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一贯重视学科的传统文化因素,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启迪學生的心灵,通过完善、建树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完成历史知识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是通过儒家文化的拓展教学,引导学生拓宽认知领域,回归家庭及社会生活现实,反观自己的思想道德现状,达到培养学生对己对人的敬畏之心、“敏以求之”的学习作风、“温文尔雅”的言行举止的教育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传承仁义礼智信的厚德情怀,演绎温文尔雅的君子人生。
关键词:重拾 厚德情怀 演绎 君子人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156-01
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重拾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一文,分享到吴灿然先生对教育传统现实意义的远见卓识,感受文章疾呼传统承继的殷殷之情,品味内心由来已久的孜孜不倦之意。联想到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又连读三遍,感想渐近,写意渐浓。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应该义无反顾地付诸行动,引导学生在现实中培养儒雅人格,演绎君子人生。下面是自己在教授儒家文化时,围绕《论语》,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及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所做的一些课堂延伸,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重拾“克己复礼”的仁德情怀,构筑起对己对人的敬畏之心。从马加爵到药家鑫,接连又读到一留日学生因汇款晚便在机场将母亲连捅数刀的新闻,诸如此类的恶性事故,频繁发生于青少年身上,难道现在反思不显得为时已晚吗?揪心之余,剖开他们思想和心灵的断面,几乎找不到“仁德”与“敬畏”的因子。而一旦回到我们的儒学经典《论语》,那些对学生健康人格最重要的精髓,便一目了然。我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分析这些字句要义,反省自身思想言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告诉学生要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礼节、责任,在日常行为中把它看成很重要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现实生活中要有“克己复礼”的仁心,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家庭、社会矛盾;“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为人处事时时有对照反省之心……只要是我的学生,就一定给他们上“克己复礼”这一必修课,不但集中修习,分散研讨,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日常言行举止、待人接物都要“亲为之”,常怀敬畏之心,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重拾“学而不厌”的诗书情怀,培养起“敏以求之”的学习习惯。学生之“学”,在于学问,学生即谓之求学之人。“求学”,这应是学生的本分,既然是分内之事,就应有做分内之事的态度。颜渊如此形容自己的老师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抬头仰望的尊师态度,努力钻研的求学精神,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发自内心的动因发酵成我国莘莘学子的为学传统,千古流传。然而,不知何时起,我们的基础教育出现了一个难以化解的僵局,这就是师生间“要我学”的被迫与“我要学”的推卸纠结。责任在师,还是在生?我将无奈化为行动,领着学生回到我们传统的精髓中去寻找答案。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拥有爱好学问的情怀,养成勤奋敏捷的求学习惯;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的上进之道;分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的学习、实践、师徒共同为学的最珍贵、最温馨的人间美境。“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学生默默识记不觉厌倦,教师循循善诱不觉疲倦,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跟学生一起诵读、赏析、讨论、拓展,使学生觉得这些经典并不纯粹是写在书本上的理论,更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要脚踏实地去做的事情。
重拾“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树立起“温文尔雅”的言行举止。君子应该是健康现代人的一种标准,那么要怎样做才能成为君子呢?《论语》已经给出了答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针对“文”与“质”的含义与关系,我先给学生进行了讲解,然后组织学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证,最后引导他们梳理出君子的两个条件:文化知识的修养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文化知识贫乏,文化修养肤浅,就不会知礼节,识大体,行为举止就会变得粗野;只学习文化知识还达不到君子的要求,要成为君子,更需要修养美德。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这是堪称“世人楷模”的孔老夫子,对自己生活的描述:一个人好学至“忘食”、“忘忧”的境界,那他日后一定会有一番伟大的作为,而成为君子自不在话下。而对于美德的界定,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悟:“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体现的是君子的恭敬、宽厚;“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讲的便是诚信,实事求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体现的是时时、事事勤敏的风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讲的是应该有奉献之心。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拥有“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的君子了。跟学生一起诵读这些名言,参悟其中的道理,学生都很喜欢。
山东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的目标。《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何为君子?这个几千年中国文化成就起来的形象,内涵何其丰富。但对于学生来说,有足够的时间来修习传统美德,具备了“自强不息”的天行之健、“厚德载物”的地势之坤,已足以成就他们健康、快乐的人生。在教学一线,引领学生传承着仁义礼智信的厚德情怀,演绎着温文尔雅的君子人生,岂不快哉?
