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是党和国家兼顾公平与效率、重在突出公平的时代选择;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但“三农”工作依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短板弱项。目前我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3.89%,已经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现在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的法律。
要保障乡村振兴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重大意义;二是健全体制机制,保障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落实落地;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完善乡村振兴法律规范体系;四是提升执法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打造良好法治环境;五是加强组织实施,广泛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学习宣传贯彻活动。让乡村振兴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乡村振兴促进法》切实起到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促进乡村振兴要搞好“七乡”工程,加强发展载体建设。
一是规划到乡。随着生产作业半径的扩大、交通的改善、城镇化的拉动,全国不少乡镇街道和自然村庄合并、撤销。据统计,1990-2019年,全国乡镇级区划数由65188个减少到38755个,平均每天减少2.16个;1990-2018年,全国行政村由743278个减少到542019个,平均每天减少19.7个;1990-2019年,全国自然村庄数由377.3万个减少到251.3万个,平均每天减少119.1个。因此乡村振兴并不是所有的乡镇、自然村庄振兴,必须规划先行,以人为本,不能说基础设施上山了,农民下山了。
二是资本下乡。有了规划,没有资本,乡村也不能振兴。吸引各类资金到农村投资兴业,盘活农村的各类资源,解决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中的短板弱项。
三是市民进乡。农村要减少存量人口,增加流量人口,做到城乡要素资源的良性互动。农村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采摘体验、旅游休闲度假、看山望水记乡愁等。
四是科技富乡。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2020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及服务服务质量水平。
五是能人返鄉。国办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支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研人员和乡村能人等返乡下乡创业。2020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达到1010万人,在乡创新创业人员3000多万人。截至2019年年底,注册在县及县域以下的农村电商数量超过800万家,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7万亿元。
六是企业兴乡。企业进驻乡村一方面带来就业,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通过企业投资兴业育人,促进产业融合。
七是改革活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带着权益进城入户。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释放土地要素潜力,让广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土地城镇化进程中享受更多红利。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还需要一些新的载体。一是小城镇。乡村振兴主要是小城镇的振兴,农民80%的生活圈都是在乡镇完成的,如果没有小城镇的振兴,乡村很难振兴。二是集镇。调研发现,乡镇撤并之后集镇,当把一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如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产业就业等配套好之后,不少人又返乡工作了。三是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载体。
一、《乡村振兴促进法》为什么而立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是党和国家兼顾公平与效率、重在突出公平的时代选择;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但“三农”工作依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短板弱项。目前我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3.89%,已经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现在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的法律。
要保障乡村振兴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重大意义;二是健全体制机制,保障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落实落地;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完善乡村振兴法律规范体系;四是提升执法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打造良好法治环境;五是加强组织实施,广泛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学习宣传贯彻活动。让乡村振兴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乡村振兴促进法》切实起到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促进乡村振兴要搞好“七乡”工程,加强发展载体建设。
一是规划到乡。随着生产作业半径的扩大、交通的改善、城镇化的拉动,全国不少乡镇街道和自然村庄合并、撤销。据统计,1990-2019年,全国乡镇级区划数由65188个减少到38755个,平均每天减少2.16个;1990-2018年,全国行政村由743278个减少到542019个,平均每天减少19.7个;1990-2019年,全国自然村庄数由377.3万个减少到251.3万个,平均每天减少119.1个。因此乡村振兴并不是所有的乡镇、自然村庄振兴,必须规划先行,以人为本,不能说基础设施上山了,农民下山了。
二是资本下乡。有了规划,没有资本,乡村也不能振兴。吸引各类资金到农村投资兴业,盘活农村的各类资源,解决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中的短板弱项。
三是市民进乡。农村要减少存量人口,增加流量人口,做到城乡要素资源的良性互动。农村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采摘体验、旅游休闲度假、看山望水记乡愁等。
四是科技富乡。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2020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及服务服务质量水平。
五是能人返鄉。国办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支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研人员和乡村能人等返乡下乡创业。2020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达到1010万人,在乡创新创业人员3000多万人。截至2019年年底,注册在县及县域以下的农村电商数量超过800万家,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7万亿元。
六是企业兴乡。企业进驻乡村一方面带来就业,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通过企业投资兴业育人,促进产业融合。
七是改革活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带着权益进城入户。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释放土地要素潜力,让广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土地城镇化进程中享受更多红利。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还需要一些新的载体。一是小城镇。乡村振兴主要是小城镇的振兴,农民80%的生活圈都是在乡镇完成的,如果没有小城镇的振兴,乡村很难振兴。二是集镇。调研发现,乡镇撤并之后集镇,当把一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如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产业就业等配套好之后,不少人又返乡工作了。三是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