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yman_Zhe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一向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天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帐簿;或为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的本旨。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
  今日所谈的是自由地看书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点明读书要能破俗见陋习,复人之灵性。对死读书本固持陈念之人一段讥讽,令人心惊警惕。盖我们也求尝不有鄙俗之时。并且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大学生自以为心理学他也念过,历史地理他亦念过,经济科学也都念过,世界文学艺术声光化电,他也念过,所以什么都懂,毕业以后,人家问他国际联盟在哪里,他说“我书上未念过”,人家又问法希斯蒂在意大利成绩如何,他也说“我书上未念过”,所以觉得什么都不懂。到了中年,许多人娶妻生子,造洋楼,有身分,做名流,戴眼镜,留胡子,拿洋棍,沾沾自喜,那时他的世界已经固定了:女子放胸是不道德,剪发亦不道德,读《马氏文通》是反动,节制生育是亡种逆天,提倡白话是亡国之先兆,《孝经》是孔子写的,大禹必有其人……意见非常之多而且确定不移,所以又是什么都懂。其实是此种人久不读书,鄙吝复萌所致。此种人不可与深谈。但亦有常读书的人,老当益壮,其思想每每比青年急进,就是能时时读书,所以心灵不曾化石,变为古董。
  至于语言无味,都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昧来,都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读书知味。世上多少强读人,听到此语否?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发必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朗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强同,不能因为我的所嗜好以强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强学生去读。父亲亦不得以其所好强儿子去读。所以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读,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人之气质各有不同,英人俗语所谓“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品”。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因为要做通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过后思之,如作一场恶梦。甚且终身视读书为畏途,提起书名来便头痛。萧伯纳说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塾师强迫背诵种下的果。
  以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遇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便是说45岁时尚不可读《易经》。刘知几少读古文《尚书》,挨打亦读不来,后听同学读《左传》,甚好之,求授《左传》,乃易成诵。《庄子》本是必读之书,然假使读《庄子》觉得索然无味,只好放弃,过了几年再读。对庄子感觉兴味,然后读庄子。读书要等兴味来。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其景况犹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的。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
  于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者。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意思是要人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此即读书以“情”读和以“智”读之区别。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庄子亦好,荀子亦好,苏东坡亦好,程伊川亦好。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知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记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说回前面论点,最后一点,也即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耘人。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各人要凭良知,读其所好,然后所谓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或竞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则或系汝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如果然汝是而人非。学力未到,等过几年再读,若学力已到而汝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汝同情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文,怪前文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见张衡、范哗等,持见与之相同,此乃刘知几之读书胆识。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本。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落入圈套,满口烂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其他文献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师在传授给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现结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概括性与独创性等层面,谈几点做法。    一、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在语言交际中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语言交流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扩展了学生综合语言知识的运用,对拓宽学生思维
期刊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级别的观摩课、优质课、研讨课、示范课、评优课应运而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精品”课。但是,笔者在听了大量的英语公开课(其中包括观看教学VCD片)后,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些困惑:公开课是在上课吗?    现象一:幕后导演显威力    在一些公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管授课教师抛出何种形式的问题,我们这些听课者都不用担心没人回答,因为总有人会把它
期刊
现象1:用生活概念代替数学概念    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垂直”时,多以地平面为参照。部分学生在学习几何概念“互相垂直”时,就会以日常的“垂直”概念代替数学中的“垂直”概念,认为图1中的两条直线不垂直。  【诊断分析】出现这种错误是受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学生在学习新概念前,头脑中往往已经有了关于概念的一定认识,这些认识就是基于生活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然而,由于日常概念的宽泛性、易变性、多
期刊
  
期刊
     
期刊
片段1:游戏激趣,探索新知。    玩“石头、剪子、布”游戏。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选出记分员、发令员。(胜—局:记1分;平—局;记0分;负—局:记—1分)  2.选出5名男代表、5名女代表开始游戏,记分员填写记录单。  3.展示记录单。    4.根据记录单,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比胜负。  ①哪一队获胜?  生,:我认为男队胜。  男队:(+1)+0+(-1)+(+1)+(+1)=+2分  女
期刊
今日学校临时开行政会,议题是近期的一项重大的全局工作。  屋内暖暖的,屋外却是北风呼啸,片片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会议结束,我走出会议室,只见皑皑白雪覆盖在树枝、草丛间,星星点点,煞是好看。  康康早已自觉地在指定的教室里做着家庭作业。见我散会,儿子迎到我身边,告诉我还有几道数学题。我表扬道:“不错!今天的速度很快!”他自然满心欢喜地继续去做了。  孩子作业结束时,我的手机响起,原来是一帮朋友在
期刊
《守护孩子的幸福感》,是一部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道德培养和人格塑造方面的书。此书虽然是译本,其内容对中国教育现状,尤其是家庭教育问题,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引起读者对当下中国教育诸多问题的联想、比较和思考。本书案例丰富,观察细致,评论独特,尤其是对案例表象背后的心理动机的透视与分析,不时闪现出思想的睿智与人文关怀,给读者富有教育哲理的启发。  本书并不是教育理论专著,这从本书的章节标题就可以看出,
期刊
在全球浓郁的读书氛围中,我们在海西的“福地”福州,迎来了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  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福建省委文明办、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福建省语文学会、福州市委文明办、福州市教育局在福州隆重举行“福州市未成年人课外阅读实践基地”揭牌暨。阳光伴你同行·城乡青少年快乐阅读活动”启动仪式。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
期刊
推荐语:吴非是当代著名的杂文家、教育家。这是他写的一篇感悟读书的文章。让读书成为习惯,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关于读什么,怎么读,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常说“为学当先立宗旨”、“开卷有益”、“学贵心悟”、“学以致用”等等,都是诲人之言。而吴非写的却是自己的亲历亲为,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如对朋友促膝谈心,非常亲切,却又荡人心胸,发人深省。  读这篇文章让人悟出许多读书的道理。比如,读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