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在评价中快乐成长

来源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y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能墨守成规,要紧跟课改的步伐进行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的改革,是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指导教学和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评价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
  例如:在讲授《初步认识分数》。对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历史和写法讲授完以后,笔者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并说一说这个分数的意义。这时一个看平时胆子很小的男孩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表示出3/5的意义。笔者问:“3/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5份中的3份。”“这5份是怎么分的?”“平均分。”“对了,你真棒!”笔者又有意让他锻炼一下说:“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并且特别强调了'平均分'!你能把两句话合成一句吗?”那男孩有些激动,声音明显高了许多:“把5平均分成3份。”同学们笑了,一位同学在底下纠正道:"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3份就是这张纸的3/5。” “我们应该让人家自己改过来。”笔者示意那男孩重说。男孩说对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 我认为,既然学生站起来,就要让他体体面面的坐下去,以使他今后充满自信心地又一次次站起来。
  二、允许学生失败,倡导“再来一次我能行”
  苏霍姆林基说:“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是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愿望。”教学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因此,任何时候的评价都不要急于给孩子不好的成绩。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失败了站起来,鼓励他们再来一次,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调考试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考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和家长知道得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吸取教训迎头赶上。因此,每次单元考试后,如果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应允许这些孩子复习后重新考过,满意哪次成绩就把哪次考卷带回去给家长见面。孩子为了能在家长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总能主动认真地复习。通过复习,既弥补了知识的缺陷,又获得了好成绩;既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满足了孩子家长的需求,一举多得。这不是比家长看到孩子差的成绩而大发雷霆,训斥一番,效果更好吗?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学习劳动的快乐,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
  三、捕捉最佳教育时机 ,及时鼓励学生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怎样艺术地鼓励学生的进步呢?笔者在教室的墙上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枝上贴着班级每一个学生的照片,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挂满枝头,它记录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为了鼓励孩子大胆发言,笔者在上课时,用满怀希望的目光注视全班同学,用亲切的语言对孩子们交流例如:“小朋友,你喜欢蚂蚁吗?你对它都有哪些了解,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家,好吗?相信你能行。”激励的话语,热切的目光,使一只只胆怯的小手高高举起。“我还有补充,蚂蚁还可以做药。”“你知道得真多。”笔者夸奖道。“我不喜欢蚂蚁,它会咬人。”“说出了你的想法很好。”“我知道蚂蚁有两个触角,它是靠碰撞触角把消息告诉同伴的。”“你的知识真丰富。”老师边称赞边奖给发言的同学一颗小星星。课后,同学们把小星星贴在成长树上。
  适时评价是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教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都是评价,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评价可以让孩子在评价中和谐发展,快乐成长。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72-02 龙文化遍布中华大地,旧时的中国统治者用它显摆威严,民间用它祈求风调雨顺;而今它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是鼓舞民族精神的图腾,人民用它彰显生活特色,抒发幸福欢乐。具有民俗特色的“耍龙灯”活动,体现在人们是乐此不彼的制作“龙灯”、观看“龙灯”,孩子喜玩“龙灯”。  把“耍龙灯”活动引入到幼儿园来,揭示它
期刊
著名的儒家经典书目《大学》开篇即提到“大学之道,在明首,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札记》也提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被誉为“万世师表”孔子曾提出诲人不倦,关怀备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师德标准,而胡锦涛总书记精辟概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为新时期的师法德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师德。  一、新时代师德修养建设的内涵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
期刊
写作心理指的是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一系列有益于写作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能力等主要环节。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就应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在多年的教改探索中,我将心理学的原则融合到作文教学中来,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并提高自己运用教学方法的自觉性,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稳定而积极的写作心
期刊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幼教事业得到了迅速健康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的,传统的教育已经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素质教育逐渐代替应试教育。这也是教育中的“创新”。 教育要发展,离不开创新,可见创新的重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材的一个关键。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只学“答”,不学“问”,这样培
期刊
旅途中遇到过客,那是萍水相逢;生活中结识朋友,那是缘分;工作中认识同事,那是知己;教学中遇到学生那是必然……人生就是由一根根的丝,一条条的线编织而成的一张网,谁也不可能离开人际间的这个“结”。  应该说得到朋友的信任,得到知己的赏识是无比幸运的事,是无价之宝,可是有时也会使自己苦不堪言,成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咽,无能表白啊!教了十几年的书,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在新生分班时那些说情的自然每年都会有
期刊
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作文作文,憋死小人”就成了一些学生的口头禅。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作文的一种特殊情感,写作起来乐此不疲,不再把作文当成是一种负担,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能更好地调动其写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 作文教学;兴趣培养; 教学课堂  作文是学生认识能
期刊
【摘要】 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一堂好的阅读教学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认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性;教学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学生的真正发展
期刊
【摘要】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正在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特别是我们的阅读教学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要想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能占有一席之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就必须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是对所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更是思维理念的根本改变。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们所倡导的阅读教学会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法能适应学生将来的发展要
期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引向深入。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当今课改的进程中,要转变新的教育观念,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时常注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究竟要怎样去付诸自身的教学行为呢?现就结合自己一次参加录像课的评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做好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条件  新
期刊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独特个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允许多样化的学习风格。课堂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参与的一门课程。  阳光下、草地上,天真无邪的孩子在尽情地嬉戏;操场上,小伙子们在狂蹦中自由挥洒着年少的激情,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