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的大中专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不会深入了解作品的缺陷,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做了认真的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阐述了音乐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对于教会学生理解作品的重要作用,以及音乐历史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重要运用,从而从学生的灵魂深处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史;提高;作品理解;音乐素养
自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音乐就被作为了文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进行革新①,这样的革新也推动了今天各大中专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经过了几年来的教育革新,许多学校在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培养,但本人作为教师却发现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依然都存在的一项缺点,那就是没有用情感投入去演奏或者演唱,这个缺点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大中专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缺点
不可否认我们的很多学生都具有着超凡的音乐天赋,但是他们却在很多演出中因为对作品的含义理解不透彻、对作品的背景了解不全面等问题,极大地影响和破坏了音乐演奏、演唱的效果和意境,说白了就是感情投入不深切。例如:一些学声乐的学生就只是完全依赖自身优秀的先天嗓音条件在歌唱,不会理解或思考歌曲要表达出的意思,歌曲让人听来不免觉得缺乏灵魂、味如嚼蜡,更别提让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更为优秀的音乐作品。本人曾经问过自己的学生,如果失恋的时候演唱失恋的歌曲,是否会比平时很好听?答案是肯定的,其最终原因就在于这个时候唱歌不仅仅是在用嗓子,更是在用心。不用心的演唱或者演奏是目前音乐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缺陷,如果任其发展,我们的教育将不再是艺术教育,而是如同工厂在批量生产零件,我们的学生也将不会再是未来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一个个音乐的匠人。
二、音乐灵魂的缺失历史教育是关键钥匙
出现音乐灵魂缺失的问题,老师不应该责怪学生,而应该学会从自身寻找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不懂得去深入了解一份音乐作品呢?本人想应该是对音乐历史教育的不重视、不关切,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就是与音乐专业毫无关联的纯理论课,但他们忽略了要深入学习一种事物就必须了解事物来龙去脉的道理。历史是与艺术、数学一起被称为可以开发人类智力的重点学科,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②,向后人正确阐述了历史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看待问题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音乐的历史,就是要学会在认识一份音乐作品前,认识作品它的创作背景、创作时期、创作风格和创作意境,从源头处了解真正作品,从而找到打开音乐灵魂缺失这扇门的关键钥匙。
三、音乐史是音乐教育的基础,更是发展音乐的动力
1.学会从历史中解读作品表达的意思和意境。从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个时期的音乐都有其相关联的意思和意境,要了解这些就要从了解作品的作者以及创作该作品时的心情,以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十分有名的《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曲为例,我们在教授学生这首歌曲之前,就应该首先教会学生要弄清楚两个问题:(1)第一个问题是冼星海先生是谁?冼星海先生出生于澳门,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他21岁时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23岁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24岁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30岁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33岁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③而这首《在太行山上》正是冼星海先生赴延安工作后所创作的,属于先生在抗日救亡时期所创作的歌曲。(2)第二个问题是冼星海先生在创作这首歌曲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我国著名词作家桂涛声先生在亲眼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和抗日军民的抗日热情后写下的。④1938年6月桂声涛找到冼星海,请他为太行山区的战友们谱一首队歌,冼星海接过桂涛声写在烟盒上的歌词,在钢琴前反复琢磨、连夜构思,将《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谱写成一首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曲,冼星海先生在谱写这首歌曲的时候,心情一定是十分澎湃的,在他创造作品的灵魂深处一定可以看得到一幅太行军民浴血奋战、抵抗外敌的爱国画卷,这是这首歌曲的精华所在。
