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落尽,返璞归真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cs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鉴赏的复习难度很大,高考得分也较低。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复习效果,得到理想的分数?
  一、把握文体,积累知识
  古诗鉴赏的诗歌材料不管是诗、词、还是散曲,它们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鉴于这一点,我们得出古诗鉴赏必须注意的五大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五点的把握对于老师来说不是难事,而学生在复习时,大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映在解题上,就是答非所问。原因是他们根本没闹明白诗歌鉴赏的五大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学生在答题时,心中没完整的知识点,对于试题考的是其中的哪一点并不明确。那么在审题时就失了先机,一步错,步步错,得分当然不高了。
  老师在复习时可以告诉学生:作者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就是表情达意。诗歌中的形象类似小说中的形象,诗人借各种形象的塑造,表现主旨,它是诗歌的内容载体;作者把心中的所见所想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文学作品,语言是诗歌的形式载体;而表达技巧则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手段,也就是说,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主旨服务的。在答题时,赏析其效果,直接间接的都和诗歌的主题有关,不能偏废。它是诗歌的方法载体。至于诗歌的主旨,可以是某种情感、某种观点、某种态度,也可以是作者对自然万物人生社会的哲思感悟。它是诗歌的灵魂。如请阅读下面这首诗: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难以实现的报国愿望形成巨大反差。
  第(1)题考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寂寞壮心惊”是作者的思想内容,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这句话包含哪些情感。这些情感由诗歌中的那些内容解读到的。明确考点才能明确答案。
  第(2)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回答其表达效果时,应该围绕思想内容来回答。所以复习时把握诗歌的根本,抓住实质,返璞归真,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在一轮复习时,老师们已经把常见的思想情感、意象意境、表达技巧等知识点告诉了学生,并让他们熟记于心。但因为知识点太多,又难以理解,所以效果并不理想。二轮复习自然要重点突出。根据2011年的考试说明,更倾向于名人名篇。鉴于此我们可以在二轮复习时重点突出一些重要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把他们的生平事迹、主要思想、甚至常用的表现手法整理成文字材料,让学生熟记。如谈到苏轼,可以将他的政治坎坷,乌台诗案,他的迁谪被贬,人生苦闷,他的矛盾挣扎,豪迈旷达,总结给学生。说到辛弃疾,可以把他的报国热忱、一腔热血,他的惨遭排挤、仕途挫折,他的愤怒不平、年华虚度,告诉学生。如果考到名人的诗歌,都可以做到知人论世把握全篇,通过诗歌表面直达主题层面,抓住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诗歌的主题也不难把握了。
  二、注重审题,理清思路
  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式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很多学生丢分很大程度上与读不懂题目有关。那么这样才能让学生读懂题目,把握答题方向呢?我以为还是要抓住根本。首先抓住诗歌鉴赏的五个知识点,其次抓三个提问方式: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第(1)小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也就是“隔”字有两重意思,分别是什么?第(2)题请从虚实角度分析这首词间的上片或下片,也就是这首诗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题目是问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怎么样。结合上片或下片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再如: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濑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被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也就是问考生这首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怎么样?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论是古诗鉴赏还是现代阅读,题目中有怎么样或如何理解等类似的提问方式?这就要求考生突出答题过程,重点考查考生结合作品内容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
  如上例抓住了三个根本性的提问方式,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审题不清这个难题了。而理清答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我们分析出三种提问方式,那么在回答问题时,自然要根据三种提问方式来回答问题,这是答题方向,就是前面的举例分析。而回答问题也可以分三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纵观各种复习资料,古诗词鉴赏常见答题模式,除了极个别的,几乎都要分成三个步骤,才能完整地得出答案。如:
  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并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景象中的深层意蕴,如作者的主观情绪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不仅要总结“是什么”,还要分析“为什么”)。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的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提问方式: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诗(词)明写……,暗寓……。请就诗(词)中的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答题步骤: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概括括抒发的情感和暗寓的内容。(此题直接就主题思想发问,所以少一步)
  [答题示例]
  江城子
  欧阳烔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此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步骤一)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还。(步骤二)或:“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步骤一)实为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步骤二)
  提问方式:①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其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境。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当然还有其它考点,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规范答题,分类训练
  首先建立答题模板,即围绕考点对各种题型进行分类,熟悉其常式及变式,并建立相应的答题规范,让学生由茫然盲目到有法可依。如:
  提问方式: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已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所运用的手法;②分析这种手法在诗句中的具体体现;③概括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本诗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从而突出(强调/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答题示例]
  早 行
  蔡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的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而“草虫鸣”则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以及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提问方式:①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主题、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对比;也可与学过的课文诗句进行对比。②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①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②对原诗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答题示例]
  春雨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的修辞手法塑造形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象,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象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阐述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优化作用,能创设新鲜、活泼、高效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的反馈与互动,强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多媒体教学    应用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认识社会、投身市场竞争的“热身”训练。如何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效率,使学生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精美散文,也是一篇传统课文。文章在散文的物境、意境、情境三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许多散文研究学者和广大语文教师都对这篇散文做过精妙的分析。但是在众多的赏析文章和教学设计中,文中“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段落作用的分析,或只字未提,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2007年3月第2版)也只是这样介绍:  作者似乎要创造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首先是要转变教学观念  真正与时代精神相称的教育观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如何看待学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而一旦我们能够树立这种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的教育观,则现实教育中的许多矛盾就会减少乃至消失。在真正坚持学生为核心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就是教育真正的主人,这也回归到了“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教育定义的本来
【内容摘要】江苏“五严禁令”后,学生在校时间、作业减少了,负担减轻了。但“减负”并不意味着“减质”,老师迫切需要加强课前指导,课堂增效,课后巩固。只有转变传统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教师积极配合指导,才能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历史 高效 课堂 减负    2009年6月22日,江苏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发出“五严禁令”①。一石激起千层浪,全新的规定,
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效率和听力技能策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目前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教师,不妨可以借鉴以下这些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听力教学前的准备  首先,对学生的听力现状做一次摸底调查,这一步骤必不可少。具体分析材料的内容和难度是否适合学生使用,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据此对某些材料删减或通过适当的调整来降低难度和要求,以防挫伤学生的信心。开始时可以选
今年3月28日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汛情、灾情严重,特别是进入6月,西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哪里有险情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为了尽最大力量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人民子弟兵以灾情为号令,闻讯而动,向险而行。他们从祖国各地迅速集结、昼夜兼程、马不停蹄驰援抗洪抢险一线;他们与时间赛跑,同洪水较量,坚持人民至上、生命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
【内容摘要】德育教育中的班级管理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教师管得太严,强调“师律”;二是过于注重自主管理;由此笔者提出循序渐进的“三律”——“师律”“生律”“自律”的班级管理招术,三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且循序渐进。  【关键词】班级管理 师律 生律 自律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更是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两个极端:一、班主任管理学
前段时间听了本校老师一节语文课。听完后,不论是听课的老师,学生,还是上课的老师都给人以同一种感觉,那就是——累!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风筝》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进行了朗读和字词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堂课,老师备教材备得很充分,可是一上课,老师就发现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去进行思考,他们的回答很多都让老师“没有想到”,所以措手不及的老师只好对学生强拉硬拽,迫使他们走进自己为他们设置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和解释。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自主进行的。教学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速度相当的快,这和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系统认识有关,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是非常零散的,感觉它们之间彼此是互不相关的,认为会做题目就行了。但往往结果是有些学生很用功,做了很多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