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大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不单单只停留在薪金水平,而是更多地关心未来的发展和职业兴趣。本文通过对4所211院校进行问卷、调研,对就业指导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形式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就业指导; 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07-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高成功就业的能力,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去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要求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可见,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历史上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黑龙江省教育部响应号召,将2011年作为“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做了积极的尝试。目前,全国各高校均已启动了各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
1.2项目研究范围。 我们选取哈尔滨4所首批进入211的重点大学进行调研,通过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业指导制度的现状,从而制定新就业指导方案以及对新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的其他保障措施。
2 大学生就业指导有关分析
2.1调查设计。 本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综合运用文献法和观察法,借助统计表,来调查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文主要针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性就业指导建议以保证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
2.2调查过程及分析。 据前期确定的调查对象,我们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对调查资料分模块进行系统整理,统计结果如下所示:
2.2.1自我认识。 50%的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过不同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近90%的被采访者都参与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工作,剩下的一半大多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这其中也不排除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对自我认知的不健全。有11%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工作。在困扰大学生求职的问题中超过20%的人认为缺乏工作经验、缺乏社会关系是主要困恼他们的原因。其他因素按照比例依次为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技巧欠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及户籍问题。虽然大多数人曾经参与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但仍不能与今后的工作岗位接轨。其次缺乏社会关系也是不容小时的一面。
2.2.2就业期望。 在就业期望模块中,我们发现毕业以后大部分人意向为就业,所占比例将近40%,其次为国内深造,比例略低占25%,另有15%左右则选择出国留学。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为个人发展空间、薪金和福利以及就业地域,各自所占比例接近25%。其中本科生所能接受的薪金起点2000—4000的占50%,4000—6000为30%,而研究生因其学历较高所能接受的薪金起点有60%以上都选择在4000—6000,32%选择更高的6000-8000。就理想工作地域,本科生和研究生差别不大。50%的人选择在沿海和发达城市,这里经济发达,具有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30%—40%的学生则选择回到生源地,回到父母身边,凭借多年的了解占据资源和人脉优势;同时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在学校所在城市继续发展。而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则不外乎大型国企、私营企业。其所占比例先后为本科生57%、28%,研究生48%、39%,而选择私营企业的比例都少于10%。
2.2.3就业指导。 根据调查,在校求职者获取求职信息的途径中:26%是通过校园宣讲会,32%通过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8%通过就业指导中心,8%通过求职网站。同时我们也发现, 26%的在校生选择托熟人找关系来获取工作岗位(研究生为5%)。这不仅是因为竞争激烈所致,同时也是大学生缺乏奋斗精神、对于未来生活的迷茫、现实生活的自我满足,散漫消极的生活态度有关。因此良好的就业指导服务是必不可缺的。学生们期望能够接受来自学校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和帮助以及就业信息,同时更加希望学校能够与用人单位建立友好持久的联系,当然这离不了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在就业推荐、简历制作、以及职场礼仪上大学生也需要相应的指导,避免因小失大。
3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方案的确定
3.1条件与难点分析
3.1.1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能力及时间财力上的限制,所以可能在具体实施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水平。
3.1.2在进行校、政、企三位一体的建设中,政府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企业要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平台。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友、家长等社会关系,更兼努力的维护健全校、政、企全面充分的合作。
3.1.3由于现在对毕业生的应届性要求很高,学校一方面要尽量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与企业等社会人员沟通,减少其对非应届毕业生的不平等对待。
3.1.4就业基地市场体系建设方面:企业的目的是招聘最好的,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人才。所以,学校培养出专业知识过硬,工作能力卓越的新时代人才才是硬道理。
3.1.5媒体平台构建方面: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发布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需要信息提供者与发布者的精心配合。如此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参考价值。
3.2方案运行模式。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立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我们所崇尚的是一个集服务、指导、咨询和教学于一体的新型知道中心。具体远行模式如下:
3.2.1组织形式的改造: 一个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相互支持的组织形式很重要。具体形式如下:学校层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负责就业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中心、各个院系、各院系导员、指导教师和学生个体,任何部门都不能脱离与这个体系而单独工作,以保证学生可以获得最贴和自己专业的就业指导信息,使其最大限度的貼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就业工作组织形式如图所示: 3. 2. 2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辅导。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好的就业辅导体系应该不仅仅对每一个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还应该循序渐进的,有条理的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学生们能够在各种客观条件下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具体包括职业测评、职业训练、职业态势研究、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模式指导、实习训练、创业指导等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我们为本科生制定了如下课程体系,如图十七所示:
3.2.3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是就业指导工作运行重要环节。就业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推荐合适的职业工作同时帮助大学生纾解压力,进行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因此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高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少的状况,可以采取内训+外引+外培的方式,校企共建,聘请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担任创业就业指导兼职教师,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请社会成功人士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建立“求职导师制”,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推销”,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暑期实习、企业实践,与社会岗位接轨,增加实习、就业的感性认识,指导和帮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不断健全完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模式。如下图十八所示:
