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阅读教学新增了一个专项,即信息筛选,其实用价值非常突出,需要精心探究,加大实验力度。比较理想的实验框架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铺设一条演练信息筛选专项技能的绿色通道,按照适宜的梯度逐步提高教学要求、丰富涉猎的内容、增大练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凭借这项技能支持各科学习,升学和就业以后能够熟练运用这项技能满足社会实践需要。目前。这方面的教学要求已经见诸课程标准,一些练习项目也散见于教材。如“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等,但尚未形成比较严密的教材和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随意性大,缺少自觉性,缺乏操作经验,正处于艰难摸索的起步阶段。
因此,当我读到江西省语文特级教师、吉安市白鹭洲中学戴利焰老师的教学实录时。以欣赏的目光注视他执教《(物种起源)导言》的教学流程,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戴老师致力于研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能动地教、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的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并创建了三种基本课型:教师走向幕后的“学生探究型”、教师在学生中间的“师生交互型”和教师站在前台的“教师主导型”。这次他到外校借班执教《(物种起源)导言》一文,采用了第三种课型,为我们展示“信息筛选与处理”的教学路径。这节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充分”“有序”与“适度”这三点上。
先说“充分”。
试想,如果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低年级教《(物种起源>导言》这一课,限于学习者的知识积累、文字分辨力和抽象思辨力的程度。大概能提取出原文的主要观点、作者形成该观点的过程,也就称得上比较“充分”了;至多再涉及一点细部,如动植物的“家养变异”与“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之比较等,最后结合学生已经接触过的生物学常识作一点分析。也就是说。其教学高度定在按照一定要求提取出原文的主要信息,具体做法是找到要点,适当地概括、组合和分析。在高中教这一课,需要提高要求,达到较高学段的教学饱和程度。戴老师从提取要点这种平面的筛选,深入到对重要信息作细致的分析、探究,引领学生在思辨的层面上,由表及里地对所选信息进行立体化处理。主要包括:从科学探索行为追究到探索者的科学理念、思维模式、研究方法:从探索者的科学精神追究到相关的人文情怀:从信息筛选与处理的阅读技能演练,延伸到学习者如何在今天和明天培育、张扬创新精神。追求教学的饱满、充分,尽量多地获取教学效益——这样的教学立意具有新的高度,使教学过程既明显出技能演练的清晰路径,又洋溢着涵育人文精神的热流,具有较大的内在张力。
再说“有序”。
观察戴老师呈现出来的这个教学流程,我先简括其基本环节(纵向序列):(1)首先带着学生筛选原文的核心论点(结论),即“生物的种是进化的,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作用是最重要的条件”。(学生的概括)(2)依据原文,追究达尔文的工作思路和实践历程,即他是怎样得出结论的。(3)进而追究其工作思路所反映出来的思维过程,探讨其思维模式(外显)和科研理念(内核)。(4)最后,辨认达尔文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比较法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因为只有比较,才能辨别,才能有所发现。在今后的工作中。达尔文始终运用比较法从事自己的研究,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的概括)
在这个纵向序列中,一些教学细节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是本课的精彩环节。比如,戴老师示范朗读关键语段:“创造论这一观点。虽为近代许多博物学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过,但是事实上决不能成立。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加点的是他重读的词语)直观地告诉学生应该咬文嚼字,并从中拎出“以前”“现在”这一组词,要求依照课文内容,先找出具体的时间跨度有多长(将近30年),然后提问:“请大家迅速从文中找出作者在这几十年中都做了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工作思路,或者说作者做这些工作的直接动机是什么。”这些教学活动,无不是从信息的载体出发,又悄然纳入新的“信息整合”的教学思路中去,促使阅读趋于细化、深化。
再如,从达尔文的工作思路,深究到思维过程和思维模式,这时学生“一愣”,有了陌生感。戴老师立即改用类比的方法来化解难度——
师:可能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那么让我们回忆一下自由落体运动,物理课已经学过,下面请物理科代表来说。
生:伽利略之前流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法则”,但是伽利略产生怀疑,他对落体运动作了细致的观察。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师:那么他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生:先怀疑,再观察实验,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师:很奸。这与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思维模式是不是一样?这种模式在学术界叫做批判性思维。……
