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首先是要转变教学观念
真正与时代精神相称的教育观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如何看待学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而一旦我们能够树立这种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的教育观,则现实教育中的许多矛盾就会减少乃至消失。在真正坚持学生为核心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就是教育真正的主人,这也回归到了“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教育定义的本来面目。于是,学生的学习就呈现出一种自然的、高效的、欢乐的态势,教育也就成了充满欢乐的事业。
作为中学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努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甚至一流的未来社会的工作者。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向着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而前进。一个专家型的教师就是一个能够自己学习、自我提高与更新的、心态宽阔的教师;也就是一个真正乐在其中的学习者。所以,作为教师在努力培养自己的教育观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比如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可行的方向,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以讨论与反思进行自主学习等等方式来进行课堂变革。只要我们努力,教师自己也会真正体会到教育的乐趣,体验到青春与课堂同在。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养成自己独特的、符合时代的、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育观呢?大概可以分别从阅读教育名著、加强自己对别人的帮助与影响力这两个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入手。教育学的许多名著其实是有着丰富而伟大的教育思想的,比如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方面著作,还有中国的陶行知的教育著作,当代许多教育思想家的,如郭思乐、魏书生等教育变革家的著作也非常值得教师去拜读、体味。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更多的是为了体现“价值引导”。教师的教学不能只立足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的教学应该通过知识学习和能力养成这个途径,很好地渗透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从而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理念的深刻变化。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学习如果不涉及学生的情感、兴趣和个人意义,学生的学习就很难全身心地投人,则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差。意义学习强调学习和学生个人的关系,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和主体的作用,认为教学中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因此,学生进行意义学习时的学习速度很快且不易忘记,并具有高度的实际意义。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个人意义,学生能多大程度上参与意义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这些是由教学中的很多因素决定的。
1.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和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信息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信息保持的重要因素。学生学习的那么多信息为什么很快就被遗忘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与学生的自我无关。如果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有关,能帮助自己解决现实问题,或者能帮助自己完成某些任务,达成某些目的,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用的,是在为自己而学,那么学生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学习的潜能也能充分地发挥,学习速度也大大加快。例如,一个学生要修理家里的电灯,他就会高效率地学习和掌握电路知识等。
2.学习氛围会明显影响意义学习的进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教师和学习同伴对学生的评价、态度等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进展。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学习氛围能加强学生学习的安全感,学生能轻松地参与学习活动,能敢于表现自我,容易产生学习效能感。相反,象羞辱、嘲笑,轻视、没有合作支持的学习氛围则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威胁感和挫折感,产生心理恐慌和紧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干扰学习,学习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常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嘲笑,当他要面对全班同学朗读时,他就会感到恐慌,书本上的文字符号比他坐在座位上时的更难以辨认,朗读的效果就会差,有些学生甚至根本就不愿意站起来。而在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学生相信朗读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教师会接受学生犯错误并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和鼓励,学生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朗读技能的学习就会取得进展。
3.真实的问题情境能促进意义学习
每个学生都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倘若学生面对的是对他们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情景,学生就会真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遗憾的是,现实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直接面对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和哲学问题,让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挑战性,研究性和现实性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体验到学习的实用性、必要性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这将大大促进学生参与意义学习。
4.当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时,学生就能最大程度地从事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教的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都是从教师如何教来设计,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是所有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步骤走,学生的学习、发展被牵着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活动,而不是主动的自主活动。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学习资源,提出或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学生就能最大程度地从事学习。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主感,学生和教师、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也能得到增强,学生的表现需要和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自主参与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激情,很多研究表明,自主参与的学习比消极被动的学习有效得多,也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首先是要转变教学观念
真正与时代精神相称的教育观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如何看待学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而一旦我们能够树立这种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的教育观,则现实教育中的许多矛盾就会减少乃至消失。在真正坚持学生为核心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就是教育真正的主人,这也回归到了“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教育定义的本来面目。于是,学生的学习就呈现出一种自然的、高效的、欢乐的态势,教育也就成了充满欢乐的事业。
作为中学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努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甚至一流的未来社会的工作者。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向着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而前进。一个专家型的教师就是一个能够自己学习、自我提高与更新的、心态宽阔的教师;也就是一个真正乐在其中的学习者。所以,作为教师在努力培养自己的教育观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比如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可行的方向,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以讨论与反思进行自主学习等等方式来进行课堂变革。只要我们努力,教师自己也会真正体会到教育的乐趣,体验到青春与课堂同在。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养成自己独特的、符合时代的、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育观呢?大概可以分别从阅读教育名著、加强自己对别人的帮助与影响力这两个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入手。教育学的许多名著其实是有着丰富而伟大的教育思想的,比如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方面著作,还有中国的陶行知的教育著作,当代许多教育思想家的,如郭思乐、魏书生等教育变革家的著作也非常值得教师去拜读、体味。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更多的是为了体现“价值引导”。教师的教学不能只立足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的教学应该通过知识学习和能力养成这个途径,很好地渗透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从而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理念的深刻变化。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学习如果不涉及学生的情感、兴趣和个人意义,学生的学习就很难全身心地投人,则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差。意义学习强调学习和学生个人的关系,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和主体的作用,认为教学中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因此,学生进行意义学习时的学习速度很快且不易忘记,并具有高度的实际意义。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个人意义,学生能多大程度上参与意义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这些是由教学中的很多因素决定的。
1.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和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信息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信息保持的重要因素。学生学习的那么多信息为什么很快就被遗忘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与学生的自我无关。如果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有关,能帮助自己解决现实问题,或者能帮助自己完成某些任务,达成某些目的,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用的,是在为自己而学,那么学生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学习的潜能也能充分地发挥,学习速度也大大加快。例如,一个学生要修理家里的电灯,他就会高效率地学习和掌握电路知识等。
2.学习氛围会明显影响意义学习的进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教师和学习同伴对学生的评价、态度等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进展。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学习氛围能加强学生学习的安全感,学生能轻松地参与学习活动,能敢于表现自我,容易产生学习效能感。相反,象羞辱、嘲笑,轻视、没有合作支持的学习氛围则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威胁感和挫折感,产生心理恐慌和紧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干扰学习,学习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常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嘲笑,当他要面对全班同学朗读时,他就会感到恐慌,书本上的文字符号比他坐在座位上时的更难以辨认,朗读的效果就会差,有些学生甚至根本就不愿意站起来。而在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学生相信朗读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教师会接受学生犯错误并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和鼓励,学生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朗读技能的学习就会取得进展。
3.真实的问题情境能促进意义学习
每个学生都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倘若学生面对的是对他们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情景,学生就会真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遗憾的是,现实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直接面对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和哲学问题,让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挑战性,研究性和现实性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体验到学习的实用性、必要性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这将大大促进学生参与意义学习。
4.当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时,学生就能最大程度地从事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教的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都是从教师如何教来设计,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是所有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步骤走,学生的学习、发展被牵着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活动,而不是主动的自主活动。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学习资源,提出或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学生就能最大程度地从事学习。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主感,学生和教师、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也能得到增强,学生的表现需要和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自主参与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激情,很多研究表明,自主参与的学习比消极被动的学习有效得多,也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