人的撒旦的潜质被不断诱发出来,最终成为了撒旦的化身。进入伊甸森林开始不断有暗示男人,拖着死胎的母鹿、自残身体的狐狸、以及他亲手杀死的乌鸦,逐渐确认相信了女人撒旦的身份(也标志着男人基督形象的形成),基督最终亲手杀死了撒旦(女人),成为了完全的救世主。电影以嘲笑的姿态控诉了男权可笑又近乎残酷的统治。把所有罪过推脱给女人不仅是自古以来的惯用手法而且在当代社会这种行为就更加隐蔽了。当男权无法控制女权的时候,男权就会用暴力的方式对女权进行无情的绞杀。
  三、古老的“伪命题”
  男权的世界里,男人主导了一切。耶稣基督是一个男人,是上帝的爱子,耶稣对西方精神世界的统治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男权象征。影片中性爱就是男权统治的代表,一开始男人占据了主导,是男人让女人达到了高潮。但是渐渐的是女渐渐掌握了主动权,男人渐渐沦为傀儡,被折磨,被束缚,变成了一个发泄的工具。最后女人对男人的性器官猛烈的一击,就是对男权最有力的打击,这就是女权对男权的强暴。男女的顺位逆反了,男人被动了。而最终,为这种逆反的代价,就是男人杀死女人,抢夺回控制和主导权。
  性与生育:创世纪里,本来亚当和夏娃是没有性的,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上帝将生育的痛苦赐予女人,作为偷吃禁果的惩罚。性爱是欢愉的,可是生育是痛苦的,这就是一个矛盾。电影序章里,两人因为性爱而损失了生育出来的孩子。通过后面的事实我们知道,其实女人此时已经发现了孩子在窗边,可是她不愿意打断自己即将到来的高潮,于是,选择性的遗忘了孩子的存在。基督教导我们要爱人,要自爱,中世纪的天主教的信条也是要我们反对淫欲,反对性爱,还原性爱最本质的目的:生育,而不是享乐。女人对性十分推崇,对生育却十分反感,这和基督教的理念正好相反。
  理性:男人代表了一种近现代以来的理性主义,缜密的分析原因之后,他绘制了恐惧的金字塔,却直找不到塔尖是什么,理性主义在原罪面前失效了。男人一门心思的拯救女人,被女人用各种手段诱惑发生性关系,并且越来越激烈,直到彻底夺走性爱的主导权。近代理性主义崛起的时候,对基督教的鞭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理性是反抗神权的最好武器。影片里痛苦到了无法忍耐的地步,男人还是用自己的理性去克服,可惜原罪已经超越了控制,连理性此刻也如此单薄和黯然。信仰已经死去,理性正在失效,只有欲望淹没了一切,带来了痛苦。男人的理性在女人的诱惑下是如此脆弱,就像伊甸园里亚当曾经轻易的被夏娃诱惑一样。他们来到的森林叫做伊甸,其实就是象征了亚当和夏娃曾经居住过的伊甸园森林,理性走入了神性的伊甸园去寻求答案,本身就是一个讽刺。在森林里,一开始,男人还是保持了自己的冷静和理性,所以他听不见橡树籽下雨般的声音,可是当他遇到拖着死去幼仔的鹿,吃自己内脏并且会说话的狐狸还有被撕裂开的尖叫的死鸟,他开始动摇和迷惘了,理性慢慢的淹没在人类非理性的森林里,最终,他杀死了女人,站在山坡上,却看见了无数圣徒走来,此时,也就标志着科学理性精神的彻底死亡。
  伊甸园:女人曾经在一篇叫伊甸园的森林里,写一本是讲述中世纪女巫屠杀的书。中世纪,女人的原罪观念达到了极致,凡是漂亮的女人或者有疑点的女人都被教会杀死了。女权长期被男权压制,此时,她渐渐在自己的书里迷失,开始潜意识的反抗男权,反抗基督的意志。女人却说这个象征伊甸园的森林是撒旦的伊甸园。英语中“nature”一词既表示自然,也表示人的天性。导演此处就借用了这个意义,撒旦诱使人性,使人堕落,而人性就是自然,所以自然就是撒旦的。上帝的伊甸园变成了撒旦的,基督被逐出了信仰的殿堂,两个重返伊甸园的男女,其实就是在背离基督而投入恶魔的怀抱。
  三个乞丐:“三个乞丐”也是叶芝一首诗的名称,“人们的欲求愈少所得愈多,还是欲求愈多所得到的愈多”。贯穿整部电影的“欲”似乎暗示了全片的寓意。[3]在《圣经》里,基督将要诞生时,东方三圣贤或者说三博士来了,带来了黄金、乳香和蜂蜜,表示耶稣的诞生之喜。而影片里,女人对男人说,当三乞丐出现的时候,有人就要死去,三乞丐是狼(狐狸)、乌鸦和鹿。三只动物的出场暗示着片中人物的精神状态。第一个寓言形象是“乌鸦”,象征着“悲恸”——它将地上的一只小鸟吃掉,当女人开导这个场景时,则联想到自己摔死的幼子;第二个是“鹿”,暗喻了“痛苦”。这是一只正在分娩的鹿。它不断舔舐自己,而且还将自己的肠子咬出来,影射了这对夫妇自残与互虐的关系。第三个寓言形象是“狐狸”,昭示了毁灭。
  四、结 语——拉斯·冯提尔的野心
  这部电影情节十分简单,可是内涵却无比深厚,各种隐喻和暗示极多,可以有许多理解。影片受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泰纳的实证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和虚无主义、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学说、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的影响 [4]就先从反基督说起,然后逐步讲述他对整个文明的颠覆和逆反。影片里的女权的兴起,却不是要这种平等,而是要颠覆和逆转,要女权压制男权。导演似乎就是为了证明自由平等其实并不存在,人的私心是其最大的威胁,一切自由平等都是假象。所以,女人反抗男权的时候却渐渐滑入了相反的方向,她用女权代替了过去的男权压制对方,而最终男人反抗杀死女人,又是男权夺回被女权抢走的控制权。法律上平等的夫妻,其实并不平等,争斗一直就没有间断。
  
  参考文献:
  [1] 史小妹.西方文化与电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文/{美国}拉里·格罗斯 译/曹艺馨 反基督教廷六训 世界电影2010年3月
  [3] 曹袆娜 世界电影 爱恨同根,欲孽同源——《反基督者》一场华美的悲剧 2010年3期
  [4] 李维屏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年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把1600年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歌剧历史渊源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歌剧的雏形、成熟及传承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结语:歌剧在古希腊时期有了“萌动”之后,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缓慢“萌动”、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预热”之后,欧洲音乐开始了巴洛克时期的“加速度”,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起飞”也即将开始,到20世纪前半叶“飞到”了中国。  关键词:歌剧 起源 传承   