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支点。支撑起新的概念,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也启示我们,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借助联想,用已知来破解未知,使整合达到新的高度。
最后说说“适度”的问题。
面对《(物种起源)导言》这类知识含量大、信息密集的文献资料,我们在进行信息筛选的时候,要考虑到它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切忌把训练项目设计得过深过难,过于复杂,超出学习者的承受能力。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学要义在于借此来演练信息筛选的方法、熟悉相关的思路和途径,应充分顾及教学本身的需求,尽量体现教学价值。这方面,戴老师处理得比较好,教学既饱满,又简练,有路可循,拾级而上,基本上贴近课文展开活动,没有旁生枝节。
当然,可推敲的地方也还存在。比如,关于达尔文所用的研究方法,“比较”这一项,依据课文内容,择要涉及“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以及“家养变异”与“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之关联,我看差不多就可以了。课堂出示幻灯片,接连列出九个方面的“比较”,有的过于笼统,如“进化论与神创论观点的比较”;有的专业难度偏大,在课文中显示得也不明显,如“生物的胚胎关系~动物进化与植物进化比较”等。另外,“科学研究方法”属于专用概念,体现在一种学说的研究过程之中,它应该是一个系统。“比较”无疑置身于这个“方法”的系统里。就这尔文创建进化论而言,说“比较”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这也言之有理。但仔细想想,课文里涉及的最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仅仅是“比较”吗?似乎又说不通。看来,如何“适度”,还是很难把握的一个教学难点。
戴老师在这节课的结束语里,引用“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来激励学生崇尚创造精神,学习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奋进于新世纪的广阔前程中。读到这段虎虎有生气的文字,联想到戴老师用教学行为支持教学理念的顽强追求,感慨良多。
反观信息筛选这个教学难题,我记起课程标准中的两段话:“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当听到中小学理科教师抱怨学生读不通教科书、读不懂练习题。当看到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文献调研速度慢、精确度低,作业和论文条理不清晰时,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整体结构的均衡问题。其中,信息筛选(含文字处理)这个重要的学习项目还非常薄弱,从宏观设置到微观操作,都亟待加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读到江西吉安市白鹭洲中学戴利焰老师的这个教学案例,感受到案例蕴涵的研究价值。我想,应该不断积累这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探索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一步步朝着建构求真、求善、求美的汉语文教育大厦的远大目标迈进。
因此,当我读到江西省语文特级教师、吉安市白鹭洲中学戴利焰老师的教学实录时。以欣赏的目光注视他执教《(物种起源)导言》的教学流程,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戴老师致力于研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能动地教、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的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并创建了三种基本课型:教师走向幕后的“学生探究型”、教师在学生中间的“师生交互型”和教师站在前台的“教师主导型”。这次他到外校借班执教《(物种起源)导言》一文,采用了第三种课型,为我们展示“信息筛选与处理”的教学路径。这节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充分”“有序”与“适度”这三点上。
先说“充分”。
试想,如果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低年级教《(物种起源>导言》这一课,限于学习者的知识积累、文字分辨力和抽象思辨力的程度。大概能提取出原文的主要观点、作者形成该观点的过程,也就称得上比较“充分”了;至多再涉及一点细部,如动植物的“家养变异”与“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之比较等,最后结合学生已经接触过的生物学常识作一点分析。也就是说。其教学高度定在按照一定要求提取出原文的主要信息,具体做法是找到要点,适当地概括、组合和分析。在高中教这一课,需要提高要求,达到较高学段的教学饱和程度。戴老师从提取要点这种平面的筛选,深入到对重要信息作细致的分析、探究,引领学生在思辨的层面上,由表及里地对所选信息进行立体化处理。主要包括:从科学探索行为追究到探索者的科学理念、思维模式、研究方法:从探索者的科学精神追究到相关的人文情怀:从信息筛选与处理的阅读技能演练,延伸到学习者如何在今天和明天培育、张扬创新精神。追求教学的饱满、充分,尽量多地获取教学效益——这样的教学立意具有新的高度,使教学过程既明显出技能演练的清晰路径,又洋溢着涵育人文精神的热流,具有较大的内在张力。
再说“有序”。
观察戴老师呈现出来的这个教学流程,我先简括其基本环节(纵向序列):(1)首先带着学生筛选原文的核心论点(结论),即“生物的种是进化的,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作用是最重要的条件”。(学生的概括)(2)依据原文,追究达尔文的工作思路和实践历程,即他是怎样得出结论的。(3)进而追究其工作思路所反映出来的思维过程,探讨其思维模式(外显)和科研理念(内核)。(4)最后,辨认达尔文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比较法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因为只有比较,才能辨别,才能有所发现。在今后的工作中。达尔文始终运用比较法从事自己的研究,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的概括)
