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
关键词教育 教学 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语文教学涵盖字、词、句、段、篇、章。这些对学生都要讲,一样也不能丢。每堂语文课如果都贪多求全,那么必然导致低效。如今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有介绍名人的,有呈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有反应世界风情的,有展示时代风貌的……贴近孩子的生活又能启迪孩子的思维。所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才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瞄准细节,指导“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中,瞄准教材中的细节,给予孩子充足的朗读时间,引领他们感悟文本,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感受。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我以“读”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在学习揭示谜底的第三自然段中“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这一句,我以读促情,以悟促读,对学生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四个‘反复’呢?想象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用自己的方式练习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读?”自由练读后,第一位同学站起来读,他把“四个反复”越读越高昂,而且语速越来越快,他的理由是:“雪松承受巨大的压力。但它不屈不挠,是强者,是胜利者,所以要激昂,充满斗志。”又有同学站起来读,他在读“四个反复”时有了轻重缓急的对比。他的理由是“雪松的弯曲是一种策略,所以读 ‘反复地弯’时要突出它的巧妙、智慧,读 ‘反复地弹’时要有力度”……学生的朗读超出了预设,读出了真挚的情感,生成了意外的精彩,同时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有效。
二、紧抓重点,训练“思”
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杨九俊曾提出:“判断语文课是否有效,表现之一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效思维的长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辩是教学走向有效生动的具体体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中我首先问学生:“课文写到了哪些人经历了这生死之夜?”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能否画一简要箭头图说说他们各是怎样经历这生与死的?这一问题是要学生读全文、画简图,还要概括说,应该说难度较大。基于这点,我留够了时间让学生先是个体沉思,自主探究,再是全班讨论、辩说。学生沉浸于思考,看得出他们的思维动了起来;全班讨论时,见解颇多、热闹非凡。也正是在这思与辩中,最终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答案产生了:“克勒松:生死;游客:死生;皮埃尔:生死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留足学生自由化思辩的空间,从而提炼了文本,训练了学生积极有效思维,培养了其创造能力,这无疑也是有效语文课堂的显现之一。
三、发现空白,引导“写”
我们大家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现在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所以课堂上我们要树立训练意识,凭借教材,拓展教材,去落实语言的迁移运用,让每一个孩子做到“学得进,用得出”,真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让阅渎教学走向实效。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最后一课《明天,我们毕业》第四自然段时,里面有一句话:“敬爱的老师,回顾6年的历程,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我针对这句话提出:“如果给这句话再加上一个分句,让它变成排比句,这表达效果不是更好吗?”学生的创作愿望被激发了出来,纷纷思考,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道:“我们的每一点成功,都汇集着您的指导和鼓舞”“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渗透着您的关爱与呵护”“我们的每一次跨越,都饱含着您的启迪与安慰”……通过写作迁移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像这样,对语言文字的“艺术空白”进行补充、延续。读写结合,既丰富拓展了文本,将教材读厚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达到了阅读教学的扎实有效。
四、突破难点,启发“说”
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月光启蒙》教学为例,文中的最后一段比较难懂,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课前安排学生们上网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小故事,给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来解决课内问题的空间。在课堂上,我启发学生联系搜集的信息来讲讲孙友田的成长,然后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碰到这类似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经过思索,纷纷回答出自己小时候在谁的启发下明白了什么,因为受谁的影响,自己也对什么感兴趣了??通过交流,学生说出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也说出了自己的亲身体验,言语表达精辟流畅,超越了文本,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崔峦教授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确,课堂上我们针对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思、写、说的训练,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我们的课堂就是高效的。
关键词教育 教学 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语文教学涵盖字、词、句、段、篇、章。这些对学生都要讲,一样也不能丢。每堂语文课如果都贪多求全,那么必然导致低效。如今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有介绍名人的,有呈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有反应世界风情的,有展示时代风貌的……贴近孩子的生活又能启迪孩子的思维。所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才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瞄准细节,指导“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中,瞄准教材中的细节,给予孩子充足的朗读时间,引领他们感悟文本,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感受。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我以“读”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在学习揭示谜底的第三自然段中“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这一句,我以读促情,以悟促读,对学生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四个‘反复’呢?想象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用自己的方式练习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读?”自由练读后,第一位同学站起来读,他把“四个反复”越读越高昂,而且语速越来越快,他的理由是:“雪松承受巨大的压力。但它不屈不挠,是强者,是胜利者,所以要激昂,充满斗志。”又有同学站起来读,他在读“四个反复”时有了轻重缓急的对比。他的理由是“雪松的弯曲是一种策略,所以读 ‘反复地弯’时要突出它的巧妙、智慧,读 ‘反复地弹’时要有力度”……学生的朗读超出了预设,读出了真挚的情感,生成了意外的精彩,同时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有效。
二、紧抓重点,训练“思”
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杨九俊曾提出:“判断语文课是否有效,表现之一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效思维的长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辩是教学走向有效生动的具体体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中我首先问学生:“课文写到了哪些人经历了这生死之夜?”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能否画一简要箭头图说说他们各是怎样经历这生与死的?这一问题是要学生读全文、画简图,还要概括说,应该说难度较大。基于这点,我留够了时间让学生先是个体沉思,自主探究,再是全班讨论、辩说。学生沉浸于思考,看得出他们的思维动了起来;全班讨论时,见解颇多、热闹非凡。也正是在这思与辩中,最终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答案产生了:“克勒松:生死;游客:死生;皮埃尔:生死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留足学生自由化思辩的空间,从而提炼了文本,训练了学生积极有效思维,培养了其创造能力,这无疑也是有效语文课堂的显现之一。
三、发现空白,引导“写”
我们大家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现在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所以课堂上我们要树立训练意识,凭借教材,拓展教材,去落实语言的迁移运用,让每一个孩子做到“学得进,用得出”,真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让阅渎教学走向实效。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最后一课《明天,我们毕业》第四自然段时,里面有一句话:“敬爱的老师,回顾6年的历程,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我针对这句话提出:“如果给这句话再加上一个分句,让它变成排比句,这表达效果不是更好吗?”学生的创作愿望被激发了出来,纷纷思考,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道:“我们的每一点成功,都汇集着您的指导和鼓舞”“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渗透着您的关爱与呵护”“我们的每一次跨越,都饱含着您的启迪与安慰”……通过写作迁移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像这样,对语言文字的“艺术空白”进行补充、延续。读写结合,既丰富拓展了文本,将教材读厚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达到了阅读教学的扎实有效。
四、突破难点,启发“说”
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月光启蒙》教学为例,文中的最后一段比较难懂,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课前安排学生们上网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小故事,给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来解决课内问题的空间。在课堂上,我启发学生联系搜集的信息来讲讲孙友田的成长,然后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碰到这类似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经过思索,纷纷回答出自己小时候在谁的启发下明白了什么,因为受谁的影响,自己也对什么感兴趣了??通过交流,学生说出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也说出了自己的亲身体验,言语表达精辟流畅,超越了文本,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崔峦教授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确,课堂上我们针对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思、写、说的训练,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我们的课堂就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