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年鉴》是全面反映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其涵盖面广、信息量大,是县(区)统计工作的重要劳动成果,也是统计服务的拳头产品。随着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统计年鉴编纂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时期的统计年鉴指标体系要更符合时代需要,更能集中反映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状况,更突出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公众需求提供服务的职能。笔者就如何提高县(区)统计年鉴编纂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出几点粗浅的意见,仅供参考。
一、县(区)统计年鉴编纂工作的发展现状
1.整体结构完整。从形式上来看,县(区)统计年鉴大都包括统计图片、统计表格、统计知识三大类。从内容上来看,县(区)统计年鉴基本包括统计公报、概况、统计数据、统计知识和统计法律法规五大板块。其中,统计数据板块包括综合、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国内贸易、财政金融、劳动工资、城乡住户调查和公共社会事业等多个大类。统计年鉴的整体设计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统计主题鲜明。
2.指标体系合理。县(区)统计年鉴中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有包涵经济发展数量及速度的指标体系,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速等指标;包含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如:万元GDP总值能耗、城镇化率等指标;包含经济发展活力的指标体系,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包含居民收入类指标体系,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及增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城镇化率;包含公共服务类指标体系,如:千人拥有医生数、百名普通中小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公里里程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等指标。经过长期以来的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的指标体系能较全面合理地衡量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内容全面丰富。通过加强单位、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力度,整合重点行业和部门的相关资料,实现信息共享最大化。县(区)年鉴不单单是对本县(区)的社会、经济、民生、人文、地理等统计资料进行收集编纂,还收录了全市各县区的主要经济指标,甚至有的县(区)还收录了自身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名并摘取部分主要指标进行橫项和纵向对比,不断充实完善了年鉴资料,充分反映本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
4.突出数据质量。数据真实可靠是年鉴的核心,县(区)统计部门都能切实做好审核校对工作,确保数据准确可靠,逻辑严密。首先,专业和部门进行初审,对各自的年鉴表式、指标和数据进行基础审核,尤其是对表间数据的逻辑性关联性和协调性的审核,判定汇总数据是否符合行业总体发展趋势,保证数出有据、数实相符。其次,由综合科主要从四方面对年鉴资料进行二次审核:一是排版格式是否正确;二是统计口径变化的说明是否完整和正确;三是小数位数应用是否规范;四是指标数据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如发现问题及时与部门和各业务科室联系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年鉴资料报分管领导重点审批。通过层层把关,确保年鉴数据准确、全面、规范,树立统计年鉴资料的权威性。
5.职责分工明确。县(区)年鉴的编辑工作基本采取的都是“综合牵头、专业配合、分工负责”的组织方式,实行责任到人的年鉴编印工作责任制, 由分管局长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做到“谁提供,谁负责;谁编辑,谁负责”,通过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的做法,高質高效地推动年鉴编印工作顺利进行。年鉴编辑工作职责分工大都做到了细化、量化, 对报送时间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年鉴编辑工作有了具体的参照依据,使得统计年鉴在格式排版,内容说明、数据质量、报送节点等方面得到保证。
二、县(区)统计年鉴编纂工作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县(区)统计年鉴编印缺乏统一的标准。县(区)统计年鉴编纂规范和出版标准多年来一直是处于空白状态,年鉴编辑工作缺乏科学指导,具体的工作流程和要求无章可循。没有统一的规范化标准,造成县(区)统计年鉴编辑工作各行其是,出版形式各种各样。例如:在出版书刊号方面,极少数有正式出版书刊号,部分有内部刊物出版书刊号,绝大部分没有出版书刊号;在版式方面,有小16K本的、大16K本的、32K本的;在年鉴号的使用方面,如**县(区)2013年鉴,有的县(区)收录的是2013年的数据,有的县(区)则是收录了2012年的数据。县(区)年鉴资料编印标准的不统一,很容易给外界造成县(区)统计工作不规范的不良印象。
