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不同,影响着教学方式的选择,关系着教学进程及实验教学功能的发挥。就如何设计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谈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育功能;有效性
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年以来,教科书中的实验一直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大多数教师只是将实验当作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操作技能的手段,忽视了实验在逻辑思维的培养、科学方法的建立、优良情感的塑造等领域方面的育人功能[1],没有充分发挥实验的功效。面对新教材的实验形式和要求,我们应该转变思维,采取新的教学应对策略,全面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以必修1、必修2中的具体实验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理解教材意图,优化教学方案
新教材中,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增加了突出科学探究、突出过程体验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新课标实验教学改革在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实验教学的观念、态度的转变都将直接影响整个新教材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案例】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Fe2+和Fe3+间相互转化的教学片段
教学方式1:学生分组实验,按下表内容探究。
■
教学方式2:
(1)说出Fe3+和Fe2+相互转化的生活事实,掌握自主学习的途径之一:观察生活。
(2)用氧化还原的原理进行理论分析,掌握自主学习的途径之二:理论分析。
(3)根据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FeCl3溶液、铁粉、KSCN溶液、氯水、试管等,设计实验证明,掌握自主学习途径之三: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以上两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1只是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让学生分工合作,动手操作,并相互交流。将实验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操作技能的教学手段。而教学方式2不但使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而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见教学方式2比教学方式1体现的教育功能要多。只有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中结合个人理解和认识,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才能优化教学方案,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二、延伸教材实验,生成教育资源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生成的,不是封闭的。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思维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案例】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的教学片段
■
学生:①、②两组实验无新物质生成,③组实验有白色沉淀生成,应该是BaSO4,上层清液应为Cu2+和Cl-。
质疑:上层清液为蓝色,可以证明清液中含Cu2+,如何证明清液中有大量Cl-而无Ba2+和SO42-?
增设实验:设计实验证明③组实验上层清液中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依然大量地存在于溶液中。
学生讨论形成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方案1:滴加AgNO3和稀硝酸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Cl-。
方案2:滴加BaCl2溶液检验上层清液中是否还有SO42-。
……
离子反应一节的教学中,离子反应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利用实验质疑,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让学生完完全全体验到实验的全(下转第48页)(上接第46页)过程,感悟到微观粒子的反应,对离子反应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可以延伸教材实验,有效地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向提高科学素养的方向转化,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三、明确实验功能,增加演示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在学生理解、建立完整的化学知识和得出正确化学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通过实验,可以揭示概念、原理、规律,使重点、关键、难点知识形象化,通过实验,便于学生观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实验可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案例1】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
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是个难点,教师在讲授时增加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使电子转移这一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但增加演示实验是必要的。
【案例2】人教版化学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苯的物理性质的教学
教材没有设计实验,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得出苯的色、态、味,通过水与苯的混合实验感知苯的密度和水溶性等物理性质。通过这些实验观察,能使学生对苯的物理性质留下深刻的印象[2]。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关注实验,真正认识到实验的教学功能,增加演示实验,充分创造让实验“开口说话”的机会。
总之,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这已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中全面地认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和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是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1]马建峰.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陆军.人教版《化学2》中“苯”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7(11).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育功能;有效性
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年以来,教科书中的实验一直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大多数教师只是将实验当作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操作技能的手段,忽视了实验在逻辑思维的培养、科学方法的建立、优良情感的塑造等领域方面的育人功能[1],没有充分发挥实验的功效。面对新教材的实验形式和要求,我们应该转变思维,采取新的教学应对策略,全面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以必修1、必修2中的具体实验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理解教材意图,优化教学方案
新教材中,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增加了突出科学探究、突出过程体验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新课标实验教学改革在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实验教学的观念、态度的转变都将直接影响整个新教材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案例】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Fe2+和Fe3+间相互转化的教学片段
教学方式1:学生分组实验,按下表内容探究。
■
教学方式2:
(1)说出Fe3+和Fe2+相互转化的生活事实,掌握自主学习的途径之一:观察生活。
(2)用氧化还原的原理进行理论分析,掌握自主学习的途径之二:理论分析。
(3)根据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FeCl3溶液、铁粉、KSCN溶液、氯水、试管等,设计实验证明,掌握自主学习途径之三: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以上两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1只是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让学生分工合作,动手操作,并相互交流。将实验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操作技能的教学手段。而教学方式2不但使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而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见教学方式2比教学方式1体现的教育功能要多。只有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中结合个人理解和认识,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才能优化教学方案,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二、延伸教材实验,生成教育资源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生成的,不是封闭的。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思维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案例】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的教学片段
■
学生:①、②两组实验无新物质生成,③组实验有白色沉淀生成,应该是BaSO4,上层清液应为Cu2+和Cl-。
质疑:上层清液为蓝色,可以证明清液中含Cu2+,如何证明清液中有大量Cl-而无Ba2+和SO42-?
增设实验:设计实验证明③组实验上层清液中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依然大量地存在于溶液中。
学生讨论形成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方案1:滴加AgNO3和稀硝酸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Cl-。
方案2:滴加BaCl2溶液检验上层清液中是否还有SO42-。
……
离子反应一节的教学中,离子反应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利用实验质疑,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让学生完完全全体验到实验的全(下转第48页)(上接第46页)过程,感悟到微观粒子的反应,对离子反应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可以延伸教材实验,有效地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向提高科学素养的方向转化,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三、明确实验功能,增加演示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在学生理解、建立完整的化学知识和得出正确化学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通过实验,可以揭示概念、原理、规律,使重点、关键、难点知识形象化,通过实验,便于学生观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实验可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案例1】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
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是个难点,教师在讲授时增加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使电子转移这一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但增加演示实验是必要的。
【案例2】人教版化学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苯的物理性质的教学
教材没有设计实验,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得出苯的色、态、味,通过水与苯的混合实验感知苯的密度和水溶性等物理性质。通过这些实验观察,能使学生对苯的物理性质留下深刻的印象[2]。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关注实验,真正认识到实验的教学功能,增加演示实验,充分创造让实验“开口说话”的机会。
总之,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这已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中全面地认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和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是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1]马建峰.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陆军.人教版《化学2》中“苯”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7(11).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