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当中,他没有正式成为任何宗教的教徒,但却始终与宗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基督教在维特根斯坦成长、学习、生活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将从维特根斯坦的成长经历、性格特征来加以阐释基督教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基督教;影响
尽管维特根斯坦始终否认自己在哲学历史当中的作用,但人们还是认为,维特根斯坦启迪了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中,尤其是他后期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维特根斯坦本人不是一个正式的教徒,但他有着明确的宗教思想和深沉的宗教情怀,可见维特根斯坦受到宗教极大的影响。
一、从成长经历来看基督教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一个世代信奉宗教的家庭。1889年4月26日维特根斯坦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其高祖父是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其祖父在1808年改信基督教,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其父是新教徒,母亲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维特根斯坦在天主教堂受过洗礼。[1]维特根斯坦在家里受教育一直到十四岁,幼年接受了正规的宗教教育,以至在其成人之前大量使用宗教术语来思考和讨论问题。
成年后的维特根斯坦在1917年从战俘营出来后,曾打算从事牧师工作,在他一生的其他时间也曾出现过进修道院的念头。但最终都没有实现,“至少部分的原因是他不满意修道院生活的内在条件”。不过在1926年他曾在维也纳附近的胡特道夫找到一个同修道士在一起的园丁助手的工作。所谓“近朱者赤”,在与修道士一起工作期间,维特根斯坦进一步认识到基督教的精华。虽然做园丁助手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天才思想者维特根斯坦来说,认识却是深刻的。
1902年、1903年维特根斯坦的大哥、三哥相继自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的二哥也自杀了,三个哥哥的自杀对维特根斯坦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这也刺激了维特根斯坦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思索。在迷惑于人生意义的漩涡时,维特根斯坦把上帝与人生意义问题联系在了一起:“信仰上帝意即理解了人生意义的问题。……信仰上帝意即看到了人生有一种意义。”[2]同时他又说:“我们可以把上帝称为人生的意义,亦即世界的意义。上帝之比作父亲就与此有关。”[3]
另一个促使维特根斯坦产生这种思想的是作家托尔斯泰。在生活的危机时期,维特根斯坦熟悉了托尔斯泰的伦理学和宗教著作。“托尔斯泰对维特根斯坦的人生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且引导他去研究福音书”。作为没有超能力的个人来说,不能摆脱世间的苦难折磨,只能求助于上帝的帮助,这是个人摆脱现实苦难的途径之一,维特根斯坦如此说道:“在我看来,基督教信仰是人处于这种极端痛苦之中时的避难所。”[4]
二、从性格特征看基督教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就性格来说,维特根斯坦有时自己也确信说他的命运是注定的,他的人生观是典型的忧郁的人生观,对他来说当时的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于是他明显表现出一个悲观主义者的性格特征,他非常内向、忧郁、神经质,性子急躁,难以与人愉快相处,与他在一起的人常常会非常害怕他,他自己也宁愿选择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年,维特根斯坦在挪威隐居,在他为自己营造的小屋里研究逻辑学。”[5]但对哲学的研究并没有缓解他的性格趋向,相反,他经常感到抑郁苦闷,甚至悲观绝望。
维特根斯坦甚至有几次产生自杀的念头。而且有那么几年,“他几乎没有一天不想到自杀是‘一种可能的事’”。但最终他却勇敢地活了下来,尽管他的三个兄长包括一些生命中的挚友都是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在这么多自杀的纠缠中,他依然选择了继续寻求生命的意义。他在写给恩格曼的信中这样说道:“我知道自杀永远是一个坏事,一个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毁灭自己,但任何一个已经看到自杀究竟意味着什么的人,就会知道自杀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手段。”[6]在维特根斯坦的悲观厌世、忧郁彷徨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在他的生命中有着很重要的分量。1913年12月15日在写给罗素的一封信中,维特根斯坦这样写道:“我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逻辑、吹口哨、散步、心情沮丧。我请求上帝给予我更多的智慧,我最终会弄清楚一切问题;否则我也没有必要再活下去了!”[7]可见,上帝一直陪伴在维特根斯坦身边,给予了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才使他有勇气一直坚强的生活下去。
维特根斯坦之所以能有那样的勇气与毅力,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他的身上和心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这样的悲观甚至厌世的心态,才促使维特根斯坦希望在宗教信仰中寻求帮助,以期摆脱痛苦。在《文化与价值》一书中,他用大量的笔墨展示了基督教带给他的力量。他说“任何一个在这种痛苦中打开而不是关闭自己内心世界的人都会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把这种痛苦的拯救手段接受下来。”[8]同时他還强调“忏悔必须成为新生命的一部分”[9],他甚至用简短的一句话希望人们都来信仰基督教:“继续信仰吧!这毫无害处。[10]
