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为社会转型、革命兴起时期的象征诗歌,《雨巷》与《海燕》的基调大有不同。《雨巷》宁静如水,《海燕》热情似火。造成其不同基调的原因,不仅与诗人的象征手法有关,也与诗人本身的精神气质、个人经历以及社会整体风气有关。本文从两诗的象征手法入手,探讨两者不同风格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雨巷》;《海燕》;象征手法
曾著有《谈诗的象征》一文的美国教授劳伦斯·坡林说过:“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的说成是某种东西的涵义大于其本身。”①象征主义在表现方法上,他们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和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就是典型的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的诗歌。
一、《雨巷》——宁静如水
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刊》的《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叶圣陶赞许这首诗为新诗开了一个纪元。这件艺术结晶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至今还脍炙人口,主要得益于本诗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诗里的诗人、雨巷、忧愁的姑娘,并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雨巷》诞生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从高潮堕入低谷。诗人把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人自己,是一位在“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在这孤独者失望的自白中,读者仿佛能看到青年理想幻灭后的痛苦,显然“雨巷”就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作者不能实现的理想。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来看,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美好理想的象征,这位姑娘虽然结着愁怨,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颓唐:她是冷漠而高傲的。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以及理想的坚定不移。然而美好的理想很难实现:两位彷徨者同病相怜,但不能互相拯救,只能在彷徨中继续追求。诗人就是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信念时徒劳、孤苦的心情。
总的来说,《雨巷》一诗含蓄蕴藉,朦胧飘忽,宁静如水。那个社会现实的黑暗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可遇不可求的希望,在诗中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的展示在读者眼前,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无穷。
二、《海燕》——热情似火
19世纪90年代,象征主义在法国衰落,然而却影响了世界各地。巴尔蒙特·康斯坦丁将其传入俄国后,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前苏联著名作家艾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运用象征手法构思,构成了一副暴风雨到来之前的海上风物图,集中的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夜各种政治力量和斗争形势以及黑暗的社会现实。
象征寓意是这首散文诗的主题,。“海燕”在俄语中被誉为“暴风雨的预言者”,高尔基充分运用了这个象征寓意,给“海燕”赋予更多的人格化内涵,提高文章的思想高度。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塑造出了同一事物“象征体”与“本体”两个方面。在《海燕》中,作为一个勇斗暴风雨的经典形象,“海燕”是极富形象性的象征体;而它的本体正是成千上万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甘愿奉献生命的革命先驱。当然,革命队伍中偶尔也混进诸如“海鸥”、“海鸭”和“企鹅”这样贪图安逸的假革命者——在暴风雨面前退缩、呻吟、逃命。从背景烘托来看,最为直接的就是最后一幅画面中出现的风、云、雷、电四大恶劣天气,象征当时社会中强大的反动势力,给“海燕”一般的革命者以最猛烈的、最沉重的打击,表现“善”与“恶”的较量,烘托“海燕”的光辉形象。
从象征意义来讲,全文构思顾此言彼。《海燕》充分运用了象征体“海燕”与本体“革命者”的内在联系,从“海燕”坚毅的品质激发读者联想到“革命者”不畏艰险的品质,是从“象征体”的具象联想到“本体”的情感激荡。在这首散文诗中,抒情是第一位的,但抒情的更深层次探究,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
三、异中有同——宁静如水与热情似火
象征主义首先出现在法国,波德莱尔在成为开山之祖后,其后的追随者魏尔伦等将其发展成为一场蔚为大观的文学运动。中国现代作家很早就认识到象征主义的这种特质,茅盾提倡象征主义的理由就是:“表象主义是承接写实之后到新浪漫的一个过程,所以不得不先提倡。”②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纵观其早期的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流,有较多的感伤气息。其成名作《雨巷》就具有宁静如水,飘忽感伤的基调。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力量。而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则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題。
反观高尔基的《海燕》,整首诗大气磅礴。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由于高尔基幼时曾身处底层社会,成年后投身于革命,所以其创作中难免流露出英雄主义的气势。《海燕》一诗热情似火,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唤醒人们的斗争意识和对革命的希望。
尽管《雨巷》和《海燕》两首诗都是社会转折时期的作品,但不难看出两首诗的本质区别:《雨巷》更多的表达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迷茫状态,所以悲剧主题贯穿全诗,凄凉朦胧的意境正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而《海燕》一诗用“海燕”象征威武不屈的革命者队伍,单就这一意象来说就比“丁香般的姑娘”来的更加孔武有力,所以其诗的基调是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所以,不论是《雨巷》还是《海燕》,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创作风格、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也反映了当时历史社会的状况,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状态。
注释:
①[美]劳伦斯·坡林.谈诗的象征[J].殷宝书译.世界文学.1981(5).第248页.
