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物理引进课堂,将课堂内容生活化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多姿多彩的,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物理必然是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新教材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课堂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主阵地,更不能与生活和物理现象脱离开来,更需要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物理课堂。
例如,在讲物态变化的教学中,就可以以“中暑”为例: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不适应,体温上升,出现头痛、眩晕、恶心。通常情况下,在中暑患者身上擦酒精,对中暑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像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关联紧密,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并且学以致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想学和乐学的动机。同时,启迪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使学生从单纯的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增强学生的观察意识。有了观察,才会有思考,才有可能提出问题。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所以,教师必须把生活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课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出的问题学生觉得十分生疏。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物理前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讲授“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这一节时,先让同学们搓搓手,问他们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都会说感觉热。但是当再问他们为什么会感觉热时,大部分学生都愣住了。就可以顺水推舟再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此时能感觉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以自然地引出学习课题。
引入课题的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再如学习力的性质和分类后,再学习合力和牛顿第三定理时,就可以以拔河为例引出课题,这时老师就可以从静摩擦力(手和绳、脚和地)、重力、惯性、正压力、拉力等等方面讲起,从而引出反作用力以及合力的概念。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三、用生活事实为支撑,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在教学中,只要能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都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时,老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如划船时,桨向后划水,船则会向前行驶;溜旱冰时,如果你向前推别人,你自己也会向后运动等等。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
四、联系生活进行点拨,探究生活问题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必须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问题从哪里来?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于现实生活中的陌生现象,产生于对现实事物或现象的深刻思考之中。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在教学中可采用讨论、辩论、小组活动、参观、调查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参加社会活动而从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做准备。
例如,在讲到电学时,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拿电灯泡进行点拨教学。
生活问题:白炽灯是人们常用的照明用具。根据你对白炽灯的了解,请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简要回答。
问题:白炽灯的灯丝用久了为什么会变细?
简答:在高温状态下工作灯丝升华造成的。
分析点拨:白炽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照明用具,它涉及有许多的物理问题,可以从制造的材料、形状、工作情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索的第一步,该题型有利于考查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识及相关能力,本题是针对学生非常熟知的白炽灯和灯头,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并做出简答:
如:1.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白炽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2.灯泡内为什么要抽出空气?防止钨丝在高温下氧化燃烧。
3.白炽灯在工作时能的转化是怎样的?
4.白炽灯是否节能?等等。
五、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学习了惯性一节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运用物体的惯性,就可判断生鸡蛋和熟鸡蛋?把鸡蛋放在桌上,用手把鸡蛋迅速扭动。离手后观察它的转动情形:如果鸡蛋转动得很顺利,则为熟鸡蛋;反之,如果转动得不顺畅的,则为生鸡蛋。学生们的兴趣很高,积极思索,很快得出了原因所在:因为熟蛋被扭动时,蛋白蛋黄全部一同被扭动,故转得顺利。生蛋被扭动时,只是蛋壳受力,而蛋白和蛋黄几乎未受力。由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可知,蛋白和蛋黄因惯性几乎停留不动。于是,蛋壳的转动就被蛋白拖慢了。类似生活小问题的解决,虽然有的实际意义不大,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自信心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却有着非常的意义。
再例如,在讲完力、热、电后拿全自动洗衣机来讲一下力、热、电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问题:图1是洗衣机的铭牌:为了能正确使用这台洗衣机,请你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一下这个铭牌上的内容。
分析点拨:结合生活实际中常见的家用电器的铭牌,考查所学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既能将力、热、电等物理知识综合在一起,又能考查运用。
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能培养收集整理、发现有用信息的分析能力。
解:
额定电压:这台洗衣机需接在220v的电源上才能正常工作。
额定频率:这台洗衣机需接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
额定容量:一次洗衣服的质量不能超过5kg
净重:这台洗衣机自身的质量为72kg
机身尺寸:这台洗衣机的长、宽、高分别是600mm,560mm,850mm
洗涤功率:这台洗衣机洗衣时消耗的功率为350W
加热温度:洗衣机能将机内水的温度加热到30℃至60℃
最大电流:这台洗衣机工作时的电流不能超过5A。
总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把课堂放开,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吴志明.在物理与教学之间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教海探航,2004(24).
[2] 刘宏凯.让物理教学与生活“联姻”.科技文汇,2006(2).
