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经验从生活中来,但各自的生活环境、已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同,其认识与思维层次同样参差不齐。所以课堂上可以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开展思维碰撞与辨析讨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辨中展开讨论,获得成长。
生活启发式教学遵循人本主义核心理念,以学生的生活场域为问题生发之地,以现实生活为源头活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事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激活深度思考,鼓励发散思维,教学过程中呈现出问、答、听、思、议、评等多元形态。生活启发式课堂虽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有鲜明的特点。首先,生活启发式课堂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且学习活动的时机、主题、参与对象、互动情境等由师生共同生成。其次,教学的内容不仅源于教材,而且源于学生的生活。最后,教学过程非常重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深度思考。笔者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从确定教材目标、提炼核心问题、挖掘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等几个因素出发,探讨生活启发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基于个体生活背景精细处理
科学适切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需要从素养发展的角度,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领域的目标融会贯通,精细化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参考书上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会反思”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到生活需要反思,体会反思对成长的意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学生当下的学习背景是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前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且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通常要与整篇课文、整个单元结合考量,合理制定。教师首先研读教材,把握学段与主题的逻辑关系,准确区分课时目标,然后开展学情调查分析。例如,教师发现本班有些学生不愿意回忆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有些学生怕累、嫌麻烦,有些学生则学习上一错再错却不去想如何改正。了解这些情况,教师基本就能够把目标具体化了。但是,教师并不能止步于此。因为学习这一课的时间段正是2020年3月,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四伏,全国暂停上学,当地统一开展了网上授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在网上进行的。于是,教师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特殊的社会事件,把来自生活中鲜活的学习背景融入教学目标,再一次精细化处理。
精细化处理后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师生谈话中了解什么是反思,感受反思带来的好处;2.围绕学习和生活话题体验反思过程,认识和体会反思对自我成长的作用;3.结合疫情热点话题开展讨论、思辨、分享,领悟反思对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与价值。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回顾中师生共同梳理,总结反思过程,形成方法;2.在任务情境中,练习反思方法,乐于对自己学习生活进行反思;3.结合疫情期间的问题情境展开探究,讨论、思辨过程中,总结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逐步形成经常反思的习惯。
二、核心問题从“愤悱”情境中生发出来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悱状态是求知欲与表达欲最强烈的境界。学生的经验从生活中来,但各自的生活环境、已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同,其认识与思维层次同样参差不齐。所以课堂上可以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开展思维碰撞与辨析讨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辨中展开讨论,获得成长。
“和而不同”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学会宽容”第二课时的主题。这个单元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主题,结合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需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去理解:宽容是一种文化包容与接纳,是一种价值观层次的理念,这是本课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难点。教师可以从生活情境切入话题,创设一种能够让众人参与的“愤悱”情境,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例如,教师首先播放一个关于友谊主题的动画短片,通过“石头、剪刀、布”三个朋友之间发生的冲突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初步认识“和而不同”之后,抛出一个话题: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人与自己有哪些不同呢?这些不同让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生回答:我爸爸和哥哥喜欢吃辣菜,可我一点辣椒都吃不了,一吃辣就喉咙痛,所以我们家餐桌上的菜就是一半辣一半不辣;我和我的好朋友喜欢的明星也不一样,她喜欢蔡某,我更喜欢王某……
此环节先关注生活,通过自由分享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激发了学生的“愤悱之情”,且将话题聚焦在“什么是和而不同”的核心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的主体性。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目光聚焦于身边熟悉的人,聊不同就是聊生活,在自由而有主题的聊天过程中释放情绪与情感,体验感受不同带来的五味杂陈。
三、教学素材从客观的社会生活中挖掘出来
鲁洁先生提出,教材要成为一种“活性因子”,激活、提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孔子“举一隅反三隅”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教师需精心挑选这“一隅”,才能引导学生“反三隅”。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学会反思”第二课时中,教师设计了“疫情深反思”的环节,围绕共同关注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展反思实践。教师先播放了一段关于一个男子看到专家对疫情的解读,及时反思并改正错误,还把自己学会的正确戴口罩方法分享给大家的视频。然后教师问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你们又有什么反思呢?小云说:我平时不太注重个人卫生,感冒打喷嚏不太注意,以后感冒要戴口罩,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小飞说:我一开始不太在意,老是想着溜出去玩,还被妈妈批评过!现在我觉得自己缺乏安全防护意识,以后要认真遵守规则,做一个守法好公民。然后教师适时进行总结:你们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反思,做得很好。社会上许多媒体和单位也针对疫情展开了反思,比如,有些专家分析发现,不少流行性病毒都来自动物。那么,人类对动物都做了什么呢?为什么来自动物身上的病毒也会在人类身上出现呢?教师趁机播放《动物的诉说》视频,让学生听听动物的心声。
