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教育信息化,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下面是笔者近几年来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心得,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初期课程简单而有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章节内容枯燥无味且难度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慢慢就会降下来。教师一定要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给出正确的答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也可以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作为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使学生自发探索信息技术科学,培养信息技术素质,打好信息技术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端。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弊端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技能的实践舞台。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基础上才能擦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创新能力。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老师同样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广泛的、相关的学习资源。这里的学习资源既包括有关的书籍、课件、网络资源、实物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为学生提供教师自己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等。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资源,并非将各种形式的材料堆放在学生面前,而是要针对某一主题,对资源进行整理、组合、设计,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后再提供给学生。
三、多给学生练的空间
1、少讲多练,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在实际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使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教师要少讲,而学生要多练。少讲并不是不讲,而是没有必须讲的就不要讲,把那些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教学内容做必需的讲述,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学生小学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不同,基础也不同,那么在初一年级的起点自然也不同,学生在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自然存在差别。显然,同样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不适合所有的学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在实践中“多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像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
2、精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
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及延伸。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它的缺陷在于: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四、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代教育的重点是“全面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地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
五、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极具操作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学生空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能力、实践运用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上机操作的时间与机会,为学生设计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亲身实践,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与记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将学与用结合起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教学中我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尽量缩短教师所占用的时间,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巩固当堂所学。
六、要积极开展计算机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计算机的第一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主要是为计算机教学找下基础,计算机教师之责任就是通过教材、教师、教学等手段,把计算机学习、方法、管理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计算机教学仅仅有了第一课堂远远是不够的,必须开拓区别于第一课堂的第二课堂计算机课堂。
总结:
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根据课程的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将学生吸引到有意义的学习上面来,让他们不是单纯地“玩”,而是有目的地學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计算机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
[2]《教育教研专题》
[3]《信息化教学模式》
[4]《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教育信息化,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下面是笔者近几年来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心得,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初期课程简单而有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章节内容枯燥无味且难度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慢慢就会降下来。教师一定要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给出正确的答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也可以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作为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使学生自发探索信息技术科学,培养信息技术素质,打好信息技术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端。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弊端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技能的实践舞台。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基础上才能擦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创新能力。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老师同样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广泛的、相关的学习资源。这里的学习资源既包括有关的书籍、课件、网络资源、实物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为学生提供教师自己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等。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资源,并非将各种形式的材料堆放在学生面前,而是要针对某一主题,对资源进行整理、组合、设计,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后再提供给学生。
三、多给学生练的空间
1、少讲多练,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在实际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使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教师要少讲,而学生要多练。少讲并不是不讲,而是没有必须讲的就不要讲,把那些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教学内容做必需的讲述,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学生小学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不同,基础也不同,那么在初一年级的起点自然也不同,学生在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自然存在差别。显然,同样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不适合所有的学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在实践中“多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像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
2、精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
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及延伸。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它的缺陷在于: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四、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代教育的重点是“全面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地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
五、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极具操作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学生空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能力、实践运用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上机操作的时间与机会,为学生设计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亲身实践,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与记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将学与用结合起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教学中我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尽量缩短教师所占用的时间,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巩固当堂所学。
六、要积极开展计算机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计算机的第一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主要是为计算机教学找下基础,计算机教师之责任就是通过教材、教师、教学等手段,把计算机学习、方法、管理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计算机教学仅仅有了第一课堂远远是不够的,必须开拓区别于第一课堂的第二课堂计算机课堂。
总结:
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根据课程的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将学生吸引到有意义的学习上面来,让他们不是单纯地“玩”,而是有目的地學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计算机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
[2]《教育教研专题》
[3]《信息化教学模式》
[4]《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