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革命者政治观外的生活观是有着独特的意义的。文章探讨了向警予的婚恋家庭观,以揭示女性革命者的大爱。
关键词:向警予;婚恋观;家庭观
向警予是我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党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杰出领袖,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她为妇女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现在国内主要从向警予革命者的角度研究她的的妇女解放思想,而忽视了向警予作为一名女性革命者在婚恋问题上的独特的看法。
一、向警予之婚恋观
在1919年7月,在老家淑浦县担任县立女校校长职务的向警予得到当时驻扎在淑浦的湘西镇守副使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的提亲,向警予的后娘傅氏慑于周则范的权势,硬逼着向警予去做“将军夫人”。面对家人的逼婚和惊慌失措,向警予为了断绝周则范求婚的念头和不连累家庭而只身闯进周公馆,当面拒绝这件婚事,斩钉截铁的表示:“以身许国,终身不婚。”[1]当时的周则范还算是个新派军官,但向警予鄙视军阀的权势,反对无爱情就与人结婚。
向警予在面对个人婚姻问题时,她不仅敢于强烈地反对旧式婚姻,而且大胆追求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她认为“婚姻能否自由,是女子能否解放的一个大关键。现在我国一般社会所通行的仍是撮合式的婚姻,腐败人格的婚姻。”[2]她认为赵五贞和李超等因为反对旧式婚姻的压迫而造成的惨剧这些痛苦的历史提供了女子恋爱婚姻问题的借鉴,旧社会势力压迫女子进入这些“火坑”缺乏的是女子对婚姻的自主权的把握。
向警予是敢于追求自己理想,实践自己的革命道路的,并在此同时她也把握了自己的美好爱情和自由的婚姻。1919年12月25日晨,向警予、蔡和森等30多人,乘法国邮船“央脱莱蓬”号前往法国进行留法勤工俭学,在邮轮上,向警予和蔡和森经常在一起交谈政治和学术问题,憧憬美好的未来,很快的相互倾慕。到法国后,两人于次年5月在蒙达尼一间木板平房里举行了婚礼。不过他们二人反对旧式婚姻,要实行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同盟”。他们在婚礼上朗诵了他们在恋爱过程中交换的诗作而编辑出版的《向上同盟》诗册中的诗篇,这就是后来人们将两人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的由来。
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结合是志同道合、自由恋爱的结晶,他们的婚姻是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的结果。他们的结婚照片是并肩坐着阅读《资本论》,说明两人共同生活的思想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毛泽东对两人的结合,在1920年11月26日致信说:“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事,在理论上是以法律保护最不合理的强奸,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恋爱……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3]这里讲的“拒婚”,是反对旧式的婚姻,追求自由的爱情结合。向警予给父母寄了一张印有一对十分可爱的小孩的明信片。她针对明信片上的小孩,借题发挥,写道:“和森是九儿(向警予在家排行第九,小名‘九儿’)的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这画片上的两小也合他与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廿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廿世纪的小孩子。”[4]我们从向警予在关于恋爱和婚姻的上述行动上可以深刻的体会向警予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权的追求。
但是向警予和蔡和森婚后两人共同为革命的理想奋斗的同时,蔡和森拖沓和不注意卫生的习惯;两人忙碌的工作以及生活的窘迫使两人婚后的家庭生活出现了危机,最后直至两人的“同盟”破裂。向警予一直是主张妇女解放和个性自由的,在她短暂的生命旅程中,她不仅勇敢的追求了自己的革命理想,而且把握了自己恋爱和婚姻的自主权,这不拘于她勇于正视自己的感情,更是面对自己破裂的婚姻,甚至敢于打碎自己的已经死亡的婚姻。
二、向警予之家庭观
向警予自己是经历了家庭生活的。“向上同盟”是坚定的革命同盟,他们在革命工作中互相帮助,都是刻苦努力工作的职业革命家。但是在生活中,两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两人谁也无法为家庭多做牺牲;蔡和森并未完全尽到为人夫的责任;两人无固定的收入也使二人经常陷入经济的窘境。向警予在自己家庭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也使她更加透彻的认识了女子和男子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和从家庭解放出来的重要性,可以说向警予的家庭生活的实践更加丰富了她关于家庭观的构想。
向警予家庭观的核心内容是女性在家庭中的自由平等和真正的解放。她认为“男子的私有财产即已形成,女子乃被排斥于生产事业之外而编入极严格的家庭分工,成为满足男子性欲和专替男子育儿传统的机械”;从而“从前死生祸福由丈夫作主”她认为“久困于奴隶生活之中的女子”谋求自由必须争取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5]
向警予认为必须挣脱旧的家庭伦理道德,改变旧的家庭结构,让女子得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解放。以前的旧“家庭是以女治乎内为原则的,故家庭的中心人物即女子,家庭又是以男子为主体的,但他自己却并不来成,一切的事,概由女子处理,己则服务社会,惟居指挥使命的地位,所以女子在家庭服务,简直可说是受丈夫的委托做他家庭的常驻委员而替他专理衣食住养老育儿诸琐务”;就算是后来推崇的新家庭也是不好的,因为“一旦有了家庭,则衣食住育儿养老诸事必须连带发生(我国社会现在并无养老制度,虽是小家庭,当然要负养老的责任),纵令女子神通广大,也免不了要减少社会方面的活动;并且惰性是人人有的,女子尤其是几千年来寄生惯了的,家庭存在,久而久之,收了男子的驯养,弄得不好,一定又要返本还源的。”所以她认为必须打破旧式的家庭制度,旧家庭不平等的构造使女子在家庭中不得解放。寻求女子的真正解放,她提出“家庭——旧家庭、新家庭——制度,完全破了的时候,养老育儿,以及各个人的衣食住,当然是社会的责任,应由社会全体共同组织专门人才,协衷办理”,[6]向警予这些对旧家庭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体现了一个女性革命者在对破除封建制度和打破封建旧俗,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和渴望。
