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提倡教法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政治课教学中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与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讲,即在教学过程中搞好四个结合。
1.要搞好知识讲述与问题设置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吃透教材内容,整理好知识的结构,把握好知识深度,搞好知识讲述与问题设置的结合,对教材中重点和难点,需要强调的知识点,哪些地方需要老师详讲和略讲,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生较易理解的部分尽量以问题形式提出来,调动学生来思考和回答,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搞好问题的设置,如高一上册讲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时,教材中讲了三点: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二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三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三点设置了三个问题,即:一是资本主义国家能否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二是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社会为什么实行平均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三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搞平均主义是否行得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上课中,学生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回答,对这个问题的掌握就容易和深刻了。再如,讲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农业在人类社会的生存中起什么作用?二是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何关系?同学们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概括课文中所讲的三个作用:第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第二,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知识的讲述与问题设置的关系,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把备老师和备学生相结合
在教学中.课上得是否成功,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关键在老师,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中,不仅要把知识备好,还要把备教师和备学生结合起来。
所谓备老师,就是老师自身上好课,从知识掌握到基本功能训练都要做好各种准备。在备课中要把备知识、备语言组织、板书设计、投影教学设计,以及学生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准备和设计好。
所谓备学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活动起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配合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做好学生的工作。例如,在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积极思考这方面,开始时同学们很不习惯,自己主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利用课下时间,在学生中选出学习程度不同,性格不同的部分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和帮助,鼓励这些同学在课上积极回答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批训练,就会由点扩大到面,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逐步形成习惯,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体现出来了。
3.要把教知识与教学法、记忆法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想办法教给学生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去获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和如何记,给学生一把启迪知识的钥匙。
在指导学生如何看书上,要求学生把各框题的内容看作一篇论文,要找出论题,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来看书。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框题,中心问题是农业:围绕是什么(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为什么要发展农业(农业落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存在问题较大),怎么办(通过走生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来发展农业)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书,对内容就理解透了,思路也清楚了。
在政治课各种能力的考察中,记忆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为了指导学生提高记忆力,从理论上给学生讲清敏锐的观察、高度的注意、科学的思维、放松的情绪、明确的动机、坚定的信心等对记忆所起的重要作用,还要具体指导学生运用复习记忆法、争论记忆法、自测记忆法、提纲记忆法来记忆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有些知识不仅仅通过课堂讲解,从理论上进行学习,很难弄懂、弄通和理解清楚。为此,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着问题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和实际相结合。
在讲述农业问题、税收问题、银行职能等问题,都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亲自掌握一手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既锻炼了才干,又提高了能力,对书本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四个结合的尝试,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老师的精心备课和细心讲授,使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兴趣不断提高,老师教课的主导作用得到了较大的发挥。另一方面,给学生设置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学会用脑、用手和用口,使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使课堂教学气氛越来越浓厚。
收稿日期:2009-1-10
1.要搞好知识讲述与问题设置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吃透教材内容,整理好知识的结构,把握好知识深度,搞好知识讲述与问题设置的结合,对教材中重点和难点,需要强调的知识点,哪些地方需要老师详讲和略讲,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生较易理解的部分尽量以问题形式提出来,调动学生来思考和回答,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搞好问题的设置,如高一上册讲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时,教材中讲了三点: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二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三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三点设置了三个问题,即:一是资本主义国家能否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二是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社会为什么实行平均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三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搞平均主义是否行得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上课中,学生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回答,对这个问题的掌握就容易和深刻了。再如,讲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农业在人类社会的生存中起什么作用?二是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何关系?同学们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概括课文中所讲的三个作用:第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第二,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知识的讲述与问题设置的关系,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把备老师和备学生相结合
在教学中.课上得是否成功,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关键在老师,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中,不仅要把知识备好,还要把备教师和备学生结合起来。
所谓备老师,就是老师自身上好课,从知识掌握到基本功能训练都要做好各种准备。在备课中要把备知识、备语言组织、板书设计、投影教学设计,以及学生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准备和设计好。
所谓备学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活动起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配合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做好学生的工作。例如,在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积极思考这方面,开始时同学们很不习惯,自己主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利用课下时间,在学生中选出学习程度不同,性格不同的部分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和帮助,鼓励这些同学在课上积极回答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批训练,就会由点扩大到面,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逐步形成习惯,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体现出来了。
3.要把教知识与教学法、记忆法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想办法教给学生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去获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和如何记,给学生一把启迪知识的钥匙。
在指导学生如何看书上,要求学生把各框题的内容看作一篇论文,要找出论题,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来看书。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框题,中心问题是农业:围绕是什么(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为什么要发展农业(农业落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存在问题较大),怎么办(通过走生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来发展农业)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书,对内容就理解透了,思路也清楚了。
在政治课各种能力的考察中,记忆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为了指导学生提高记忆力,从理论上给学生讲清敏锐的观察、高度的注意、科学的思维、放松的情绪、明确的动机、坚定的信心等对记忆所起的重要作用,还要具体指导学生运用复习记忆法、争论记忆法、自测记忆法、提纲记忆法来记忆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有些知识不仅仅通过课堂讲解,从理论上进行学习,很难弄懂、弄通和理解清楚。为此,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着问题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和实际相结合。
在讲述农业问题、税收问题、银行职能等问题,都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亲自掌握一手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既锻炼了才干,又提高了能力,对书本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四个结合的尝试,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老师的精心备课和细心讲授,使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兴趣不断提高,老师教课的主导作用得到了较大的发挥。另一方面,给学生设置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学会用脑、用手和用口,使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使课堂教学气氛越来越浓厚。
收稿日期:20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