2.学会从历史中解读作品创造的背景和环境。很多音乐作品因为创作时期的不同,都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和环境,学会了解这些背景和环境,对于我们学生在演奏或者演唱作品的时候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还是以《在太行山上》为例,引导学生去认识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1)《在太行山上》的创作背景。前文提到《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这一年我们国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第二年,南京大屠杀、掘开黄河南岸“花园口”等灾难都因日寇发生,而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等几次大的战役也都发生在这一年,是我国抗日最为艰难的岁月。(2)《在太行山上》的创作环境。1938年,全球纳粹主义开始泛滥,而亚洲日本纳粹更是大肆侵略亚洲各国,给各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我国也正是在外援很少、经济崩溃、武器拙劣的社会环境中艰难抗日的,真可谓是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而这首《在太行山上》于该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了全国,成为了我国全民抗日的主要歌曲之一。⑤
3.学会“穿越历史”,回到作品的创作年代,寻觅作品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从音乐作品中“穿越”到作品诞生的年代,站在作者的角度和视野去演奏或演唱作品,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学习音乐历史在音乐演奏中的最重要运用。我们仍然以《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曲为例,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进入抗日战争这个年代,甚至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电影《太行山上》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那个年代,先去感受那份国破山河在的情怀,去面对那个日寇占领了我们大半江山、烧杀抢掠我们同胞的境况,将自己设想成为一名抗日战士,或者设想自己就是作者本人,再演奏或演唱这首《太行山上》,才能真正发挥它本身拥有的灵魂,这就是历史的力量。
4.学会融合历史中各时期音乐的优点,融合创作新作品。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学习音乐的历史,最终的目的是要学会去粗取精,融合前人许多的优点,并站在这些优点的基础上,提高、升华、创作新的音乐作品。
综上所述,音乐历史是打开音乐作品学习与创作的钥匙,它不仅可以教会学生认识到音乐的来源以及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认识一个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时期、创作风格和创作意境,使演奏或演唱能够深入作品的灵魂,同时历史还让我们的学生了解了各个时期音乐的特点,能充分运用这些特点创作新的音乐,推动音乐发展。可以说,音乐史是我们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必须要学好的学科,也是各大中专院校老师、学生提高重视的学科。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10)
②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5)
③汪毓和.中国近代音樂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
④《在太行山上》:飘过72载的不朽战歌——对一首著名抗战歌曲的历史追溯[DB/OL].新华网.2010(9)
⑤《在太行山上》往事新提[J/OL].光明网《光明日报》.2011(2)
【关键词】音乐史;提高;作品理解;音乐素养
自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音乐就被作为了文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进行革新①,这样的革新也推动了今天各大中专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经过了几年来的教育革新,许多学校在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培养,但本人作为教师却发现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依然都存在的一项缺点,那就是没有用情感投入去演奏或者演唱,这个缺点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大中专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缺点
不可否认我们的很多学生都具有着超凡的音乐天赋,但是他们却在很多演出中因为对作品的含义理解不透彻、对作品的背景了解不全面等问题,极大地影响和破坏了音乐演奏、演唱的效果和意境,说白了就是感情投入不深切。例如:一些学声乐的学生就只是完全依赖自身优秀的先天嗓音条件在歌唱,不会理解或思考歌曲要表达出的意思,歌曲让人听来不免觉得缺乏灵魂、味如嚼蜡,更别提让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更为优秀的音乐作品。本人曾经问过自己的学生,如果失恋的时候演唱失恋的歌曲,是否会比平时很好听?答案是肯定的,其最终原因就在于这个时候唱歌不仅仅是在用嗓子,更是在用心。不用心的演唱或者演奏是目前音乐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缺陷,如果任其发展,我们的教育将不再是艺术教育,而是如同工厂在批量生产零件,我们的学生也将不会再是未来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一个个音乐的匠人。
二、音乐灵魂的缺失历史教育是关键钥匙
出现音乐灵魂缺失的问题,老师不应该责怪学生,而应该学会从自身寻找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不懂得去深入了解一份音乐作品呢?本人想应该是对音乐历史教育的不重视、不关切,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就是与音乐专业毫无关联的纯理论课,但他们忽略了要深入学习一种事物就必须了解事物来龙去脉的道理。历史是与艺术、数学一起被称为可以开发人类智力的重点学科,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②,向后人正确阐述了历史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看待问题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音乐的历史,就是要学会在认识一份音乐作品前,认识作品它的创作背景、创作时期、创作风格和创作意境,从源头处了解真正作品,从而找到打开音乐灵魂缺失这扇门的关键钥匙。