向警予是一名坚强的革命者,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刻开始,她将自己的家庭置之度外,她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女性革命者和两个孩子的母亲,虽说在为人母的身份上并没有尽到完全的责任,但是她很爱他的两个孩子。为了革命她视死如归,但是在狱中她经常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不断呼喊两个孩子的名字,她的爱子之情更是升华了的对革命后代的深切期盼。向警予的家庭观代表的是当时像她一样抛弃自己的家庭而为革命大家庭奋斗的革命者的家庭观的缩影。
三、综述
综上有关向警予婚恋家庭观点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她对中国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与封建伦理道德相关联的一整套婚恋家庭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与之进行奋斗,同时积极倡导婚恋自由、家庭男女平等等思想。她的这些思想主张, 不仅反映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要求解放、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是反封建革命思想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就像她在中共三大提出的要将女子引导加入革命运动,提出“全妇女运动的大联合”、“打破奴隶女子的旧礼教”、“男女教育平等”、“男女职业平等”、“结婚离婚自由”······等口号一样,她不仅是将婚恋家庭的问题放在女性解放的首位,同时将这一思想主张反映到政治运动中,推动政治运动的发展。
注释:
[1]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六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9,68
[2][4][5][6]向警予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9,19;277;158;16~18
[3]《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二集,转引自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5,51
(作者简介:黄 英(1989-),女,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向警予;婚恋观;家庭观
向警予是我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党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杰出领袖,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她为妇女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现在国内主要从向警予革命者的角度研究她的的妇女解放思想,而忽视了向警予作为一名女性革命者在婚恋问题上的独特的看法。
一、向警予之婚恋观
在1919年7月,在老家淑浦县担任县立女校校长职务的向警予得到当时驻扎在淑浦的湘西镇守副使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的提亲,向警予的后娘傅氏慑于周则范的权势,硬逼着向警予去做“将军夫人”。面对家人的逼婚和惊慌失措,向警予为了断绝周则范求婚的念头和不连累家庭而只身闯进周公馆,当面拒绝这件婚事,斩钉截铁的表示:“以身许国,终身不婚。”[1]当时的周则范还算是个新派军官,但向警予鄙视军阀的权势,反对无爱情就与人结婚。
向警予在面对个人婚姻问题时,她不仅敢于强烈地反对旧式婚姻,而且大胆追求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她认为“婚姻能否自由,是女子能否解放的一个大关键。现在我国一般社会所通行的仍是撮合式的婚姻,腐败人格的婚姻。”[2]她认为赵五贞和李超等因为反对旧式婚姻的压迫而造成的惨剧这些痛苦的历史提供了女子恋爱婚姻问题的借鉴,旧社会势力压迫女子进入这些“火坑”缺乏的是女子对婚姻的自主权的把握。
向警予是敢于追求自己理想,实践自己的革命道路的,并在此同时她也把握了自己的美好爱情和自由的婚姻。1919年12月25日晨,向警予、蔡和森等30多人,乘法国邮船“央脱莱蓬”号前往法国进行留法勤工俭学,在邮轮上,向警予和蔡和森经常在一起交谈政治和学术问题,憧憬美好的未来,很快的相互倾慕。到法国后,两人于次年5月在蒙达尼一间木板平房里举行了婚礼。不过他们二人反对旧式婚姻,要实行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同盟”。他们在婚礼上朗诵了他们在恋爱过程中交换的诗作而编辑出版的《向上同盟》诗册中的诗篇,这就是后来人们将两人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的由来。