2.部门数据资料报送审核不够畅通。统计年鉴涉及范围广,不仅包括局内负责的专业指标, 还涉及20多个部门的相关数据。有些部门对统计年鉴资料报送工作不够重视,报表报送的不够规范、及时,数据出现奇异值时也不做出相应说明。参与年鉴编辑工作的人员自身都还承担着大量的局内日常性业务工作。部门配合的不给力,无疑更是加大了年鉴编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使得 “源头”数据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
3.工作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专业提供的年鉴数据大都源自于专业年报,部分专业为了省时省力直接将年报指标过录到年鉴资料里,对指标没有进行精心的筛选。统计数据版块大都是以统计表格的形式出现,缺乏相应的文字注解和直观的图表说明,整体形式较为单一。甚至某些指标出现奇异值时,也未能作出相应的说明,往往使读者不明就里,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质疑。而且,很多县(区)年鉴资料里都未及时新增部分体现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例如统计工作中的“四上企业”的相关资料和统计“四大工程”的相关知识大都未收录到县(区)统计年鉴资料中。
三、提高县(区)统计年鉴编纂水平的几点浅见
1.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建议上级主管部门针对县(区)年鉴编印工作广泛征求县(区)统计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县(区)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提衣振领尽快地制定出科学、合理、规范的县(区)统计年鉴编印标准,统一规范县(区)统计年鉴的编辑工作,在提高县(区)统计年鉴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提升县(区)统计年鉴的规范化水平。
2.成立机构、精心组织。建议县(区)政府成立年鉴编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区)政府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县(区)统计局局长担任副组长,年鉴资料涉及的其他单位、部门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局。每年3月,由年鉴编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各成员单位召开年鉴资料工作会,对编印年度的年鉴编辑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明确各单位年鉴工作的任务和职责,保证统计年鉴资料报送的质量和效率。
3.多思多举、提升水平。统计年鉴编印上水平,做好“内功”是关键。统计年鉴相关资料的编辑人员不但要严谨地完成好“规定动作”,还要积极地在多方面开拓思路,多举措创新方法,做到“自选动作”有特色。年鉴编辑人员还要及时跟进专业和部门数据的发展变化,集思广益、反复斟酌,努力做到入选资料除旧布新,符合时代特征,指标解释翔实准确、方面读者查阅。多措并举体现统计年鉴资料的时代性、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
一、县(区)统计年鉴编纂工作的发展现状
1.整体结构完整。从形式上来看,县(区)统计年鉴大都包括统计图片、统计表格、统计知识三大类。从内容上来看,县(区)统计年鉴基本包括统计公报、概况、统计数据、统计知识和统计法律法规五大板块。其中,统计数据板块包括综合、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国内贸易、财政金融、劳动工资、城乡住户调查和公共社会事业等多个大类。统计年鉴的整体设计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统计主题鲜明。
2.指标体系合理。县(区)统计年鉴中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有包涵经济发展数量及速度的指标体系,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速等指标;包含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如:万元GDP总值能耗、城镇化率等指标;包含经济发展活力的指标体系,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包含居民收入类指标体系,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及增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城镇化率;包含公共服务类指标体系,如:千人拥有医生数、百名普通中小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公里里程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等指标。经过长期以来的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的指标体系能较全面合理地衡量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内容全面丰富。通过加强单位、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力度,整合重点行业和部门的相关资料,实现信息共享最大化。县(区)年鉴不单单是对本县(区)的社会、经济、民生、人文、地理等统计资料进行收集编纂,还收录了全市各县区的主要经济指标,甚至有的县(区)还收录了自身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名并摘取部分主要指标进行橫项和纵向对比,不断充实完善了年鉴资料,充分反映本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
