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给一堂课确立“主线”使其贯穿各个小问题,能够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并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笔者看来,这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也是给学生“松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主线
语文,日用语言和书面文学之总称。汉语作为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所有行业最基础的交流手段以及记录手段。所以,语文的深度教育对中国整个社会结构都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语言的培养重在幼时所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及后天的文化积累,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专科本科等不同级别的教育层次中,都有语文课程的系统学习。其中,中学时期的语文教育极其重要。学生在中学时期的认知能力以及世界观都有了初步的“社会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到达顶峰,及时地加强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对于学生一生语言能力的塑造,都有着决定性作用。
中学语文作为三大主课门类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逻辑以及方法,值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思。反观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一本语文教材之中,覆盖了非常丰富的知识点,并且这些知识点难度等级不一。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教授课程之时,往往没有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拿到一篇課文总想将所有知识点都讲到,顾此失彼,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通过平常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发现,一堂成功的课都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甚至可以这样说:凡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必定是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所谓“教学主线”就是执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教学主线”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主线清晰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既然教学主线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设计组织呢?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决定语文课既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要进行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繁多、内容复杂。鉴于语文课程知识点排列序列的零散与交叉性,我们必须结合语文课时教学目标,以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同时理清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再将总目标分解到各个课时当中去,结合文本特点、梳理教学思路、预设教学主线,顺着学生的思维惯性自然过渡,最后达成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以及通过组间观摩学习、校本教研等途径探究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渐渐摸索出了一套确立教学主线的方法,在此浅谈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线”的设计。
一、根据单元目标确定“主线”大方向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文有千面,教材中的文章体裁、结构、风格呈现不同的特点,学生的兴奋点、动情点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课堂中如果想要面面俱到,提太多零散的问题只会让学生思维混乱,抓不住重点,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繁就简,围绕单元目标,以单元目标指引的单元课文所要教授的核心知识点为指引,确定本单元主线。以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是体现“家国情怀”为主的文章,单元目标中提到:“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者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①可以从以上单元目标中得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即为教会学生通过抒情方式来把握作者情怀。基于立足单元目标,我确立了以“把握抒情方式”为主线来设计课堂教学。
比如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土地的誓言》,这是一篇抒情诗式的散文,全文就两个自然段,感情真挚,基于单元目标中要求“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者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于是笔者将本课的教学主线确定为“抒情方式”,学生已经掌握抒情方式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但具体通过何种方式来表达还不是很清楚。于是笔者在教学时先是展示两个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品味,得出直接抒情可以通过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人称的变换,甚至标点符号来直接表达情感。了解了定义之后回到课文中找到相应的直接抒情的句子进行品析,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等句子,都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深情眷念之情;之后再介绍间接抒情具体可以表现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回归到课文中引导学生找到两处景物描写,通过铺排家乡的一系列富有东北特征的景物,借景抒情,借家乡景物来表现对家乡的热爱和深情的眷念。最后再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进行当堂检测,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抒情方式以及抒发的情感。通过这节课,以“抒情”为主线让学生掌握抒情方法。
二、根据文本内容确定具体课文“主线” 虽然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有共同点,但是基于单元目标确定的
主线只能是指引本单元教学的大方向,对于每一篇课文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还需要通过对文本的充分解读,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课时主线。
比如人教版新教材第三单元《老王》这一课,切入点便是文章最后一段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以“愧怍”为主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品读。
先抛出问题“不幸者”是谁?(老王)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老王的“不幸”?(职业、身体状况、家庭情况、住所——“苦”)
这样一个“不幸者”在与作者杨绛一家的交往中又有怎样的表现呢?(送冰不要钱、送钱先生看病、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善”)
那么“幸运的人”杨绛一家又是怎样对待老王的呢?(经常坐老王的车、送鱼肝油、询问老王情况——以善良体察善良)
但是,杨绛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吗?(插入杨绛一家“文革”时期的生活状况)
那么杨绛为何自认为是“幸运的人”并且还对老王感到愧怍呢?(怀揣善心、关爱弱者)
以这一句话为主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明白文章人物的“苦”与“善”,并感悟哲理,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主线”意识对整个语文教学有着重要价值。教师有了对课程主线的准确把握,并在实际教学中准确引导传达出课程主线的思考模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思路,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深层次理解,更对整个教学内容产生框架构建。在单元主线之下的课文主线,在课文主线之下的各个知识要点。这种层层递进的思维模式可以使得语文教学产生可见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学生在接受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也能培养有益的学习方法。
总之,课堂教学其实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科学,走进之后会发现其中的学问很深。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科学地设计和利用教学“主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主线意识:课堂教学的理念追求[J].曹周天. 小学教学研究. 2017(28)
[2]钱梦龙“三主”思想探微[J]. 董国华. 阴山学刊. 2017(04)
[3]錢梦龙.主体·主导·主线(上)[J].内蒙古教育.2001(07):16-18.
[4]郑春.主体与主线并力——语文教学的收放艺术[J].江苏教育研究.2013(25):40-43.