在这个纵向序列中,一些教学细节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是本课的精彩环节。比如,戴老师示范朗读关键语段:“创造论这一观点。虽为近代许多博物学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过,但是事实上决不能成立。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加点的是他重读的词语)直观地告诉学生应该咬文嚼字,并从中拎出“以前”“现在”这一组词,要求依照课文内容,先找出具体的时间跨度有多长(将近30年),然后提问:“请大家迅速从文中找出作者在这几十年中都做了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工作思路,或者说作者做这些工作的直接动机是什么。”这些教学活动,无不是从信息的载体出发,又悄然纳入新的“信息整合”的教学思路中去,促使阅读趋于细化、深化。
再如,从达尔文的工作思路,深究到思维过程和思维模式,这时学生“一愣”,有了陌生感。戴老师立即改用类比的方法来化解难度——
师:可能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那么让我们回忆一下自由落体运动,物理课已经学过,下面请物理科代表来说。
生:伽利略之前流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法则”,但是伽利略产生怀疑,他对落体运动作了细致的观察。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师:那么他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生:先怀疑,再观察实验,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师:很奸。这与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思维模式是不是一样?这种模式在学术界叫做批判性思维。……
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支点。支撑起新的概念,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也启示我们,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借助联想,用已知来破解未知,使整合达到新的高度。
最后说说“适度”的问题。
面对《(物种起源)导言》这类知识含量大、信息密集的文献资料,我们在进行信息筛选的时候,要考虑到它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切忌把训练项目设计得过深过难,过于复杂,超出学习者的承受能力。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学要义在于借此来演练信息筛选的方法、熟悉相关的思路和途径,应充分顾及教学本身的需求,尽量体现教学价值。这方面,戴老师处理得比较好,教学既饱满,又简练,有路可循,拾级而上,基本上贴近课文展开活动,没有旁生枝节。
当然,可推敲的地方也还存在。比如,关于达尔文所用的研究方法,“比较”这一项,依据课文内容,择要涉及“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以及“家养变异”与“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之关联,我看差不多就可以了。课堂出示幻灯片,接连列出九个方面的“比较”,有的过于笼统,如“进化论与神创论观点的比较”;有的专业难度偏大,在课文中显示得也不明显,如“生物的胚胎关系~动物进化与植物进化比较”等。另外,“科学研究方法”属于专用概念,体现在一种学说的研究过程之中,它应该是一个系统。“比较”无疑置身于这个“方法”的系统里。就这尔文创建进化论而言,说“比较”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这也言之有理。但仔细想想,课文里涉及的最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仅仅是“比较”吗?似乎又说不通。看来,如何“适度”,还是很难把握的一个教学难点。
戴老师在这节课的结束语里,引用“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来激励学生崇尚创造精神,学习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奋进于新世纪的广阔前程中。读到这段虎虎有生气的文字,联想到戴老师用教学行为支持教学理念的顽强追求,感慨良多。
反观信息筛选这个教学难题,我记起课程标准中的两段话:“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当听到中小学理科教师抱怨学生读不通教科书、读不懂练习题。当看到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文献调研速度慢、精确度低,作业和论文条理不清晰时,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整体结构的均衡问题。其中,信息筛选(含文字处理)这个重要的学习项目还非常薄弱,从宏观设置到微观操作,都亟待加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读到江西吉安市白鹭洲中学戴利焰老师的这个教学案例,感受到案例蕴涵的研究价值。我想,应该不断积累这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探索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一步步朝着建构求真、求善、求美的汉语文教育大厦的远大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