期刊
摘要:股票价格的变动是股票市场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它既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收益,也可能使投资者遭受损失。准确刻画股票内在价值对于资产定价,资产组合构造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由此,本文选取30支上证个股进行实证分析公司内在价值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最后得出股票价格受公司内在价值影响的模型。  关键词:股票价格 净资产收益率 每股净资产 主营业务增长率     股票价格的变动是股票市场最重要的经济现
期刊
“管理即是处理人的关系”。这是英国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帕金森很久以前说过的一句话,他道出了企业管理的真谛。不管你是一家一万人以上的大企业,还是只有几个人的小企业;不管你的企业存在着怎样的管理问题,你首先要思考的是人有没有问题。员工有没有良好的工作意愿;积极性是否被激发;人心是否向着企业;有没有足够的凝聚力。假如这些没有问题,那么,可以百分之一万肯定的说,你想解决或改善任何问题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
期刊
摘要:目前初中思品课存在看似热闹,但收获甚微的现象,所以追求"低碳而经济"的思品课堂显得尤为重要。为达到这一目的,要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手段选择等方面多管其下,这样才能使思品课有效、凝重、简明而富有灵气。  关键词:初中思品 低碳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手段    当前,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理念正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日益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随之而
期刊
“老师,一步之遥,却有天上人间的感觉!”刚下课,学生甲满脸兴奋却又不好意思的对我说。学生甲是一个活跃的小男孩,在课堂上代表本小组讲授了一点新课知识,此时红彤彤的脸上还渗着细密的汗珠。回想着他课前胸有成竹的模样,课中如鞭炮一般的语速,课后深有感悟的语言,我的心里不由涌起丝丝欣慰:他已在与同学们合作教学中肯定了自己,也发现了不足并会为此努力。这是我在教学中采用的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即在新课的教学中,
期刊
五一节到了,我去一家酒店参加一个同学会,大家正喝得高兴之际,隔壁包间忽然“热闹”非凡,我也凑过去看看热闹,原来是服务生上菜不小心弄脏了一位客人的衣服,客人喝得半醉,满嘴冲着酒气对服务生:“哥们今天买的新衣服,一千多啊,你怎么赔偿我啊……”。服务生不断点头赔不是:“先生,对不起,我给你洗干净,要不我 拿到洗衣店去洗……”。 “哼,说得轻巧,我就要穿新衣服,你陪吗?要不,美女你陪哥们一天就可以免了。”
期刊
摘要: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我们提倡让学生"三心二意"地学,以下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心三意”学英语 课堂教学    一 、“三心二意”的含义。  所谓“三心二意”,通俗解释就是做事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这种观点显然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观点背道而驰。传统英语教学提倡学习
期刊
摘要:思维决定高度,好的思维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学习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将思维运用于学习中,以便收到良好的效果。等效思维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思维,巧妙的运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关键词:类比 变换 替换 高中 物理 等效思维    能否迅速、准确地解答物理问题,既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取决于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对于中学物理问题的解答,运用的思维方法
期刊
摘要:毛泽东在1952年9月24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首次提到从现在起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到10月下旬,中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正式确定。这说明中共原先提出的,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以便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作准备的设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做出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定,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予来探析。  关键词:社会心理 社会主义过渡总路线 群众路线
期刊
摘要:现代符号学诞生于20世纪初,曾风行欧美大陆的符号学一直占据着其中重要的一席。近年来,符号学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展开了其势不可挡的空间蔓延。作为极具洞察力的研究方法之一,符号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本文运用符号学来解读电视文化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电视媒介的权利,从而揭示电视文化的从而揭示电视文化的内在本质并对电视文化的“隐秘之脸”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符号学 电视文化 话语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