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本人在《音乐新课标》的指引下,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以情感教育为重点,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模式,以“情”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的构建上。
1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观众与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含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2 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音乐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
记得我在教唱民歌《对鲜花》时,首先请学生欣赏电影《刘三姐》中对歌的场面。接着又欣赏了我国河北、安徽等地区典型的民歌《对鲜花》。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这种学习欲望高涨的时机,我们开始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很快地掌握了这支歌曲。学生们像做游戏一样自己分组,你问我答地唱起了对歌,趁机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花的名字可以编进这支歌曲里?我们进行分组比赛,看谁编的最好听。”这一下,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只见他们交头接耳,积极地讨论着,手里还不停地比画着……我悄悄地走到钢琴旁,弹起了《对鲜花》,听到音乐声,他们自动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编排的动作和歌词尽情地表演起来,那眼神、那动作是那样的陶醉。可见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
3 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这门情感性很强的艺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应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成音乐情感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
3.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如指导学生欣赏《京调》时,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四大戏曲,通过对比初步了解京剧特点,再结合录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及各自的表演特点。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用乐器实物演示京胡的高亢、二胡的吟哦、月琴的潺潺流水以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喧闹气氛,让同学们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音响效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再借助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含的情感和意境,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师生的情感也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3.2 技趣一体,体验情感。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利用CAI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好一幅妩媚秀丽的诗画。使学生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产生美感,随后教师用琵琶演奏音乐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于是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气氛趋于活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3 审美创造,表现情感。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唱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时,在引导学生体会内蒙古人民赛马的场景,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分析完乐曲的表现形式和民族特色后,又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的起伏,以体态律动及身体乐器来表现乐曲的情感,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扮演角色,用优美的舞姿表现乐曲的情感,于是学生有的当演员、有的当牧民、有的当骑手……完全陶醉在赛马盛会时的那种热闹而欢乐的场景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了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精神得到了充实,视野得到了拓展,情感得到了升华。
情感教育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教师、学生抓住,并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和音乐自身进行体验,就会产生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促进了学生身体、情感、智能、审美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使音乐课更具有生命力。
1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观众与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含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2 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音乐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
记得我在教唱民歌《对鲜花》时,首先请学生欣赏电影《刘三姐》中对歌的场面。接着又欣赏了我国河北、安徽等地区典型的民歌《对鲜花》。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这种学习欲望高涨的时机,我们开始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很快地掌握了这支歌曲。学生们像做游戏一样自己分组,你问我答地唱起了对歌,趁机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花的名字可以编进这支歌曲里?我们进行分组比赛,看谁编的最好听。”这一下,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只见他们交头接耳,积极地讨论着,手里还不停地比画着……我悄悄地走到钢琴旁,弹起了《对鲜花》,听到音乐声,他们自动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编排的动作和歌词尽情地表演起来,那眼神、那动作是那样的陶醉。可见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
3 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这门情感性很强的艺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应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成音乐情感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
3.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如指导学生欣赏《京调》时,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四大戏曲,通过对比初步了解京剧特点,再结合录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及各自的表演特点。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用乐器实物演示京胡的高亢、二胡的吟哦、月琴的潺潺流水以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喧闹气氛,让同学们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音响效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再借助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含的情感和意境,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师生的情感也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3.2 技趣一体,体验情感。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利用CAI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好一幅妩媚秀丽的诗画。使学生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产生美感,随后教师用琵琶演奏音乐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于是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气氛趋于活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3 审美创造,表现情感。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唱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时,在引导学生体会内蒙古人民赛马的场景,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分析完乐曲的表现形式和民族特色后,又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的起伏,以体态律动及身体乐器来表现乐曲的情感,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扮演角色,用优美的舞姿表现乐曲的情感,于是学生有的当演员、有的当牧民、有的当骑手……完全陶醉在赛马盛会时的那种热闹而欢乐的场景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了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精神得到了充实,视野得到了拓展,情感得到了升华。
情感教育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教师、学生抓住,并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和音乐自身进行体验,就会产生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促进了学生身体、情感、智能、审美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使音乐课更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