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沟通,提高学生思考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把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创新的精神,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实际,培养能力,适时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让开放式教学方式走进数学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沟通,提高学生思考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联系生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现象,这是因为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使然,所以枯燥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让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還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而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培养多种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多种数学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迁移能力等。
合作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联系抽象的数学符号和直觉的数学概念,全面理解事物,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和数学合作交流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重点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以促进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经常进行这样打破常规的求异思维训练,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创新思想的熏陶,学生的学习会变的更灵活、更富有创造力。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题型多变的练习题。通过训练让学生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所以,在应用以上所列方法时也不要僵化,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捕捉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点,运用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凭借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公式、性质是互相联系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教学中往往把问题转化为另一种表达形式,可以化未知为已知,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迁移理论认为,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扎实,理解越深刻,越容易引起广泛的迁移,越容易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要重视原有基础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并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适时评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是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评价内容片面、形式单调,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更新观念,把握评价的本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不同标准评价不同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对话,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甄别与选拔,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评价语言要注重准确性、富有激励性、充满人文关怀,老师适时的一句激励语言,会让学生在迷茫、困惑中而产生无穷的力量,比如:“今天你又有进步了”、“还需努力”、“再细心一点”、“没关系,你已经尽力了”等,用激励性的语言,善待我们的每个学生,树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抬起头迎接每一天。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关怀,用爱心正确评价,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评价时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实际情况而异,才能起到有的放矢的激励作用。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实际,培养能力,适时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让开放式教学方式走进数学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沟通,提高学生思考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联系生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现象,这是因为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使然,所以枯燥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让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還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而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培养多种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多种数学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迁移能力等。
合作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联系抽象的数学符号和直觉的数学概念,全面理解事物,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和数学合作交流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重点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以促进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经常进行这样打破常规的求异思维训练,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创新思想的熏陶,学生的学习会变的更灵活、更富有创造力。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题型多变的练习题。通过训练让学生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所以,在应用以上所列方法时也不要僵化,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捕捉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点,运用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凭借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公式、性质是互相联系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教学中往往把问题转化为另一种表达形式,可以化未知为已知,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迁移理论认为,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扎实,理解越深刻,越容易引起广泛的迁移,越容易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要重视原有基础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并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适时评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是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评价内容片面、形式单调,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更新观念,把握评价的本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不同标准评价不同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对话,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甄别与选拔,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评价语言要注重准确性、富有激励性、充满人文关怀,老师适时的一句激励语言,会让学生在迷茫、困惑中而产生无穷的力量,比如:“今天你又有进步了”、“还需努力”、“再细心一点”、“没关系,你已经尽力了”等,用激励性的语言,善待我们的每个学生,树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抬起头迎接每一天。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关怀,用爱心正确评价,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评价时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实际情况而异,才能起到有的放矢的激励作用。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