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高考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而选拔的外在标准就是分数,语文人才性的选拔同样如此。但是,目前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考察已经成為高考语文成绩拉开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热情,并在教学过程更好地帮助、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发展脉络、结构层次、文理特点,提升教学效率。鉴于此,本文对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思维训练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思维训练;教学策略
一、文本阅读内涵与理论依据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学生的文本阅读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文本阅读主要是指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立足于学习资料和课本等,并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文章创作背景、文章写作手法,在联系实际生活的背景下,对文章背后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文本阅读,不仅提升了文本阅读的理解能力,也促使学生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拓展了自身的思维,最终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深层理解和评价。而在文学理论中,将文本阅读划分为三个层次,即:(1)文学话语层面。这一层面的阅读中,主要是以文本的语言系统作为阅读基础,这也是对文本进行阅读和分析的最小单位,是开展深层次文本阅读的基础。(2)文学形象层面。这一个层面的阅读,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对文本话语进行分析和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内容中描述的形象进行重新构建。可以说,在文学层面的阅读中,对学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进行了考验。(3)对文本的意蕴层面阅读。这一层面的阅读属于文本阅读的最高层面,也是引领学生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蕴含情感的最佳层面,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最终目的。
二、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思维训练教学策略
1、营造良好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炒作类的事件,针对这些事件也带来了大量的论点,从而让事件实现快速发酵,从而实现博取眼球的效果。在这种现象的推动之下,直接推动了社会民众的大范围讨论,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结合这些实际案例,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并以此来迁移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中来促进阅读的学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提取最新的课堂观点并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加到课堂中的积极性,灵活高效地对文章材料进行学习与思考。
例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课堂迟到的问题,在本质上迟到十分钟和迟到二十分钟有区别吗?迟到十分钟的同学是否可以嘲笑迟到二十分钟的同学?教师辅之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在课堂开始阶段便可以营造轻快的氛围,放松学生的身心,集中注意力到课堂内容之中,进一步感悟语文知识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2、强化交流互动
在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的推动之下,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实际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新理念的课堂之下,学生与教师在学习中放在同样的高度之上,教师作为引导者来帮助学生发挥在课堂中的重要角色。语文阅读的教学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这个过程是持续的,需要教师与同学的共同参与,在相互信任、相互交流中交换最新的信息,在课堂中师生更加亲密频繁地交流,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距离,在课堂中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让学生面对教师时放下心理的防备,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讲授《阿Q正传》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提出课堂核心问题后,分析主要任务的性格特征,根据这些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创设阅读情境,加强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初步形成一个简洁明了的印象;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随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展开适当的点评并给予相应的建议,更加精确地为学生发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综合素养,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优化教学方式
培育学生的语文思维,可以通过改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将主体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与思考,活跃学生的语文思维。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小组来对文本中的具体信息、论点来进行提炼、分析与概括,从而主动地寻求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观点,达到创新教学方式的目的。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减少灌输性知识的所占比重,通过分析与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与能力来培育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在讨论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推动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进行《拿来主义》相关内容的教学实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实现搜集资料,自主分析什么是拿来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看法是什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给我们输送什么信息,以及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对我们产生哪些帮助?通过对这些教师预创设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实现通过不同角度来分析文章,进而锻炼了思维的思辨性,切实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高度契合了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围绕核心论题的议论来展开,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作者所持有的观点与态度进行分析与阐述,说明某种具体道理,并引发读者的深刻共鸣。在进行此类文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实际现象、案例开展分析,通过辩证的思维来驳斥一些老旧的思想观念,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对同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推动语文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在论述类文本教学中切实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后续阶段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解正宝.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题策略初探[J]. 学语文,2017(6):62-64.
[2] 毕俊华.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思维训练[J].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7(3):42.
关键词: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思维训练;教学策略
一、文本阅读内涵与理论依据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学生的文本阅读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文本阅读主要是指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立足于学习资料和课本等,并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文章创作背景、文章写作手法,在联系实际生活的背景下,对文章背后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文本阅读,不仅提升了文本阅读的理解能力,也促使学生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拓展了自身的思维,最终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深层理解和评价。而在文学理论中,将文本阅读划分为三个层次,即:(1)文学话语层面。这一层面的阅读中,主要是以文本的语言系统作为阅读基础,这也是对文本进行阅读和分析的最小单位,是开展深层次文本阅读的基础。(2)文学形象层面。这一个层面的阅读,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对文本话语进行分析和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内容中描述的形象进行重新构建。可以说,在文学层面的阅读中,对学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进行了考验。(3)对文本的意蕴层面阅读。这一层面的阅读属于文本阅读的最高层面,也是引领学生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蕴含情感的最佳层面,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最终目的。
二、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思维训练教学策略
1、营造良好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炒作类的事件,针对这些事件也带来了大量的论点,从而让事件实现快速发酵,从而实现博取眼球的效果。在这种现象的推动之下,直接推动了社会民众的大范围讨论,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结合这些实际案例,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并以此来迁移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中来促进阅读的学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提取最新的课堂观点并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加到课堂中的积极性,灵活高效地对文章材料进行学习与思考。
例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课堂迟到的问题,在本质上迟到十分钟和迟到二十分钟有区别吗?迟到十分钟的同学是否可以嘲笑迟到二十分钟的同学?教师辅之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在课堂开始阶段便可以营造轻快的氛围,放松学生的身心,集中注意力到课堂内容之中,进一步感悟语文知识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2、强化交流互动
在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的推动之下,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实际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新理念的课堂之下,学生与教师在学习中放在同样的高度之上,教师作为引导者来帮助学生发挥在课堂中的重要角色。语文阅读的教学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这个过程是持续的,需要教师与同学的共同参与,在相互信任、相互交流中交换最新的信息,在课堂中师生更加亲密频繁地交流,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距离,在课堂中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让学生面对教师时放下心理的防备,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讲授《阿Q正传》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提出课堂核心问题后,分析主要任务的性格特征,根据这些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创设阅读情境,加强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初步形成一个简洁明了的印象;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随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展开适当的点评并给予相应的建议,更加精确地为学生发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综合素养,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优化教学方式
培育学生的语文思维,可以通过改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将主体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与思考,活跃学生的语文思维。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小组来对文本中的具体信息、论点来进行提炼、分析与概括,从而主动地寻求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观点,达到创新教学方式的目的。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减少灌输性知识的所占比重,通过分析与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与能力来培育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在讨论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推动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进行《拿来主义》相关内容的教学实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实现搜集资料,自主分析什么是拿来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看法是什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给我们输送什么信息,以及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对我们产生哪些帮助?通过对这些教师预创设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实现通过不同角度来分析文章,进而锻炼了思维的思辨性,切实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高度契合了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围绕核心论题的议论来展开,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作者所持有的观点与态度进行分析与阐述,说明某种具体道理,并引发读者的深刻共鸣。在进行此类文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实际现象、案例开展分析,通过辩证的思维来驳斥一些老旧的思想观念,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对同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推动语文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在论述类文本教学中切实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后续阶段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解正宝.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题策略初探[J]. 学语文,2017(6):62-64.
[2] 毕俊华.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思维训练[J].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