②茅盾.《我们现在可以提倡表象主义文学么》[A].小说月报.第11卷(2).
参考文献:
[1]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关键词】:《雨巷》;《海燕》;象征手法
曾著有《谈诗的象征》一文的美国教授劳伦斯·坡林说过:“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的说成是某种东西的涵义大于其本身。”①象征主义在表现方法上,他们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和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就是典型的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的诗歌。
一、《雨巷》——宁静如水
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刊》的《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叶圣陶赞许这首诗为新诗开了一个纪元。这件艺术结晶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至今还脍炙人口,主要得益于本诗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诗里的诗人、雨巷、忧愁的姑娘,并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雨巷》诞生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从高潮堕入低谷。诗人把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人自己,是一位在“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在这孤独者失望的自白中,读者仿佛能看到青年理想幻灭后的痛苦,显然“雨巷”就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作者不能实现的理想。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来看,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美好理想的象征,这位姑娘虽然结着愁怨,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颓唐:她是冷漠而高傲的。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以及理想的坚定不移。然而美好的理想很难实现:两位彷徨者同病相怜,但不能互相拯救,只能在彷徨中继续追求。诗人就是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信念时徒劳、孤苦的心情。
总的来说,《雨巷》一诗含蓄蕴藉,朦胧飘忽,宁静如水。那个社会现实的黑暗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可遇不可求的希望,在诗中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的展示在读者眼前,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无穷。
二、《海燕》——热情似火
19世纪90年代,象征主义在法国衰落,然而却影响了世界各地。巴尔蒙特·康斯坦丁将其传入俄国后,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前苏联著名作家艾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运用象征手法构思,构成了一副暴风雨到来之前的海上风物图,集中的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夜各种政治力量和斗争形势以及黑暗的社会现实。
象征寓意是这首散文诗的主题,。“海燕”在俄语中被誉为“暴风雨的预言者”,高尔基充分运用了这个象征寓意,给“海燕”赋予更多的人格化内涵,提高文章的思想高度。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塑造出了同一事物“象征体”与“本体”两个方面。在《海燕》中,作为一个勇斗暴风雨的经典形象,“海燕”是极富形象性的象征体;而它的本体正是成千上万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甘愿奉献生命的革命先驱。当然,革命队伍中偶尔也混进诸如“海鸥”、“海鸭”和“企鹅”这样贪图安逸的假革命者——在暴风雨面前退缩、呻吟、逃命。从背景烘托来看,最为直接的就是最后一幅画面中出现的风、云、雷、电四大恶劣天气,象征当时社会中强大的反动势力,给“海燕”一般的革命者以最猛烈的、最沉重的打击,表现“善”与“恶”的较量,烘托“海燕”的光辉形象。
从象征意义来讲,全文构思顾此言彼。《海燕》充分运用了象征体“海燕”与本体“革命者”的内在联系,从“海燕”坚毅的品质激发读者联想到“革命者”不畏艰险的品质,是从“象征体”的具象联想到“本体”的情感激荡。在这首散文诗中,抒情是第一位的,但抒情的更深层次探究,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
三、异中有同——宁静如水与热情似火
象征主义首先出现在法国,波德莱尔在成为开山之祖后,其后的追随者魏尔伦等将其发展成为一场蔚为大观的文学运动。中国现代作家很早就认识到象征主义的这种特质,茅盾提倡象征主义的理由就是:“表象主义是承接写实之后到新浪漫的一个过程,所以不得不先提倡。”②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纵观其早期的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流,有较多的感伤气息。其成名作《雨巷》就具有宁静如水,飘忽感伤的基调。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力量。而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则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題。
反观高尔基的《海燕》,整首诗大气磅礴。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由于高尔基幼时曾身处底层社会,成年后投身于革命,所以其创作中难免流露出英雄主义的气势。《海燕》一诗热情似火,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唤醒人们的斗争意识和对革命的希望。
尽管《雨巷》和《海燕》两首诗都是社会转折时期的作品,但不难看出两首诗的本质区别:《雨巷》更多的表达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迷茫状态,所以悲剧主题贯穿全诗,凄凉朦胧的意境正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而《海燕》一诗用“海燕”象征威武不屈的革命者队伍,单就这一意象来说就比“丁香般的姑娘”来的更加孔武有力,所以其诗的基调是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所以,不论是《雨巷》还是《海燕》,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创作风格、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也反映了当时历史社会的状况,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状态。
注释:
①[美]劳伦斯·坡林.谈诗的象征[J].殷宝书译.世界文学.1981(5).第248页.
②茅盾.《我们现在可以提倡表象主义文学么》[A].小说月报.第11卷(2).
参考文献:
[1]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