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加法的认识中进行模型思想的渗透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2011 年版)》的前言提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學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模型思想的意义在于通过数学了解外部世界,阐述外部世界。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模型思想属于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一年级学生,如何对学生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呢?本文将以“加法的认识”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初识加法
  “加法”是学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含义、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加法解决问题,都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数学建模活动可以从学生这熟悉的生活背景中选取适合的、典型的素材作为基本内容,并有机地融入教学的某些环节。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情景中了解数学模型思想。
  

1.编故事
  (1)教学伊始先出示左图:认真观察后你都知道什么了?
  (2)再出示右图:他们是怎么做的?
  (3)请你结合两幅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合在一起是多少条鱼?”是什么意思?
  从学生的生活中真实情境提示数学本质。通过父子把鱼倒入鱼缸中这个情景,形象地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合在一起是多少条鱼?”完成学生建立加法模型的铺垫。
  二、操作激趣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数学建模的兴趣。刚刚入学的学生,对一切充满向往这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利用这种天性去唤醒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动手操作,勾连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为加法概念形成做铺垫,同时对学生进行加法模型思想的渗透。
  1.边摆边说
  解决“合在一起是多少条鱼?”你们会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小朋友编的故事吗?学生真棒!他们有的用圆形、有的用三角形、有的用小棒,还有的用铅笔,举例:分别表示小明买的2条鱼和爸爸买的1条鱼,把它们合在一起一共有3条鱼。
  2.手势参与
  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解决加法问题的关键,因此加法建模时“把两部分拢在一起”这个手势尤为重要。左手和右手手指并拢,放在2条红鱼左右两侧,边打手势边说:2条红鱼是一部分, 再把两只手拿开,放在1条蓝鱼的左右两侧边打手势边说,1条蓝鱼是另一部分,最后左右两手合在一起,把这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是整体,一共是3条鱼。
  3.建立联系
  要想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求整体用什么方法解决呢?学生通过刚才的打手势很容易理解到“合在一起是多少条鱼?”就把明明和爸爸两个人的鱼合并在一起。怎样列式解决问题呢?当学生2+1=3后,老师把它记录在黑板上,同时问学生:“在2和1之间用什么符号连接?”会写加号吗?讲解这个“+”表示什么意思呢?“加号”就表示“把两部分合并”。再追问:表示把几和几两部分合并呢?把2和1这两部分合起来,与3是什么关系?让学生明白3是整体的数量,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的结果3。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共同探讨渗透加法含义的突破口,因为学生通过不断观察、交流、摆说、手势参与,又有了几何直观基础,自然过渡到了抽象的算式表达,有了运用符号的意识,明白了加号、等号的含义,知道了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解决问题,真正的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操作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
  三、加法深入
  

为了让学生感悟在不同情景中加法含义的理解。先出示鸽子图:
  (1)通过观察者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2)谁能把你看到的事连起来用打手势的形式完整地讲给大家听?鼓励学生边打手势边说出图意。
  

(3)一起画一画。原来有3只,我们可以用○○○表示;又飞来2只,可以用○○表示。怎么表示又飞来的呢?用“   ”来连接。
  (4)利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说图意:原来有3只鸽子是一部分,又飞了2只鸽子是另一部分,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是整体一共有5只鸽子。
  (5)刚才的这件事可以列一个加法算式吗?学生列出3+2=5时,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列式,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与思考,学生还可以列出2+3=5
  (6)组织学生讲一讲算式中的数代表的意思3表示原来有3只鸽子这部分,2表示又增加2只鸽子另一部分,3+2就表示把原来3只鸽子和又飞来的2只鸽子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一共有5只鸽子。
  通过对不同情景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有不断上升的过程,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始终保持兴趣,渗透数学建模经历。
  

再出示绵羊图:
  (1)一共有多少只?先让学生独立列式。
  (2)学生汇报:2+3=5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并到上前边指一指,给大家讲讲。3+2=5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观察的: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3)这样列算式“1+4=5 、4+1=5”可以吗?
  这两道题让学生明白思考的角度不同,却都可以用加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完成了加法模型的建立。
  四、加法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理解“建模”的过程,实际是“数学化”的过程。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视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与培养,形成应用数学模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课堂上要结合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采用多种方法由具体、形象的实例,借助于操作予以内化和强化,完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模型思想的渗透。
其他文献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标强调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让识字教学高效,所以识字教学应富有情趣,课堂上要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看形、读音、想义的习惯。还要把识字教学
期刊
写人是小学作文的一个重要题材。一个人可以写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他的外貌和衣着,他有什么性格特点,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但是,我们不可能在一篇作文当中把这个人的每个方面都写出来,所以一定要在动笔写之前想一想这个人有什么特点,也就是他和别人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哪一方面是他独有的。其次,确立好这个人特点以后,还有想一想应该怎样才能写好他的特点。  特点是什么其实并不好抓,更不好写,小学生在写人物特点的时
期刊
对于任何孩子来说,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的性格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整个人生。现在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在为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幼儿园,能进一个好的学校而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诚然好的学校对于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孩子对自身以及身边事物的认知和了解,其实是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的,而这个时候,能对孩子的以上认知进行领引教育的,不可能是孩子成长以后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协作能力,特别是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
期刊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实践,最早出现在2400多年前的中国。首先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兴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不仅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先倡导者,而且是启发式教学的积极实践者。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今天的启发示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习,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他们自己动
期刊
教学内容:  歌曲《小骑手与马》  学习目标:  1学唱歌曲《小骑手与马》,并能有表情地背唱。  2学习歌曲《小骑手与马》歌谱的唱名。  3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用急吸缓呼的方式,一句一换气;练习清晰的咬字吐字,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骑手与马》。  2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准备  课本、琴、音响设备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
期刊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没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可塑性非常强,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近年来,作为社会毒瘤和人类瘟疫的邪教,大有泛滥成灾趋势,而且邪教主们已经开始将“魔爪”伸向年幼无知的农村小学生,不仅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巨大危害,而且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我们不会忘记电视中十二岁的小女孩刘思影,她被烧得面目全非的样子令人不敢直视。刘思
期刊
人们总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博人眼球的字眼以及高深莫测的论点写文章。一来可以彰显自己的文学功底。二来可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而我只想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揭露事实,还原真相。能否得到别人的赏识不是重点。  如今,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政治,经济乃至各个领域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尽管国家很重视教育,尤其是基层教育。然而事与愿违,形式主义的普遍现象,不但没有让基层教育蓬勃发展,反而让基层教育变得困难重重,一度停滞不前
期刊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古人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早期养成的习惯会成为一种自然习惯,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这是他们人生经历中一个重要的成长时刻。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而小学阶段则以课堂学习为主,这样學习方式的改变。那么,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应该在哪些学习习惯上做准备呢?  一、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举手习惯,先思后答  举手习惯是幼儿需要重点进行培养的习惯之一。在
期刊
美工区是幼儿园班级必备的区域游戏活动,我们无法忽视美工区给幼儿带来的发展,无论从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能力上还是从手部动作技能来看,美工区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美工区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欣赏或用感兴趣的工具材料画和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而幼儿园的美工区材料一直都是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