关键词:重拾 厚德情怀 演绎 君子人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156-01
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重拾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一文,分享到吴灿然先生对教育传统现实意义的远见卓识,感受文章疾呼传统承继的殷殷之情,品味内心由来已久的孜孜不倦之意。联想到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又连读三遍,感想渐近,写意渐浓。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应该义无反顾地付诸行动,引导学生在现实中培养儒雅人格,演绎君子人生。下面是自己在教授儒家文化时,围绕《论语》,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及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所做的一些课堂延伸,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重拾“克己复礼”的仁德情怀,构筑起对己对人的敬畏之心。从马加爵到药家鑫,接连又读到一留日学生因汇款晚便在机场将母亲连捅数刀的新闻,诸如此类的恶性事故,频繁发生于青少年身上,难道现在反思不显得为时已晚吗?揪心之余,剖开他们思想和心灵的断面,几乎找不到“仁德”与“敬畏”的因子。而一旦回到我们的儒学经典《论语》,那些对学生健康人格最重要的精髓,便一目了然。我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分析这些字句要义,反省自身思想言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告诉学生要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礼节、责任,在日常行为中把它看成很重要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现实生活中要有“克己复礼”的仁心,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家庭、社会矛盾;“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为人处事时时有对照反省之心……只要是我的学生,就一定给他们上“克己复礼”这一必修课,不但集中修习,分散研讨,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日常言行举止、待人接物都要“亲为之”,常怀敬畏之心,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重拾“学而不厌”的诗书情怀,培养起“敏以求之”的学习习惯。学生之“学”,在于学问,学生即谓之求学之人。“求学”,这应是学生的本分,既然是分内之事,就应有做分内之事的态度。颜渊如此形容自己的老师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抬头仰望的尊师态度,努力钻研的求学精神,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发自内心的动因发酵成我国莘莘学子的为学传统,千古流传。然而,不知何时起,我们的基础教育出现了一个难以化解的僵局,这就是师生间“要我学”的被迫与“我要学”的推卸纠结。责任在师,还是在生?我将无奈化为行动,领着学生回到我们传统的精髓中去寻找答案。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拥有爱好学问的情怀,养成勤奋敏捷的求学习惯;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的上进之道;分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的学习、实践、师徒共同为学的最珍贵、最温馨的人间美境。“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学生默默识记不觉厌倦,教师循循善诱不觉疲倦,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跟学生一起诵读、赏析、讨论、拓展,使学生觉得这些经典并不纯粹是写在书本上的理论,更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要脚踏实地去做的事情。
重拾“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树立起“温文尔雅”的言行举止。君子应该是健康现代人的一种标准,那么要怎样做才能成为君子呢?《论语》已经给出了答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针对“文”与“质”的含义与关系,我先给学生进行了讲解,然后组织学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证,最后引导他们梳理出君子的两个条件:文化知识的修养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文化知识贫乏,文化修养肤浅,就不会知礼节,识大体,行为举止就会变得粗野;只学习文化知识还达不到君子的要求,要成为君子,更需要修养美德。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这是堪称“世人楷模”的孔老夫子,对自己生活的描述:一个人好学至“忘食”、“忘忧”的境界,那他日后一定会有一番伟大的作为,而成为君子自不在话下。而对于美德的界定,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悟:“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体现的是君子的恭敬、宽厚;“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讲的便是诚信,实事求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体现的是时时、事事勤敏的风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讲的是应该有奉献之心。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拥有“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的君子了。跟学生一起诵读这些名言,参悟其中的道理,学生都很喜欢。
山东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的目标。《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何为君子?这个几千年中国文化成就起来的形象,内涵何其丰富。但对于学生来说,有足够的时间来修习传统美德,具备了“自强不息”的天行之健、“厚德载物”的地势之坤,已足以成就他们健康、快乐的人生。在教学一线,引领学生传承着仁义礼智信的厚德情怀,演绎着温文尔雅的君子人生,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