对小学生来说,单纯说理并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教学中常常需要学生有丰富的储备经验,然而学生经验有限,这就需要教师的“善喻之功”。首先,教师从学生有限的生活中切入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话题情境中;其次,提供更多他人的生活以及共同参与的社会生活素材,运用对比与质疑、问答与分享,把话题往大且深的方向缓缓打开,拓展学生思维与经验的世界。每节课若都这样讲授下来,其效果将不可估量。 四、核心观点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实然形成
何谓启发?开其意,达其辞也。教学中如果仅有教师的传授,而缺乏学生参与争辩的声音也是不行的。一节课中核心观点的形成是一个逐层推进的过程:在导入环节切入,在情境活动中铺陈,在思辨讨论中明晰,在总结中提升。一般来说,一节课的活动不宜多过三至四个,否则有可能流于虚浮表面,无法落到实处。“学会反思”第一课时分三个板块:反思初体验、反思作用大、疫情后的反思,对应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反思、为什么要反思、怎样反思。首先,学生讨论难忘的经历进入“什么是反思”这个话题,通过互相分享生活事件和情绪体验,获得对反思的初步认知。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熟悉的事件,比如去年的体育节、上一次校外实践活动、班级演唱会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你担任什么角色?表现如何?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你会为活动做些什么?哪些同学对这次活动的贡献特别大?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在活动组织和进行的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处理得比较好?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反思欲望,也拓宽了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体验反思过程,使其切实感受反思对自身成长和班集体带来的积极作用。最后,学生聚焦“疫情带给我们什么反思”这个话题,讨论“疫情期间对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什么挑战呢?面对疫情,中西方差异为什么这么大?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哪些?”,从个体、集体、社会层面,甚至全世界的角度逐层深入思考、讨论,最终回到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反思能帮助个人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反思能让家庭生活健康有序,幸福美好;反思能让社会生活规范有序,更加文明和谐。整节课层次清晰、目标明确,体现了层层推进的目标深化处理。
笔者提出的生活启发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学生站中央”的课堂教学形态探索,其核心理念是以启发式教育思想为基础和原则,贯彻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思想,呼应教育专家鲁洁先生和其弟子们提出的“生活德育”理论,从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撷取鲜活而真实的德育素材,教学中重视創设“愤悱”情境,提炼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在讨论、探究、思辨过程中,逐步自我建构道德与法治价值体系,促进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多样性、多元化发展。生活启发式教学策略研究是一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探索高效课堂的新课题,也是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探索的新路径。
【曾文燕,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
生活启发式教学遵循人本主义核心理念,以学生的生活场域为问题生发之地,以现实生活为源头活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事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激活深度思考,鼓励发散思维,教学过程中呈现出问、答、听、思、议、评等多元形态。生活启发式课堂虽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有鲜明的特点。首先,生活启发式课堂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且学习活动的时机、主题、参与对象、互动情境等由师生共同生成。其次,教学的内容不仅源于教材,而且源于学生的生活。最后,教学过程非常重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深度思考。笔者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从确定教材目标、提炼核心问题、挖掘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等几个因素出发,探讨生活启发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基于个体生活背景精细处理
科学适切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需要从素养发展的角度,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领域的目标融会贯通,精细化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参考书上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会反思”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到生活需要反思,体会反思对成长的意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学生当下的学习背景是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前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且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通常要与整篇课文、整个单元结合考量,合理制定。教师首先研读教材,把握学段与主题的逻辑关系,准确区分课时目标,然后开展学情调查分析。例如,教师发现本班有些学生不愿意回忆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有些学生怕累、嫌麻烦,有些学生则学习上一错再错却不去想如何改正。了解这些情况,教师基本就能够把目标具体化了。但是,教师并不能止步于此。因为学习这一课的时间段正是2020年3月,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四伏,全国暂停上学,当地统一开展了网上授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在网上进行的。于是,教师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特殊的社会事件,把来自生活中鲜活的学习背景融入教学目标,再一次精细化处理。
精细化处理后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师生谈话中了解什么是反思,感受反思带来的好处;2.围绕学习和生活话题体验反思过程,认识和体会反思对自我成长的作用;3.结合疫情热点话题开展讨论、思辨、分享,领悟反思对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与价值。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回顾中师生共同梳理,总结反思过程,形成方法;2.在任务情境中,练习反思方法,乐于对自己学习生活进行反思;3.结合疫情期间的问题情境展开探究,讨论、思辨过程中,总结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逐步形成经常反思的习惯。
