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关系到人文素质的提高程度,德育提倡重视基本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凸现人文精神。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58-001
一、重视基本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所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8]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德行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人性化的奠基性内容。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也是人性化的德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阶段正是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促进学生个性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因此我们尤其要关注:
自我意识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对自我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们自尊自爱的人格和自强自信的勇气,同时改变他们骄傲自大、虚荣自卑、不思进取等不良的自我意识品质。
人际交往品质的培养。要指导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对人真诚、坦率公平、谦虚宽厚、关心体贴、主动交往等良好的交往品质,克服虚伪、冷酷、嫉妒、孤僻等不良的交往品质。
耐挫能力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或认识挫折,教育学生把挫折当成对自己胆识与才干的磨练与考验,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自信;要指导学生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积极适应的方法,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能帮助其顺利度过。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做好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思想的融合工作。可是,近些年来在某种程度上人们重视了经济建设忽视了人文精神,强化了现代意识却淡化了传统美德,强调了生存竞争心理,丢却了诚信友善品格。一些人觉得传统美德过时了,甚至视传统美德为因循守旧,这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轻视、放弃传统美德将会导致道德滑坡、精神文明的消解,会导致信仰动摇,精神空虚。
近年来在公民道德方面,一些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放肆、习惯不良、言行不文明、诚信友善品格丢失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不具有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人,即使才华出众,有现代意识也是一个缺乏文化品位没有人格魅力、心理不健全、个性有缺陷的人。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两次残忍地用硫酸伤熊,就说明了科学知识代替不了人文精神,才华出众不等于品德超群。因此我们必须把基本道德作为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德育的基石,重视、加强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用人文精神陶冶学生
如果说学生的精神领地,应该有一面旗帜高高飘扬的话,那当是人文主义。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追随于这一旗帜之下,去认识伟大,去学习崇高。西方有句格言:“凡是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名人名著是教育不竭的精神资料,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决不仅仅指张贴几张名人字画,编印几本名人故事,出几道名人名著试题,“充分发挥”必须深入把握其实质,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如邀请科学、艺术、政治、经济等领域里卓有成就的人物为学生作报告;通过设置选修课,开展对名人名著的研究性学习,召开名人名著研读会等。
巴金老人曾告诉我们,我们民族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说得多好啊!美国教育思想家赫钦斯所倡导的“教养中心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努力挖掘伟人与名著的精神资源意义,以此形成社会的和谐、秩序和内聚力。没有读过名著的人,就算不上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其实,许多的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例如你去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那么去看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去读读《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名著。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目标,这种内化的道德教育力量是其他方式难以企及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一种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学生,整日被“正统”的教科书所包围,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策。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把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大致浏览和把握一遍,这己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行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这次课程教材改革,己将大量富有人文精神的作品列入教材,并为中学生开出一份必读书目。可以说这是社会关注中学生精神天地的重要举措。宽广的文化视野,兼容并蓄的气度,对传统经典的满腔深情,这实在是教育者应珍视的开掘学生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极好的资源。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58-001
一、重视基本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所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8]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德行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人性化的奠基性内容。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也是人性化的德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阶段正是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促进学生个性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因此我们尤其要关注:
自我意识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对自我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们自尊自爱的人格和自强自信的勇气,同时改变他们骄傲自大、虚荣自卑、不思进取等不良的自我意识品质。
人际交往品质的培养。要指导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对人真诚、坦率公平、谦虚宽厚、关心体贴、主动交往等良好的交往品质,克服虚伪、冷酷、嫉妒、孤僻等不良的交往品质。
耐挫能力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或认识挫折,教育学生把挫折当成对自己胆识与才干的磨练与考验,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自信;要指导学生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积极适应的方法,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能帮助其顺利度过。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做好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思想的融合工作。可是,近些年来在某种程度上人们重视了经济建设忽视了人文精神,强化了现代意识却淡化了传统美德,强调了生存竞争心理,丢却了诚信友善品格。一些人觉得传统美德过时了,甚至视传统美德为因循守旧,这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轻视、放弃传统美德将会导致道德滑坡、精神文明的消解,会导致信仰动摇,精神空虚。
近年来在公民道德方面,一些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放肆、习惯不良、言行不文明、诚信友善品格丢失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不具有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人,即使才华出众,有现代意识也是一个缺乏文化品位没有人格魅力、心理不健全、个性有缺陷的人。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两次残忍地用硫酸伤熊,就说明了科学知识代替不了人文精神,才华出众不等于品德超群。因此我们必须把基本道德作为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德育的基石,重视、加强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用人文精神陶冶学生
如果说学生的精神领地,应该有一面旗帜高高飘扬的话,那当是人文主义。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追随于这一旗帜之下,去认识伟大,去学习崇高。西方有句格言:“凡是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名人名著是教育不竭的精神资料,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决不仅仅指张贴几张名人字画,编印几本名人故事,出几道名人名著试题,“充分发挥”必须深入把握其实质,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如邀请科学、艺术、政治、经济等领域里卓有成就的人物为学生作报告;通过设置选修课,开展对名人名著的研究性学习,召开名人名著研读会等。
巴金老人曾告诉我们,我们民族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说得多好啊!美国教育思想家赫钦斯所倡导的“教养中心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努力挖掘伟人与名著的精神资源意义,以此形成社会的和谐、秩序和内聚力。没有读过名著的人,就算不上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其实,许多的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例如你去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那么去看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去读读《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名著。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目标,这种内化的道德教育力量是其他方式难以企及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一种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学生,整日被“正统”的教科书所包围,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策。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把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大致浏览和把握一遍,这己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行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这次课程教材改革,己将大量富有人文精神的作品列入教材,并为中学生开出一份必读书目。可以说这是社会关注中学生精神天地的重要举措。宽广的文化视野,兼容并蓄的气度,对传统经典的满腔深情,这实在是教育者应珍视的开掘学生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极好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