[5]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 科学出版社.陈秀玲.201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主线
语文,日用语言和书面文学之总称。汉语作为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所有行业最基础的交流手段以及记录手段。所以,语文的深度教育对中国整个社会结构都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语言的培养重在幼时所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及后天的文化积累,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专科本科等不同级别的教育层次中,都有语文课程的系统学习。其中,中学时期的语文教育极其重要。学生在中学时期的认知能力以及世界观都有了初步的“社会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到达顶峰,及时地加强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对于学生一生语言能力的塑造,都有着决定性作用。
中学语文作为三大主课门类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逻辑以及方法,值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思。反观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一本语文教材之中,覆盖了非常丰富的知识点,并且这些知识点难度等级不一。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教授课程之时,往往没有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拿到一篇課文总想将所有知识点都讲到,顾此失彼,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通过平常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发现,一堂成功的课都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甚至可以这样说:凡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必定是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所谓“教学主线”就是执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教学主线”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主线清晰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既然教学主线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设计组织呢?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决定语文课既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要进行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繁多、内容复杂。鉴于语文课程知识点排列序列的零散与交叉性,我们必须结合语文课时教学目标,以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同时理清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再将总目标分解到各个课时当中去,结合文本特点、梳理教学思路、预设教学主线,顺着学生的思维惯性自然过渡,最后达成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以及通过组间观摩学习、校本教研等途径探究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渐渐摸索出了一套确立教学主线的方法,在此浅谈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线”的设计。
一、根据单元目标确定“主线”大方向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文有千面,教材中的文章体裁、结构、风格呈现不同的特点,学生的兴奋点、动情点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课堂中如果想要面面俱到,提太多零散的问题只会让学生思维混乱,抓不住重点,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繁就简,围绕单元目标,以单元目标指引的单元课文所要教授的核心知识点为指引,确定本单元主线。以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是体现“家国情怀”为主的文章,单元目标中提到:“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者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①可以从以上单元目标中得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即为教会学生通过抒情方式来把握作者情怀。基于立足单元目标,我确立了以“把握抒情方式”为主线来设计课堂教学。
比如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土地的誓言》,这是一篇抒情诗式的散文,全文就两个自然段,感情真挚,基于单元目标中要求“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者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于是笔者将本课的教学主线确定为“抒情方式”,学生已经掌握抒情方式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但具体通过何种方式来表达还不是很清楚。于是笔者在教学时先是展示两个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品味,得出直接抒情可以通过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人称的变换,甚至标点符号来直接表达情感。了解了定义之后回到课文中找到相应的直接抒情的句子进行品析,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等句子,都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深情眷念之情;之后再介绍间接抒情具体可以表现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回归到课文中引导学生找到两处景物描写,通过铺排家乡的一系列富有东北特征的景物,借景抒情,借家乡景物来表现对家乡的热爱和深情的眷念。最后再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进行当堂检测,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抒情方式以及抒发的情感。通过这节课,以“抒情”为主线让学生掌握抒情方法。
二、根据文本内容确定具体课文“主线” 虽然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有共同点,但是基于单元目标确定的
主线只能是指引本单元教学的大方向,对于每一篇课文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还需要通过对文本的充分解读,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课时主线。
比如人教版新教材第三单元《老王》这一课,切入点便是文章最后一段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以“愧怍”为主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品读。
先抛出问题“不幸者”是谁?(老王)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老王的“不幸”?(职业、身体状况、家庭情况、住所——“苦”)
这样一个“不幸者”在与作者杨绛一家的交往中又有怎样的表现呢?(送冰不要钱、送钱先生看病、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善”)
那么“幸运的人”杨绛一家又是怎样对待老王的呢?(经常坐老王的车、送鱼肝油、询问老王情况——以善良体察善良)
但是,杨绛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吗?(插入杨绛一家“文革”时期的生活状况)
那么杨绛为何自认为是“幸运的人”并且还对老王感到愧怍呢?(怀揣善心、关爱弱者)
以这一句话为主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明白文章人物的“苦”与“善”,并感悟哲理,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主线”意识对整个语文教学有着重要价值。教师有了对课程主线的准确把握,并在实际教学中准确引导传达出课程主线的思考模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思路,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深层次理解,更对整个教学内容产生框架构建。在单元主线之下的课文主线,在课文主线之下的各个知识要点。这种层层递进的思维模式可以使得语文教学产生可见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学生在接受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也能培养有益的学习方法。
总之,课堂教学其实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科学,走进之后会发现其中的学问很深。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科学地设计和利用教学“主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主线意识:课堂教学的理念追求[J].曹周天. 小学教学研究. 2017(28)
[2]钱梦龙“三主”思想探微[J]. 董国华. 阴山学刊. 2017(04)
[3]錢梦龙.主体·主导·主线(上)[J].内蒙古教育.2001(07):16-18.
[4]郑春.主体与主线并力——语文教学的收放艺术[J].江苏教育研究.2013(25):40-43.
[5]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 科学出版社.陈秀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