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文史不分家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_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文史不分家在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中得到普遍认可。文史不分家是一个学术论题,但从中学学科教学的角度看, 文史不分家体现得更加充分和具体。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想谈谈历史与语文两科教学中,文史知识的互相渗透和能力的互相生成。语文学科中,占有相当比例的文言文,多取材于魏晋以前的史学著作。其中有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文史特性兼备,鲁迅就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即使现代文也在内容和形式上传达着历史背景的信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背景之下的中学语文历史教学,知识上互相渗透、能力上互相生成,在拓宽知识、优化思维、培养能力等方面更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文史渗透更加深广,文史之间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新型关系。如果能纵观文史之间的联系,以系统观进行教学设计,文史不分家在中学教学中就会有更新的内容和含义。
  
  一、运用语文课内容与语文学习的方法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分析、解决历史课问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精心设计教学,优化历史课堂。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教学中,讲到长征时,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长征精神”。学生首先研读历史课本的内容,经过互相探讨,交流总结了许多,如不怕苦、不怕累、勇敢、坚强等,但由于课本上只有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简单介绍,学生对长征没有形象上与情感上的认知与感受,总感觉学生的认识空、体会浅,为此我让学生齐声背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教师立即设问:诗中表现了长征过程中的哪些典型事件、哪些特点?“三军”指什么?“闲、暖、喜、颜”四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学生研究探求的热情极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这样新课标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与语文课的联系得以实现。
  人民版《历史》第一册专题四第二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材容量多、跨度大,尤其在讲到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政治建设的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对生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学生没有太多的了解,很难发挥新课标提倡的走近历史、感受历史、感悟历史的作用,历史课变成了政治课,学生便只能干巴巴地记忆书中的知识。基于此,课堂教学中尝试引进 语文课文《小狗包弟》,让学生通过小狗的命运的变化,老艺术家的遭遇,巴金的处境等,看文化大革命对社会、对人性的影响。学生积极地从课文中找出许多具体内容,如“抄家”“抄‘四旧’”“武斗”“游街”等等,从中发现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时代特征以及对生活、对社会的影响。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我又及时设问:难道当时没有法律的制裁?人民的权利就任其践踏?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设问激起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带着问题又一次研读课本内容,找到了答案。文史的联系使历史课变得活起来了,学生探讨、理解课本知识顺畅多了,特别是对历史教材内容的了解和感悟更深刻了。
  语言运用形式多样,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往往通过典型新颖,具有时代气息,或者具有优秀传统的形式设计练习,以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历史教学中巧妙地以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历史人物等为内容设计练习,其意义就不仅是新颖了。有这样一道题:中央电视台拟拍一部电视连续剧《重庆谈判》,假如你是编剧,请结合所学知识,发挥想像,为毛泽东主席设计一段到达重庆机场后的讲话稿(150字左右)。你认为这是一道历史题还是一道语文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道历史题,它一改以往历史题死板陈旧的面孔,不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学生要完成这道练习,首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各自的立场态度,了解毛泽东此行的目的,要了解毛泽东为人说话的风度气质。讲话稿又是一种实用文体,所以学生还必须了解写作讲话稿的基本要求,要发挥想像与联想,更要在遣词造句上精心推敲,才能写出具有时代气息、符合人物身份、文体特点鲜明的讲话稿。读了同学们的答案,我们惊叹于学生的创造力,但透过这道题,我们更看到新课标精神给我们教学提供的新的天地,以及教师教学创造能力得到的充分体现。作为语文和历史教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道题命题之妙,它远比选择题、简答题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更能让学生懂得将历史事件放在历史背景中才能理解得更全面更准确;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文史不分家”的结果是一举两得,学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们乐意:给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写讲话稿,学生的热情能不高吗!这样的历史题不仅仅是新颖,更可贵的是实践性更强了,学科间联系更紧密了。训练结果是学生能力提高了,思维优化了,也把历史科学活了,把语文课学会了。
  
  二、运用历史知识,达到对语文内容与形式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提高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
  
  虽然人性是永恒的,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准则和规范会有更具体的精神和内涵,因而把握历史的脉络才能把握语言文学的脉络。历史也一样,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所以通过具体的文学现象、生动的文学形象、典型的文学作品也能够了解历史。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多为名家名篇,这些作品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无不打上深深的时代的烙印,所以充分了解时代背景无疑是解读教材最好的突破口,比如读诗要知人论世,学习古代或现代散文要了解写作背景、要透过作品内容看到时代的某些特征,而许多实用文体更是要从时代背景中看作者的创作动机,看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感悟与态度,看作者的内心世界,看作者的表达习惯与语言风格。总之,要么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历史,要么结合历史学语文。
  人教版语文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就体现了文史不分家的特点。《荆轲刺秦王》课后练习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可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鸿门宴》练习四:“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别了,不列颠尼亚》练习四:“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都体现了“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课改宗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学生全面充分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有关背景后,他们对这篇演讲稿的内容与作者表达的强烈愿望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生如果对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工人运动,他们的革命理想,他们共同的革命经历,他们在战斗中结成的革命友谊等有全面的了解,就不难理解和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切悼念与高度评价。《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语文老师邀请历史老师当学生的“咨询学者”,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历史观更好地学习语文,两科教师在课前准备、课后探讨研究上通力合作,给予学生以知识、思维、方法上的适当指导,学生的探究意识会更强,思维会更加广阔,能力提高会更快,当然历史知识也会更加扎实,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一定不会是一句空话。
其他文献
当代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教师永远要去探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课堂这个阵地,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的习惯。一是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决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二是
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提高学生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摘 要】 历史复习课中,应适当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变换视角,感知历史,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活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复习课 马克思主义 历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科学性,即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因而,适当地将马克思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人类社会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培养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如今,艺术修养已成为社会开拓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素质,它的基础来源于学校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美术课堂的教学成功与否就变得至关重要。作为美术鉴赏课引导者和传授者的美术教师,该如何设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呢?下面就这一话题谈谈个人的肤浅之见。    一、预设悬念,激发
当前许多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正面灌输和“背多分”的机械训练。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调动不起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应付教师的权威而“倾听”,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内化。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也是现今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低效、无效的根源。  那德育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
当前许多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正面灌输和“背多分”的机械训练。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调动不起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应付教师的权威而“倾听”,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内化。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也是现今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低效、无效的根源。  那德育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
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是为了不教。”因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重任。如今,“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教师的理念应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这意味着教师本身的素质要不断地提高,在工作和学习中做到充电放电两不误,并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艺术、技巧与方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更是让老师们有苦难言。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唱主角。但教师的评改往往耗时费神却收效甚微,而且易受教师主观性的约束而导致千文一面。显然,缺乏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作文评改,已成为促进作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为了实践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寻求一种简捷高效的评改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作文评改的主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既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理论对教学的巨大指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每一名教师都存在着深刻的危机感。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每一位政治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政治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学什么呢?  首先,应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时,总是被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博大胸怀所折服,被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英雄气概所感染,被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举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感。  然而,这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到近代却变成了文化之谜(见《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卷》),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争论的悬案。争论的焦点是:这首《满江红》是不是岳飞所作?持否定观点的论据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