[3] 张晓梅.物理与自然和生活.青海教育,2007(7).(责任编辑孙晓雯)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多姿多彩的,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物理必然是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新教材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课堂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主阵地,更不能与生活和物理现象脱离开来,更需要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物理课堂。
例如,在讲物态变化的教学中,就可以以“中暑”为例: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不适应,体温上升,出现头痛、眩晕、恶心。通常情况下,在中暑患者身上擦酒精,对中暑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像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关联紧密,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并且学以致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想学和乐学的动机。同时,启迪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使学生从单纯的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增强学生的观察意识。有了观察,才会有思考,才有可能提出问题。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所以,教师必须把生活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课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出的问题学生觉得十分生疏。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物理前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讲授“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这一节时,先让同学们搓搓手,问他们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都会说感觉热。但是当再问他们为什么会感觉热时,大部分学生都愣住了。就可以顺水推舟再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此时能感觉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以自然地引出学习课题。
引入课题的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再如学习力的性质和分类后,再学习合力和牛顿第三定理时,就可以以拔河为例引出课题,这时老师就可以从静摩擦力(手和绳、脚和地)、重力、惯性、正压力、拉力等等方面讲起,从而引出反作用力以及合力的概念。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三、用生活事实为支撑,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在教学中,只要能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都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时,老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如划船时,桨向后划水,船则会向前行驶;溜旱冰时,如果你向前推别人,你自己也会向后运动等等。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
四、联系生活进行点拨,探究生活问题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必须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问题从哪里来?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于现实生活中的陌生现象,产生于对现实事物或现象的深刻思考之中。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在教学中可采用讨论、辩论、小组活动、参观、调查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参加社会活动而从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做准备。
例如,在讲到电学时,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拿电灯泡进行点拨教学。
生活问题:白炽灯是人们常用的照明用具。根据你对白炽灯的了解,请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简要回答。
问题:白炽灯的灯丝用久了为什么会变细?
简答:在高温状态下工作灯丝升华造成的。
分析点拨:白炽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照明用具,它涉及有许多的物理问题,可以从制造的材料、形状、工作情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索的第一步,该题型有利于考查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识及相关能力,本题是针对学生非常熟知的白炽灯和灯头,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并做出简答:
如:1.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白炽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2.灯泡内为什么要抽出空气?防止钨丝在高温下氧化燃烧。
3.白炽灯在工作时能的转化是怎样的?
4.白炽灯是否节能?等等。
五、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学习了惯性一节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运用物体的惯性,就可判断生鸡蛋和熟鸡蛋?把鸡蛋放在桌上,用手把鸡蛋迅速扭动。离手后观察它的转动情形:如果鸡蛋转动得很顺利,则为熟鸡蛋;反之,如果转动得不顺畅的,则为生鸡蛋。学生们的兴趣很高,积极思索,很快得出了原因所在:因为熟蛋被扭动时,蛋白蛋黄全部一同被扭动,故转得顺利。生蛋被扭动时,只是蛋壳受力,而蛋白和蛋黄几乎未受力。由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可知,蛋白和蛋黄因惯性几乎停留不动。于是,蛋壳的转动就被蛋白拖慢了。类似生活小问题的解决,虽然有的实际意义不大,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自信心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却有着非常的意义。
再例如,在讲完力、热、电后拿全自动洗衣机来讲一下力、热、电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问题:图1是洗衣机的铭牌:为了能正确使用这台洗衣机,请你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一下这个铭牌上的内容。
分析点拨:结合生活实际中常见的家用电器的铭牌,考查所学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既能将力、热、电等物理知识综合在一起,又能考查运用。
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能培养收集整理、发现有用信息的分析能力。
解:
额定电压:这台洗衣机需接在220v的电源上才能正常工作。
额定频率:这台洗衣机需接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
额定容量:一次洗衣服的质量不能超过5kg
净重:这台洗衣机自身的质量为72kg
机身尺寸:这台洗衣机的长、宽、高分别是600mm,560mm,850mm
洗涤功率:这台洗衣机洗衣时消耗的功率为350W
加热温度:洗衣机能将机内水的温度加热到30℃至60℃
最大电流:这台洗衣机工作时的电流不能超过5A。
总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把课堂放开,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吴志明.在物理与教学之间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教海探航,2004(24).
[2] 刘宏凯.让物理教学与生活“联姻”.科技文汇,2006(2).
[3] 张晓梅.物理与自然和生活.青海教育,2007(7).(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