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结合是志同道合、自由恋爱的结晶,他们的婚姻是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的结果。他们的结婚照片是并肩坐着阅读《资本论》,说明两人共同生活的思想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毛泽东对两人的结合,在1920年11月26日致信说:“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事,在理论上是以法律保护最不合理的强奸,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恋爱……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3]这里讲的“拒婚”,是反对旧式的婚姻,追求自由的爱情结合。向警予给父母寄了一张印有一对十分可爱的小孩的明信片。她针对明信片上的小孩,借题发挥,写道:“和森是九儿(向警予在家排行第九,小名‘九儿’)的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这画片上的两小也合他与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廿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廿世纪的小孩子。”[4]我们从向警予在关于恋爱和婚姻的上述行动上可以深刻的体会向警予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权的追求。
但是向警予和蔡和森婚后两人共同为革命的理想奋斗的同时,蔡和森拖沓和不注意卫生的习惯;两人忙碌的工作以及生活的窘迫使两人婚后的家庭生活出现了危机,最后直至两人的“同盟”破裂。向警予一直是主张妇女解放和个性自由的,在她短暂的生命旅程中,她不仅勇敢的追求了自己的革命理想,而且把握了自己恋爱和婚姻的自主权,这不拘于她勇于正视自己的感情,更是面对自己破裂的婚姻,甚至敢于打碎自己的已经死亡的婚姻。
二、向警予之家庭观
向警予自己是经历了家庭生活的。“向上同盟”是坚定的革命同盟,他们在革命工作中互相帮助,都是刻苦努力工作的职业革命家。但是在生活中,两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两人谁也无法为家庭多做牺牲;蔡和森并未完全尽到为人夫的责任;两人无固定的收入也使二人经常陷入经济的窘境。向警予在自己家庭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也使她更加透彻的认识了女子和男子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和从家庭解放出来的重要性,可以说向警予的家庭生活的实践更加丰富了她关于家庭观的构想。
向警予家庭观的核心内容是女性在家庭中的自由平等和真正的解放。她认为“男子的私有财产即已形成,女子乃被排斥于生产事业之外而编入极严格的家庭分工,成为满足男子性欲和专替男子育儿传统的机械”;从而“从前死生祸福由丈夫作主”她认为“久困于奴隶生活之中的女子”谋求自由必须争取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5]
向警予认为必须挣脱旧的家庭伦理道德,改变旧的家庭结构,让女子得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解放。以前的旧“家庭是以女治乎内为原则的,故家庭的中心人物即女子,家庭又是以男子为主体的,但他自己却并不来成,一切的事,概由女子处理,己则服务社会,惟居指挥使命的地位,所以女子在家庭服务,简直可说是受丈夫的委托做他家庭的常驻委员而替他专理衣食住养老育儿诸琐务”;就算是后来推崇的新家庭也是不好的,因为“一旦有了家庭,则衣食住育儿养老诸事必须连带发生(我国社会现在并无养老制度,虽是小家庭,当然要负养老的责任),纵令女子神通广大,也免不了要减少社会方面的活动;并且惰性是人人有的,女子尤其是几千年来寄生惯了的,家庭存在,久而久之,收了男子的驯养,弄得不好,一定又要返本还源的。”所以她认为必须打破旧式的家庭制度,旧家庭不平等的构造使女子在家庭中不得解放。寻求女子的真正解放,她提出“家庭——旧家庭、新家庭——制度,完全破了的时候,养老育儿,以及各个人的衣食住,当然是社会的责任,应由社会全体共同组织专门人才,协衷办理”,[6]向警予这些对旧家庭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体现了一个女性革命者在对破除封建制度和打破封建旧俗,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和渴望。
向警予是一名坚强的革命者,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刻开始,她将自己的家庭置之度外,她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女性革命者和两个孩子的母亲,虽说在为人母的身份上并没有尽到完全的责任,但是她很爱他的两个孩子。为了革命她视死如归,但是在狱中她经常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不断呼喊两个孩子的名字,她的爱子之情更是升华了的对革命后代的深切期盼。向警予的家庭观代表的是当时像她一样抛弃自己的家庭而为革命大家庭奋斗的革命者的家庭观的缩影。
三、综述
综上有关向警予婚恋家庭观点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她对中国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与封建伦理道德相关联的一整套婚恋家庭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与之进行奋斗,同时积极倡导婚恋自由、家庭男女平等等思想。她的这些思想主张, 不仅反映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要求解放、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是反封建革命思想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就像她在中共三大提出的要将女子引导加入革命运动,提出“全妇女运动的大联合”、“打破奴隶女子的旧礼教”、“男女教育平等”、“男女职业平等”、“结婚离婚自由”······等口号一样,她不仅是将婚恋家庭的问题放在女性解放的首位,同时将这一思想主张反映到政治运动中,推动政治运动的发展。
注释:
[1]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六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9,68
[2][4][5][6]向警予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9,19;277;158;16~18
[3]《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二集,转引自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5,51
(作者简介:黄 英(1989-),女,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