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如何上好思政课,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课题。为此,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成立了《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围绕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探讨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 思政课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新课题。为此,笔者所在的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成立了《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探讨。
一、立题依据
1.从理论层面看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其中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的根基,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范畴,而职业技能则是其外在表现。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也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理论,他认为个体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只有1/8,代表个体所拥有的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称为显性职业素养,可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考试来证明;而隐藏在水面之下的7/8,代表个体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称为隐性职业素养,正是这7/8决定并支撑着显性职业素养。二者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2.从社会认同的人才观看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在职场要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其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此次课题走访了省管大型国有企业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烟台中山会计师事务所、烟台明瑞税务师事务所等用人单位。尽管其所需人才的专业各不相同,但在用人标准上却基本一致,都比较看重职业态度、对企业的忠诚度、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责任心、专业技能等。事实说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用人单位在用人标准上已逐渐趋向理性。由此可见,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更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石。
3.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看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贯彻落实,多数院校进入了提高办学水平、狠抓教学质量的内涵建设阶段,重技能更重育人的办学理念基本得到确立。但不可否认,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职业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而这必将影响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早就强调:“对一个人来说,还有一个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或说使人的知识、能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这就是素质。”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将育人和育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实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对策
思政课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怎样使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树立全员育人的大教育观,形成院系两级领导、以思政课教学为轴心的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育人机制,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是育人圣地,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教育、引导、监督的结果。尽管思政课教学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但若不能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必然会孤掌难鸣。只有合理分工,课内由思政课教学解决为什么、怎样做等思想认识问题,在观念和行动上施以正确引导和启迪,课外由班主任、辅导员及后勤管理人员认真督导,各系部、学生处、院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积极倡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紧密配合、环环相扣,才能把育人工作做实、做好。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在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开放式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企业文化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如海尔的企业精神是“创新”,对创新精神的推崇使其成为全球大型家电的第一品牌;联想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责任意识,倡导的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个人对企业的责任;龙矿集团的企业精神是“明德、立新”。为让企业文化走进学生心、脑,首先,政治教师可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到企业采访学习,然后将所得整理、提炼并贯穿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悟、体验企业文化;其次,通过到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学生在工作中亲身感受、沐浴企业文化,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向工人师傅学习,提升、历练自己,培养自己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团结合作、遵守劳动纪律等观念,强化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为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在育人过程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近几年来,笔者学院进一步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明德、立信”的校训,“严谨、务实、创新”的校风,“好学、慎思、致用”的学风及以爱心学院、绿色学院、技能学院、艺体学院、创新学院为内涵的“五个学院”建设,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连续两年招生就业工作双丰收。
实践证明,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都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及激励、引导、调适等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共同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思政课还积极协助学生处、院团委、各系部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使学生奉献于社会,收获了爱心,增强了责任意识,提高了沟通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 3.精选教学内容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
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基础课学时短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日益凸显。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学院所坚持的原则是:思政课必须服务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内容取舍以学生“必需”“够用”为尺度,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进行,把学做人和学做事有机结合起来;适当删减教材中与中学重复的内容,同时将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及学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纳入课堂,通过大家的交流、争辩得出正确的认识。
如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笔者引用了南京彭宇案。学生听了案例之后,都比较激动,有的叹息,有的为彭宇抱不平,还有的表示“好人不能当”。笔者趁机提出问题:“假如路遇摔倒老人你会援手吗?”同学甲说:“不能扶,以免被当事人讹着。”同学乙说:“不会扶,但会打110。”同学丙说:“先用手机拍照,再视情况决定。”同学丁说:“我会扶起老人,只要心里阳光一点,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笔者肯定了同学丁的观点,并进行了点评:“我们家中都有老人,我们也有变老的时候,到那时谁都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面对丑恶现象,大家的责任不仅仅是谴责、鞭挞,更应该思考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随波逐流、推波助澜,还是从我做起?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回答的人生课题。”随后,笔者又列举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孩”刁娜等案例。课后,绝大多数学生在作业中表示:“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应是不变的主题,做好事不再纠结。”可见,正确观念的树立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的过程。
4.改革教学方法与提高实际能力结合
要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组织每一堂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如课堂讨论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在师生思想交流和理论碰撞中,辨出真知灼见,使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教育为自我教育和能动教育。如讲授科学发展观时,笔者提前布置了思考题,课下学生们带着问题查资料、准备讨论稿,忙得不亦乐乎;课上大家争先恐后,纷纷将自己的观点、想法表达出来,最终教学收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
5.改革考核方法与提高学习自觉性结合
