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即哲学范式,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理论分析或构建方法,而是一种总的哲学活动方式,是一种最基本的理性分析、批判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进程中一直存在许多争议与分歧,这与哲学内在机制对其的影响密切相关,本文就此作简要探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内在机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很多的形态转变与理论变化,不但与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研究的问题相关,更与其内在的哲学范式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不断的理性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哲学范式的变革。本文将以西方哲学范式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作简要探究。
一、西方哲学范式
西方哲学史发源于古希腊,从演化的内在机制角度来看,其存在两种哲学范式,即实践哲学范式与意识哲学范式。实践哲学范式主要是以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哲学理论,该哲学范式注重关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主要表现为道德哲学、宗教哲学、美学与社会哲学等。意识哲学范式主要是以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哲学理论,该哲学范式注重研究普遍性知识和思辨的理论,主要表现为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理论。意识哲学范式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古希腊发达的理性科学密切相关。近代时期,自然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意识哲学范式因其追求普遍规律和理性逻辑从而同近代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占据着人们的精神领域,同时也忽略了以生命意义与价值为主的实践哲学范式的地位与特殊性,继而使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形成严重的对立与分裂。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笛卡尔与伽利略等人在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中有了更加重要的影响,一种全新的、大一统的数学宇宙理念渐趋成熟,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的存在与生活世界的独特性。后经欧洲地区对意识哲学理论的发展以及黑格尔绝对理念的提出,逐渐使人们看到意识哲学范式的缺陷,此后以生命意义与价值为中心的实践哲学范式开始了真正的发展。随着哲学体系对哲学理论的逐渐变革,哲学领域出现了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等为主的实践哲学学科。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哲学流派愈加批判意识哲学范式,不愿再依靠普遍逻辑或思辨哲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哲学范式,追求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的构建[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中的范式变换
(一)实践哲学范式。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等哲学流派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并对社会历史运行机制与共产主义进行了深刻探讨,为后来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依据。马克思哲学思想在对现实进行无情批判的同时,也突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2]。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结构得以生成与变革的现实基础,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马克思强调哲学应于内在意识中冲破固有体系的桎梏,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批判,而不是在纯粹意识的领域中;同时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意识哲学范式。第二,马克思数次表述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且坚定不移地确定了实践哲学范式;不是简单的将实践作为决定人的世界的力量,而是深刻剖析了社会结构及异化力量对人的活动的制约。
(二)新时期哲学范式。很多时候哲学形态演变不只表现在哲学问题域或研究主题的变化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内在机制即哲学范式的改变上。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发起了挑战,卢卡奇、法兰克福、南斯拉夫等学派的理性批判表明了实践哲学范式的复兴。到八九十年代,中国哲学逐渐恢复了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精神,并推动了新的观念发展,开辟了新的哲学领域。哲学不再是远离生活或注重思辨的理论,而是成为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帮助人们精神觉醒与自我发展的理论。然而,现阶段的中国哲学大多致力于人的生存或生活世界等抽象理论的研究与论述,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具有的穿透力与感染力。归根结底还是我国的实践哲学范式没能从纯粹意识的哲学范式中转换过来,结果自然不能在社会进程中呈现出真正的文化批判精神。虽然新时期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義哲学理论也是以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为基础构建而成,但是要想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重新进行哲学范式的选择,回归真正的实践与文化的哲学范式。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认识到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方向,为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130-130.
[2]何萍.冯契哲学的双重身份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3):35-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内在机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很多的形态转变与理论变化,不但与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研究的问题相关,更与其内在的哲学范式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不断的理性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哲学范式的变革。本文将以西方哲学范式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作简要探究。
一、西方哲学范式
西方哲学史发源于古希腊,从演化的内在机制角度来看,其存在两种哲学范式,即实践哲学范式与意识哲学范式。实践哲学范式主要是以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哲学理论,该哲学范式注重关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主要表现为道德哲学、宗教哲学、美学与社会哲学等。意识哲学范式主要是以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哲学理论,该哲学范式注重研究普遍性知识和思辨的理论,主要表现为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理论。意识哲学范式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古希腊发达的理性科学密切相关。近代时期,自然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意识哲学范式因其追求普遍规律和理性逻辑从而同近代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占据着人们的精神领域,同时也忽略了以生命意义与价值为主的实践哲学范式的地位与特殊性,继而使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形成严重的对立与分裂。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笛卡尔与伽利略等人在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中有了更加重要的影响,一种全新的、大一统的数学宇宙理念渐趋成熟,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的存在与生活世界的独特性。后经欧洲地区对意识哲学理论的发展以及黑格尔绝对理念的提出,逐渐使人们看到意识哲学范式的缺陷,此后以生命意义与价值为中心的实践哲学范式开始了真正的发展。随着哲学体系对哲学理论的逐渐变革,哲学领域出现了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等为主的实践哲学学科。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哲学流派愈加批判意识哲学范式,不愿再依靠普遍逻辑或思辨哲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哲学范式,追求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的构建[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中的范式变换
(一)实践哲学范式。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等哲学流派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并对社会历史运行机制与共产主义进行了深刻探讨,为后来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依据。马克思哲学思想在对现实进行无情批判的同时,也突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2]。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结构得以生成与变革的现实基础,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马克思强调哲学应于内在意识中冲破固有体系的桎梏,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批判,而不是在纯粹意识的领域中;同时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意识哲学范式。第二,马克思数次表述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且坚定不移地确定了实践哲学范式;不是简单的将实践作为决定人的世界的力量,而是深刻剖析了社会结构及异化力量对人的活动的制约。
(二)新时期哲学范式。很多时候哲学形态演变不只表现在哲学问题域或研究主题的变化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内在机制即哲学范式的改变上。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发起了挑战,卢卡奇、法兰克福、南斯拉夫等学派的理性批判表明了实践哲学范式的复兴。到八九十年代,中国哲学逐渐恢复了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精神,并推动了新的观念发展,开辟了新的哲学领域。哲学不再是远离生活或注重思辨的理论,而是成为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帮助人们精神觉醒与自我发展的理论。然而,现阶段的中国哲学大多致力于人的生存或生活世界等抽象理论的研究与论述,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具有的穿透力与感染力。归根结底还是我国的实践哲学范式没能从纯粹意识的哲学范式中转换过来,结果自然不能在社会进程中呈现出真正的文化批判精神。虽然新时期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義哲学理论也是以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为基础构建而成,但是要想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重新进行哲学范式的选择,回归真正的实践与文化的哲学范式。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认识到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方向,为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130-130.
[2]何萍.冯契哲学的双重身份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