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概念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mi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一切数学知识的研究、表述、应用都与数学概念相关。因此,概念教学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数学概念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中,着力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当前年龄段的思维特点展开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的数学概念课可以发现,数学概念课中的课堂氛围死板无生气,学生的概念形成枯燥无体验,导致学生的概念无法相互联系,从而应用不灵活,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概念的揭示过程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概念揭示时,教师没有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仅靠死记硬背、大量练习来巩固概念,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深刻内涵,导致在运用时“手足无措”。
  2.概念的形成过程离开了相互的联系。概念形成时,没有沟通相互间的“来龙去脉”,孤立地进行概念教学,缺乏构建概念体系的过程,给概念的记忆和运用带来了难度。
  3.概念的深刻过程失去了充足的步骤。概念的归纳应是学生在明确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本质属性后“建构”与“解构”不断反复的过程,但是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仓促地归纳出概念,学生无法准确建立起概念。
  二、当下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概念教学也应是这样一个主动的过程,在引入、建立和深刻的三个环节,让学生经历概念逐步建构、知识逐步深刻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1.引入概念前。概念的学习与掌握需要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准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的引入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地去初步建构概念。
  (1)于生活情境中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可以使数学从“陌生”变得“熟悉”,从“生硬”变得“自然”。这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学《体积和容积》一课时,教师播放动画片《乌鸦喝水》,画面定格在“几十颗小石子陆续放入玻璃瓶”的画面,教师问:“接下来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纷纷回答:“瓶子里的水面会升高。”教师:“如果加入的小石子足够多,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水会溢出来。”教师:“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的思路被教师有效的问题打开:“因为石子占了水的地方,水面就被挤高了。”“一颗石子占的空间少,多一点的石子占的空间就大了,所以很明显地看出水面升高了。”“瓶子里只能装那么多东西,如果石子太多了,当然水会溢出来了。”在学生的讨论中,他们逐步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体积”和“容积”的模型在头脑中逐步建构。
  (2)于动手操作中引入。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从“抽象”变得“直观”,有利于在动作思维中获得鲜明的感知。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把6本本子分给2个学生,有几种分法呢?动手试一试,在这几种分法中哪一种最公平?学生在操作中认识到:6本本子分给2人,每人都是3本时最公平,因为这时两人同样多。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初步建立起“平均分”的表象。
  (3)于旧知迁移中引入 。数学概念强调知识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是螺旋上升的,许多新的数学概念可以由旧知识引入,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认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算式可以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这样的算式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学生感受到“乘法是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初步建立起“乘法”的概念。
  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或已有知识经验中找到它的原型,在概念引入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近况,架起新旧知识间的认知桥梁,鼓励动手操作,让概念引入更有效。
  2.建立概念中。概念的建立过程是概念教学的重点环节,一般要经历感知—表象—本质三个阶段,感知和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前提,而本质的掌握则是概念教学的关键。这三个阶段最终导致概念的形成或同化。在小学阶段,因为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多以概念的形成为主。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一课时,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等内容,教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被盖住了一部分的四边形,能猜出来是哪个图形吗?”然后移动遮盖物,让学生猜测不可能是哪个图形,再度回忆以前认识的图形的特征。接着揭示出梯形,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梯形的初步表象: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接着,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找不同。从众多图形中找哪些不是梯形,这两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交流,建立起梯形的完整表象: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中各画一条线段,并沿线段剪下来,剪成的两个图形中必须有梯形。在操作中,学生掌握了梯形的本质属性:“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中的“只有”两个字很关键。
  这一节课中,教师通过“猜图形——初步感知;找不同——建立表象;剪图形——掌握本质”三个步骤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思维过程中,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了“梯形”的概念。
  3.深刻概念时。重视概念建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概念的巩固环节,因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多次反复的过程。多种方法进行概念的巩固,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保持概念的认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有利于概念的精准掌握,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高》一课时,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能画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内高,到了巩固环节,教师可以出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要求作出每个图形的三条高。并提问:在画三角形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操作后发现,直角三角形中有两条高就是它的直角边,钝角三角形中有一条高在三角形里,还有两条高在画的时候,要先延长对边(也就是延长底)。
  这个变式练习,强化了“三角形高”的内涵:“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这个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称三角形这条边上的高。”又充分展示了外延:“三角形不仅有内高,还有外高。三角形的高还可以是它的边。”这一课的巩固环节中,学生在讨论中,既动口,又动手,还动脑,既锻炼了各种能力,又加深了对“三角形的高”这个概念的理解。
  总之,概念教学要紧扣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心理基础,在引入环节注意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旧知迁移,在建立概念中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本质三个阶段,在深刻概念时要在实践运用中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小学)
  (责任编辑 吴磊)
其他文献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据较大的比重。部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教材中选编了70余首古诗词,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探究古诗词教学“四步曲”在小学古诗词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一、知背景  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受到落后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堂
期刊
田安平是临汾市尧都区县底联校县底小学的一位普通教师。她从1979年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至今已有38个年头。她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始终坚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爱生如子,勇于创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也是我的执着追求。我一直在努力,要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孩子们的一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期刊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教学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为他们的成长经历、经验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不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是要因人而异。从这个理念来看,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考量学生的内在差异,展开差异性教学,这是提升和铸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坚实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实施分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切合教学实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视差异,制订教学目
期刊
静静等待花的开放,带着一种悠然的心态,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满满地期待。  我班一个女学生,在班里默默无闻,学习成绩也在班里的后面,与班里的其他学生也不多交流,每天总是趴在桌上写作业,光写不思考,所以学习一直没有变化。其实,这种学生是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因为她也从不违反纪律。现在之所以说起她,是因为在2017年的教师节,她在微信群里向我问好,我就和她聊起她的近况。她告诉我说,她去学化妆了。这一句话,
期刊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受新课程改革影响,在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人文熏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是本末倒置的。而统编教材却注意到这一点,在其编排过程中,以单元要素为体系,巧妙地将语文阅读能力与技巧贯穿其中,而信息提取与概括则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信息概括,既能帮助学生简明扼要地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大概与主题思想,又能有效提升阅读核心素养。本文结
期刊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学生习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更是为了让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记得我第一次上公开课,便是上了《游山西村》这一首诗,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逐字逐句解释诗意之上,将古诗拆得分崩离析,完全失去了其原有的韵味。可是,古诗又应当怎样教学呢,我感到了彷徨。  一、山重水复
期刊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朗读,做好朗读教学的相关工作。然而,就目前朗读教学实际来讲,效果不如预期的问题较为显著,朗读教学未能发挥实际作用。对此,本文对朗读教学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促进朗读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朗读教学对小学语文的积极作用  1.强化学生语感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感是一个很重要的核心素养,其指的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
期刊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的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仅仅20字,却造就了解读、索解一类相关文献不下三两万言,这一方面固然可以说明这首诗耐人品读深究,而另一方面它也是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所至。此诗“风雪夜归人”一句足称经典,其中对“夜归人”这一意象的理解在学界产生分歧,争论中心聚焦于“归”字,一派称“归”应作“归来”,另一派则认为当“借宿”讲更为合适。两种解释分别
期刊
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概念。小学阶段,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与个人的经验密切相关的前科学概念,这些前科学概念有时与科学概念完全一致,有时却带有错误或曲解,这就是科学课堂上学生的认知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与现实的科学现象不相符。解决这一认知冲突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和深化前科学概念最终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本文将从挖掘学生前科学概念并利用认知冲突实施教学两方面谈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教学的手段来看,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推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从阅读教学开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个性成长予以充分重视。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涵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阅读理解和情感领悟技能等方面。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