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量化考核,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实行多元化考核。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由原来的比例3:7调整为5:5。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课出勤、课堂互动、讨论课表现、假期社会实践及作业情况等内容,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注重学习和出勤、期末考试临时突击的现象。在动态的考核管理中还引入了奖惩机制,让学生参与考评,使考核更具公平性和透明度。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 思政课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新课题。为此,笔者所在的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成立了《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探讨。
一、立题依据
1.从理论层面看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其中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的根基,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范畴,而职业技能则是其外在表现。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也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理论,他认为个体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只有1/8,代表个体所拥有的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称为显性职业素养,可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考试来证明;而隐藏在水面之下的7/8,代表个体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称为隐性职业素养,正是这7/8决定并支撑着显性职业素养。二者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2.从社会认同的人才观看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在职场要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其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此次课题走访了省管大型国有企业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烟台中山会计师事务所、烟台明瑞税务师事务所等用人单位。尽管其所需人才的专业各不相同,但在用人标准上却基本一致,都比较看重职业态度、对企业的忠诚度、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责任心、专业技能等。事实说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用人单位在用人标准上已逐渐趋向理性。由此可见,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更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石。
3.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看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贯彻落实,多数院校进入了提高办学水平、狠抓教学质量的内涵建设阶段,重技能更重育人的办学理念基本得到确立。但不可否认,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职业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而这必将影响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早就强调:“对一个人来说,还有一个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或说使人的知识、能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这就是素质。”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将育人和育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实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对策
思政课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怎样使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树立全员育人的大教育观,形成院系两级领导、以思政课教学为轴心的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育人机制,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是育人圣地,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教育、引导、监督的结果。尽管思政课教学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但若不能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必然会孤掌难鸣。只有合理分工,课内由思政课教学解决为什么、怎样做等思想认识问题,在观念和行动上施以正确引导和启迪,课外由班主任、辅导员及后勤管理人员认真督导,各系部、学生处、院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积极倡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紧密配合、环环相扣,才能把育人工作做实、做好。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在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开放式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企业文化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如海尔的企业精神是“创新”,对创新精神的推崇使其成为全球大型家电的第一品牌;联想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责任意识,倡导的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个人对企业的责任;龙矿集团的企业精神是“明德、立新”。为让企业文化走进学生心、脑,首先,政治教师可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到企业采访学习,然后将所得整理、提炼并贯穿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悟、体验企业文化;其次,通过到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学生在工作中亲身感受、沐浴企业文化,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向工人师傅学习,提升、历练自己,培养自己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团结合作、遵守劳动纪律等观念,强化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为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在育人过程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近几年来,笔者学院进一步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明德、立信”的校训,“严谨、务实、创新”的校风,“好学、慎思、致用”的学风及以爱心学院、绿色学院、技能学院、艺体学院、创新学院为内涵的“五个学院”建设,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连续两年招生就业工作双丰收。
实践证明,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都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及激励、引导、调适等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共同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思政课还积极协助学生处、院团委、各系部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使学生奉献于社会,收获了爱心,增强了责任意识,提高了沟通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 3.精选教学内容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
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基础课学时短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日益凸显。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学院所坚持的原则是:思政课必须服务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内容取舍以学生“必需”“够用”为尺度,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进行,把学做人和学做事有机结合起来;适当删减教材中与中学重复的内容,同时将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及学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纳入课堂,通过大家的交流、争辩得出正确的认识。
如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笔者引用了南京彭宇案。学生听了案例之后,都比较激动,有的叹息,有的为彭宇抱不平,还有的表示“好人不能当”。笔者趁机提出问题:“假如路遇摔倒老人你会援手吗?”同学甲说:“不能扶,以免被当事人讹着。”同学乙说:“不会扶,但会打110。”同学丙说:“先用手机拍照,再视情况决定。”同学丁说:“我会扶起老人,只要心里阳光一点,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笔者肯定了同学丁的观点,并进行了点评:“我们家中都有老人,我们也有变老的时候,到那时谁都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面对丑恶现象,大家的责任不仅仅是谴责、鞭挞,更应该思考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随波逐流、推波助澜,还是从我做起?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回答的人生课题。”随后,笔者又列举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孩”刁娜等案例。课后,绝大多数学生在作业中表示:“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应是不变的主题,做好事不再纠结。”可见,正确观念的树立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的过程。
4.改革教学方法与提高实际能力结合
要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组织每一堂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如课堂讨论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在师生思想交流和理论碰撞中,辨出真知灼见,使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教育为自我教育和能动教育。如讲授科学发展观时,笔者提前布置了思考题,课下学生们带着问题查资料、准备讨论稿,忙得不亦乐乎;课上大家争先恐后,纷纷将自己的观点、想法表达出来,最终教学收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
5.改革考核方法与提高学习自觉性结合
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量化考核,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实行多元化考核。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由原来的比例3:7调整为5:5。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课出勤、课堂互动、讨论课表现、假期社会实践及作业情况等内容,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注重学习和出勤、期末考试临时突击的现象。在动态的考核管理中还引入了奖惩机制,让学生参与考评,使考核更具公平性和透明度。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