3.3.1就业指导队伍体系建设
3.3.1.1整合学校内部现有人力资源,通过在职培训和提高,掌握现代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承担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3.3.1.2聘请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担任创业就业指导兼职教师。
3.3.1.3进行社会人才需求调研,针对人才培养进行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调研,分析评价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
(2)建立校友资料信息库,建立健全“校友资源信息系统”
利用学校各地的产学合作站,收集并建立校友信息库;在校园网上设立校友论坛, 构建一个在校生、校友、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平台;建立校友联系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推动学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技术服务、就业指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信息系统”,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及就业质量评价工作。
4其它保障措施
4.1组织保障。 就业指导中心应在“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总体系指引下,建立了坚强有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就业指导中心统筹管理、院系两级结合、以系部为主、全院教职工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同时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部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中,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制度,定期对各系部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检查、评估与奖励。
4.2政策保障。 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必须强化制度建设。编辑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汇编,明確信息的收集、登记、整理、存档,做到电子档案和纸质档共存,以此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4.3资金保障。 财务部门根据有关策划制定严密的建设项目经费预算明细表,并取得项目领导的同意。
5 结语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因此,在此过程中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国家政策和客观环境,努力使学生尽快得到理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戚艳萍,程水香,金燕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设,1999.
[4]洪凤仪.一生的职业规划[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7,第1版.
[5]武毅英,王影.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6).
[6]孙庆斌.高校就业政策调整与就业观念转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6).
[7]吴克明.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教育科学,2004,(8).
[8]杨元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9]蒋笃运: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9-12
[10]张文强:关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7.4
[11]龙艳: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5
[12]陈湘源:“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与队伍结构”,《教师报》2007.9
【关键词】就业指导; 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07-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高成功就业的能力,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去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要求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可见,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历史上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黑龙江省教育部响应号召,将2011年作为“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做了积极的尝试。目前,全国各高校均已启动了各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
1.2项目研究范围。 我们选取哈尔滨4所首批进入211的重点大学进行调研,通过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业指导制度的现状,从而制定新就业指导方案以及对新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的其他保障措施。
2 大学生就业指导有关分析
2.1调查设计。 本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综合运用文献法和观察法,借助统计表,来调查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文主要针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性就业指导建议以保证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
2.2调查过程及分析。 据前期确定的调查对象,我们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对调查资料分模块进行系统整理,统计结果如下所示:
2.2.1自我认识。 50%的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过不同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近90%的被采访者都参与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工作,剩下的一半大多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这其中也不排除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对自我认知的不健全。有11%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工作。在困扰大学生求职的问题中超过20%的人认为缺乏工作经验、缺乏社会关系是主要困恼他们的原因。其他因素按照比例依次为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技巧欠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及户籍问题。虽然大多数人曾经参与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但仍不能与今后的工作岗位接轨。其次缺乏社会关系也是不容小时的一面。
2.2.2就业期望。 在就业期望模块中,我们发现毕业以后大部分人意向为就业,所占比例将近40%,其次为国内深造,比例略低占25%,另有15%左右则选择出国留学。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为个人发展空间、薪金和福利以及就业地域,各自所占比例接近25%。其中本科生所能接受的薪金起点2000—4000的占50%,4000—6000为30%,而研究生因其学历较高所能接受的薪金起点有60%以上都选择在4000—6000,32%选择更高的6000-8000。就理想工作地域,本科生和研究生差别不大。50%的人选择在沿海和发达城市,这里经济发达,具有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30%—40%的学生则选择回到生源地,回到父母身边,凭借多年的了解占据资源和人脉优势;同时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在学校所在城市继续发展。而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则不外乎大型国企、私营企业。其所占比例先后为本科生57%、28%,研究生48%、39%,而选择私营企业的比例都少于10%。