三、音乐史是音乐教育的基础,更是发展音乐的动力
1.学会从历史中解读作品表达的意思和意境。从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个时期的音乐都有其相关联的意思和意境,要了解这些就要从了解作品的作者以及创作该作品时的心情,以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十分有名的《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曲为例,我们在教授学生这首歌曲之前,就应该首先教会学生要弄清楚两个问题:(1)第一个问题是冼星海先生是谁?冼星海先生出生于澳门,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他21岁时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23岁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24岁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30岁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33岁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③而这首《在太行山上》正是冼星海先生赴延安工作后所创作的,属于先生在抗日救亡时期所创作的歌曲。(2)第二个问题是冼星海先生在创作这首歌曲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我国著名词作家桂涛声先生在亲眼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和抗日军民的抗日热情后写下的。④1938年6月桂声涛找到冼星海,请他为太行山区的战友们谱一首队歌,冼星海接过桂涛声写在烟盒上的歌词,在钢琴前反复琢磨、连夜构思,将《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谱写成一首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曲,冼星海先生在谱写这首歌曲的时候,心情一定是十分澎湃的,在他创造作品的灵魂深处一定可以看得到一幅太行军民浴血奋战、抵抗外敌的爱国画卷,这是这首歌曲的精华所在。
2.学会从历史中解读作品创造的背景和环境。很多音乐作品因为创作时期的不同,都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和环境,学会了解这些背景和环境,对于我们学生在演奏或者演唱作品的时候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还是以《在太行山上》为例,引导学生去认识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1)《在太行山上》的创作背景。前文提到《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这一年我们国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第二年,南京大屠杀、掘开黄河南岸“花园口”等灾难都因日寇发生,而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等几次大的战役也都发生在这一年,是我国抗日最为艰难的岁月。(2)《在太行山上》的创作环境。1938年,全球纳粹主义开始泛滥,而亚洲日本纳粹更是大肆侵略亚洲各国,给各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我国也正是在外援很少、经济崩溃、武器拙劣的社会环境中艰难抗日的,真可谓是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而这首《在太行山上》于该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了全国,成为了我国全民抗日的主要歌曲之一。⑤
3.学会“穿越历史”,回到作品的创作年代,寻觅作品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从音乐作品中“穿越”到作品诞生的年代,站在作者的角度和视野去演奏或演唱作品,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学习音乐历史在音乐演奏中的最重要运用。我们仍然以《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曲为例,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进入抗日战争这个年代,甚至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电影《太行山上》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那个年代,先去感受那份国破山河在的情怀,去面对那个日寇占领了我们大半江山、烧杀抢掠我们同胞的境况,将自己设想成为一名抗日战士,或者设想自己就是作者本人,再演奏或演唱这首《太行山上》,才能真正发挥它本身拥有的灵魂,这就是历史的力量。
4.学会融合历史中各时期音乐的优点,融合创作新作品。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学习音乐的历史,最终的目的是要学会去粗取精,融合前人许多的优点,并站在这些优点的基础上,提高、升华、创作新的音乐作品。
综上所述,音乐历史是打开音乐作品学习与创作的钥匙,它不仅可以教会学生认识到音乐的来源以及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认识一个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时期、创作风格和创作意境,使演奏或演唱能够深入作品的灵魂,同时历史还让我们的学生了解了各个时期音乐的特点,能充分运用这些特点创作新的音乐,推动音乐发展。可以说,音乐史是我们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必须要学好的学科,也是各大中专院校老师、学生提高重视的学科。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10)
②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5)
③汪毓和.中国近代音樂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
④《在太行山上》:飘过72载的不朽战歌——对一首著名抗战歌曲的历史追溯[DB/OL].新华网.2010(9)
⑤《在太行山上》往事新提[J/OL].光明网《光明日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