二、核心問题从“愤悱”情境中生发出来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悱状态是求知欲与表达欲最强烈的境界。学生的经验从生活中来,但各自的生活环境、已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同,其认识与思维层次同样参差不齐。所以课堂上可以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开展思维碰撞与辨析讨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辨中展开讨论,获得成长。
“和而不同”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学会宽容”第二课时的主题。这个单元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主题,结合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需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去理解:宽容是一种文化包容与接纳,是一种价值观层次的理念,这是本课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难点。教师可以从生活情境切入话题,创设一种能够让众人参与的“愤悱”情境,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例如,教师首先播放一个关于友谊主题的动画短片,通过“石头、剪刀、布”三个朋友之间发生的冲突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初步认识“和而不同”之后,抛出一个话题: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人与自己有哪些不同呢?这些不同让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生回答:我爸爸和哥哥喜欢吃辣菜,可我一点辣椒都吃不了,一吃辣就喉咙痛,所以我们家餐桌上的菜就是一半辣一半不辣;我和我的好朋友喜欢的明星也不一样,她喜欢蔡某,我更喜欢王某……
此环节先关注生活,通过自由分享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激发了学生的“愤悱之情”,且将话题聚焦在“什么是和而不同”的核心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的主体性。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目光聚焦于身边熟悉的人,聊不同就是聊生活,在自由而有主题的聊天过程中释放情绪与情感,体验感受不同带来的五味杂陈。
三、教学素材从客观的社会生活中挖掘出来
鲁洁先生提出,教材要成为一种“活性因子”,激活、提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孔子“举一隅反三隅”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教师需精心挑选这“一隅”,才能引导学生“反三隅”。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学会反思”第二课时中,教师设计了“疫情深反思”的环节,围绕共同关注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展反思实践。教师先播放了一段关于一个男子看到专家对疫情的解读,及时反思并改正错误,还把自己学会的正确戴口罩方法分享给大家的视频。然后教师问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你们又有什么反思呢?小云说:我平时不太注重个人卫生,感冒打喷嚏不太注意,以后感冒要戴口罩,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小飞说:我一开始不太在意,老是想着溜出去玩,还被妈妈批评过!现在我觉得自己缺乏安全防护意识,以后要认真遵守规则,做一个守法好公民。然后教师适时进行总结:你们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反思,做得很好。社会上许多媒体和单位也针对疫情展开了反思,比如,有些专家分析发现,不少流行性病毒都来自动物。那么,人类对动物都做了什么呢?为什么来自动物身上的病毒也会在人类身上出现呢?教师趁机播放《动物的诉说》视频,让学生听听动物的心声。
对小学生来说,单纯说理并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教学中常常需要学生有丰富的储备经验,然而学生经验有限,这就需要教师的“善喻之功”。首先,教师从学生有限的生活中切入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话题情境中;其次,提供更多他人的生活以及共同参与的社会生活素材,运用对比与质疑、问答与分享,把话题往大且深的方向缓缓打开,拓展学生思维与经验的世界。每节课若都这样讲授下来,其效果将不可估量。 四、核心观点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实然形成
何谓启发?开其意,达其辞也。教学中如果仅有教师的传授,而缺乏学生参与争辩的声音也是不行的。一节课中核心观点的形成是一个逐层推进的过程:在导入环节切入,在情境活动中铺陈,在思辨讨论中明晰,在总结中提升。一般来说,一节课的活动不宜多过三至四个,否则有可能流于虚浮表面,无法落到实处。“学会反思”第一课时分三个板块:反思初体验、反思作用大、疫情后的反思,对应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反思、为什么要反思、怎样反思。首先,学生讨论难忘的经历进入“什么是反思”这个话题,通过互相分享生活事件和情绪体验,获得对反思的初步认知。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熟悉的事件,比如去年的体育节、上一次校外实践活动、班级演唱会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你担任什么角色?表现如何?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你会为活动做些什么?哪些同学对这次活动的贡献特别大?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在活动组织和进行的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处理得比较好?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反思欲望,也拓宽了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体验反思过程,使其切实感受反思对自身成长和班集体带来的积极作用。最后,学生聚焦“疫情带给我们什么反思”这个话题,讨论“疫情期间对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什么挑战呢?面对疫情,中西方差异为什么这么大?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哪些?”,从个体、集体、社会层面,甚至全世界的角度逐层深入思考、讨论,最终回到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反思能帮助个人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反思能让家庭生活健康有序,幸福美好;反思能让社会生活规范有序,更加文明和谐。整节课层次清晰、目标明确,体现了层层推进的目标深化处理。
笔者提出的生活启发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学生站中央”的课堂教学形态探索,其核心理念是以启发式教育思想为基础和原则,贯彻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思想,呼应教育专家鲁洁先生和其弟子们提出的“生活德育”理论,从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撷取鲜活而真实的德育素材,教学中重视創设“愤悱”情境,提炼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在讨论、探究、思辨过程中,逐步自我建构道德与法治价值体系,促进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多样性、多元化发展。生活启发式教学策略研究是一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探索高效课堂的新课题,也是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探索的新路径。
【曾文燕,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