2.2.3就业指导。 根据调查,在校求职者获取求职信息的途径中:26%是通过校园宣讲会,32%通过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8%通过就业指导中心,8%通过求职网站。同时我们也发现, 26%的在校生选择托熟人找关系来获取工作岗位(研究生为5%)。这不仅是因为竞争激烈所致,同时也是大学生缺乏奋斗精神、对于未来生活的迷茫、现实生活的自我满足,散漫消极的生活态度有关。因此良好的就业指导服务是必不可缺的。学生们期望能够接受来自学校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和帮助以及就业信息,同时更加希望学校能够与用人单位建立友好持久的联系,当然这离不了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在就业推荐、简历制作、以及职场礼仪上大学生也需要相应的指导,避免因小失大。
3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方案的确定
3.1条件与难点分析
3.1.1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能力及时间财力上的限制,所以可能在具体实施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水平。
3.1.2在进行校、政、企三位一体的建设中,政府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企业要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平台。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友、家长等社会关系,更兼努力的维护健全校、政、企全面充分的合作。
3.1.3由于现在对毕业生的应届性要求很高,学校一方面要尽量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与企业等社会人员沟通,减少其对非应届毕业生的不平等对待。
3.1.4就业基地市场体系建设方面:企业的目的是招聘最好的,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人才。所以,学校培养出专业知识过硬,工作能力卓越的新时代人才才是硬道理。
3.1.5媒体平台构建方面: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发布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需要信息提供者与发布者的精心配合。如此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参考价值。
3.2方案运行模式。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立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我们所崇尚的是一个集服务、指导、咨询和教学于一体的新型知道中心。具体远行模式如下:
3.2.1组织形式的改造: 一个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相互支持的组织形式很重要。具体形式如下:学校层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负责就业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中心、各个院系、各院系导员、指导教师和学生个体,任何部门都不能脱离与这个体系而单独工作,以保证学生可以获得最贴和自己专业的就业指导信息,使其最大限度的貼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就业工作组织形式如图所示: 3. 2. 2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辅导。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好的就业辅导体系应该不仅仅对每一个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还应该循序渐进的,有条理的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学生们能够在各种客观条件下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具体包括职业测评、职业训练、职业态势研究、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模式指导、实习训练、创业指导等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我们为本科生制定了如下课程体系,如图十七所示:
3.2.3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是就业指导工作运行重要环节。就业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推荐合适的职业工作同时帮助大学生纾解压力,进行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因此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高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少的状况,可以采取内训+外引+外培的方式,校企共建,聘请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担任创业就业指导兼职教师,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请社会成功人士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建立“求职导师制”,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推销”,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暑期实习、企业实践,与社会岗位接轨,增加实习、就业的感性认识,指导和帮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不断健全完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模式。如下图十八所示:
3.3.1就业指导队伍体系建设
3.3.1.1整合学校内部现有人力资源,通过在职培训和提高,掌握现代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承担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3.3.1.2聘请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担任创业就业指导兼职教师。
3.3.1.3进行社会人才需求调研,针对人才培养进行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调研,分析评价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
(2)建立校友资料信息库,建立健全“校友资源信息系统”
利用学校各地的产学合作站,收集并建立校友信息库;在校园网上设立校友论坛, 构建一个在校生、校友、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平台;建立校友联系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推动学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技术服务、就业指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信息系统”,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及就业质量评价工作。
4其它保障措施
4.1组织保障。 就业指导中心应在“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总体系指引下,建立了坚强有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就业指导中心统筹管理、院系两级结合、以系部为主、全院教职工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同时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部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中,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制度,定期对各系部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检查、评估与奖励。
4.2政策保障。 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必须强化制度建设。编辑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汇编,明確信息的收集、登记、整理、存档,做到电子档案和纸质档共存,以此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4.3资金保障。 财务部门根据有关策划制定严密的建设项目经费预算明细表,并取得项目领导的同意。
5 结语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因此,在此过程中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国家政策和客观环境,努力使学生尽快得到理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戚艳萍,程水香,金燕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设,1999.
[4]洪凤仪.一生的职业规划[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7,第1版.
[5]武毅英,王影.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6).
[6]孙庆斌.高校就业政策调整与就业观念转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6).
[7]吴克明.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教育科学,2004,(8).
[8]杨元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9]蒋笃运: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9-12
[10]张文强:关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7.4
[11]龙艳: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5
[12]陈湘源:“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与队伍结构”,《教师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