4.突出数据质量。数据真实可靠是年鉴的核心,县(区)统计部门都能切实做好审核校对工作,确保数据准确可靠,逻辑严密。首先,专业和部门进行初审,对各自的年鉴表式、指标和数据进行基础审核,尤其是对表间数据的逻辑性关联性和协调性的审核,判定汇总数据是否符合行业总体发展趋势,保证数出有据、数实相符。其次,由综合科主要从四方面对年鉴资料进行二次审核:一是排版格式是否正确;二是统计口径变化的说明是否完整和正确;三是小数位数应用是否规范;四是指标数据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如发现问题及时与部门和各业务科室联系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年鉴资料报分管领导重点审批。通过层层把关,确保年鉴数据准确、全面、规范,树立统计年鉴资料的权威性。
5.职责分工明确。县(区)年鉴的编辑工作基本采取的都是“综合牵头、专业配合、分工负责”的组织方式,实行责任到人的年鉴编印工作责任制, 由分管局长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做到“谁提供,谁负责;谁编辑,谁负责”,通过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的做法,高質高效地推动年鉴编印工作顺利进行。年鉴编辑工作职责分工大都做到了细化、量化, 对报送时间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年鉴编辑工作有了具体的参照依据,使得统计年鉴在格式排版,内容说明、数据质量、报送节点等方面得到保证。
二、县(区)统计年鉴编纂工作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县(区)统计年鉴编印缺乏统一的标准。县(区)统计年鉴编纂规范和出版标准多年来一直是处于空白状态,年鉴编辑工作缺乏科学指导,具体的工作流程和要求无章可循。没有统一的规范化标准,造成县(区)统计年鉴编辑工作各行其是,出版形式各种各样。例如:在出版书刊号方面,极少数有正式出版书刊号,部分有内部刊物出版书刊号,绝大部分没有出版书刊号;在版式方面,有小16K本的、大16K本的、32K本的;在年鉴号的使用方面,如**县(区)2013年鉴,有的县(区)收录的是2013年的数据,有的县(区)则是收录了2012年的数据。县(区)年鉴资料编印标准的不统一,很容易给外界造成县(区)统计工作不规范的不良印象。
2.部门数据资料报送审核不够畅通。统计年鉴涉及范围广,不仅包括局内负责的专业指标, 还涉及20多个部门的相关数据。有些部门对统计年鉴资料报送工作不够重视,报表报送的不够规范、及时,数据出现奇异值时也不做出相应说明。参与年鉴编辑工作的人员自身都还承担着大量的局内日常性业务工作。部门配合的不给力,无疑更是加大了年鉴编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使得 “源头”数据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
3.工作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专业提供的年鉴数据大都源自于专业年报,部分专业为了省时省力直接将年报指标过录到年鉴资料里,对指标没有进行精心的筛选。统计数据版块大都是以统计表格的形式出现,缺乏相应的文字注解和直观的图表说明,整体形式较为单一。甚至某些指标出现奇异值时,也未能作出相应的说明,往往使读者不明就里,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质疑。而且,很多县(区)年鉴资料里都未及时新增部分体现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例如统计工作中的“四上企业”的相关资料和统计“四大工程”的相关知识大都未收录到县(区)统计年鉴资料中。
三、提高县(区)统计年鉴编纂水平的几点浅见
1.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建议上级主管部门针对县(区)年鉴编印工作广泛征求县(区)统计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县(区)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提衣振领尽快地制定出科学、合理、规范的县(区)统计年鉴编印标准,统一规范县(区)统计年鉴的编辑工作,在提高县(区)统计年鉴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提升县(区)统计年鉴的规范化水平。
2.成立机构、精心组织。建议县(区)政府成立年鉴编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区)政府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县(区)统计局局长担任副组长,年鉴资料涉及的其他单位、部门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局。每年3月,由年鉴编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各成员单位召开年鉴资料工作会,对编印年度的年鉴编辑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明确各单位年鉴工作的任务和职责,保证统计年鉴资料报送的质量和效率。
3.多思多举、提升水平。统计年鉴编印上水平,做好“内功”是关键。统计年鉴相关资料的编辑人员不但要严谨地完成好“规定动作”,还要积极地在多方面开拓思路,多举措创新方法,做到“自选动作”有特色。年鉴编辑人员还要及时跟进专业和部门数据的发展变化,集思广益、反复斟酌,努力做到入选资料除旧布新,符合时代特征,指标解释翔实准确、方面读者查阅。多措并举体现统计年鉴资料的时代性、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