可见基督教在维特根斯坦的内心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或许也正是在上帝的指引下维特根斯坦才得以在疾病的折磨下依然坚强的从事他的哲学研究,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都不曾放弃对哲学的研究,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上帝的依赖。
在维特根斯坦的《1914—1916年笔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自己对上帝的依赖,以及自己对上帝的信任。比如:“愿上帝与我同在!”随后又写有:“愿上帝给我以理性和力量!!!”“我的灵魂收缩在一起了。恳求上帝照亮我!恳求上帝照亮我!请上帝照亮我的灵魂。”[11]1916年5月6日他甚至这样写道:“始终有生命危险。因为上帝的恩赐平安地度过了一夜。……只有按照上帝的意志去生活!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生命才是可以承受的。”[12]当年当月的16日他又这样写道:“上帝与我同在!永远的阿门。我是一个软弱无力的人,但是它使我坚持到今天。永远赞美上帝,阿门。我将我的灵魂呈现给主。”[13]
虽然在维特根斯坦的整个哲学研究中,宗教都不是维特根斯坦思考的主题,但毋庸置疑的是维特根斯坦在思考整个哲学时,从来没有忘记过宗教,没有忘记过基督教,上帝的意志不断调节着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思想,并成就了独具魅力的维特根斯坦。他平时的言谈书信以及他的作品在很多地方都表明他无时无刻不受到宗教的影响,他用基督教的思想来思考人生,他祈求上帝能拯救自己的绝望。维特根斯坦正是因为紧紧抓住了上帝这个最后的希望,才得以度过了每一个绝望的难关,一直走到生命的最后。
注释:
[1]诺尔曼·马尔康姆 《回忆维特根斯坦》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页
[2][3]维特根斯坦 《1914—1916年笔记》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第153页
[4]维特根斯坦《杂评》,涂纪亮译,《维特根斯坦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5]诺尔曼·马尔康姆 《回忆维特根斯坦》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页
[6] P.Engelmann: Letters From Ludwig Wittgenstein, With a Memoir. ed. B.McGuinness,1967,p29.
[7]韩合林 《<逻辑哲学论>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55页
[8][9][10]冯·莱特 海基·尼曼 《文化与价值》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第18页第45页
[11][12][13]韩合林 《<逻辑哲学论>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45-656页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基督教;影响
尽管维特根斯坦始终否认自己在哲学历史当中的作用,但人们还是认为,维特根斯坦启迪了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中,尤其是他后期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维特根斯坦本人不是一个正式的教徒,但他有着明确的宗教思想和深沉的宗教情怀,可见维特根斯坦受到宗教极大的影响。
一、从成长经历来看基督教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一个世代信奉宗教的家庭。1889年4月26日维特根斯坦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其高祖父是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其祖父在1808年改信基督教,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其父是新教徒,母亲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维特根斯坦在天主教堂受过洗礼。[1]维特根斯坦在家里受教育一直到十四岁,幼年接受了正规的宗教教育,以至在其成人之前大量使用宗教术语来思考和讨论问题。
成年后的维特根斯坦在1917年从战俘营出来后,曾打算从事牧师工作,在他一生的其他时间也曾出现过进修道院的念头。但最终都没有实现,“至少部分的原因是他不满意修道院生活的内在条件”。不过在1926年他曾在维也纳附近的胡特道夫找到一个同修道士在一起的园丁助手的工作。所谓“近朱者赤”,在与修道士一起工作期间,维特根斯坦进一步认识到基督教的精华。虽然做园丁助手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天才思想者维特根斯坦来说,认识却是深刻的。
1902年、1903年维特根斯坦的大哥、三哥相继自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的二哥也自杀了,三个哥哥的自杀对维特根斯坦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这也刺激了维特根斯坦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思索。在迷惑于人生意义的漩涡时,维特根斯坦把上帝与人生意义问题联系在了一起:“信仰上帝意即理解了人生意义的问题。……信仰上帝意即看到了人生有一种意义。”[2]同时他又说:“我们可以把上帝称为人生的意义,亦即世界的意义。上帝之比作父亲就与此有关。”[3]
另一个促使维特根斯坦产生这种思想的是作家托尔斯泰。在生活的危机时期,维特根斯坦熟悉了托尔斯泰的伦理学和宗教著作。“托尔斯泰对维特根斯坦的人生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且引导他去研究福音书”。作为没有超能力的个人来说,不能摆脱世间的苦难折磨,只能求助于上帝的帮助,这是个人摆脱现实苦难的途径之一,维特根斯坦如此说道:“在我看来,基督教信仰是人处于这种极端痛苦之中时的避难所。”[4]
二、从性格特征看基督教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就性格来说,维特根斯坦有时自己也确信说他的命运是注定的,他的人生观是典型的忧郁的人生观,对他来说当时的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于是他明显表现出一个悲观主义者的性格特征,他非常内向、忧郁、神经质,性子急躁,难以与人愉快相处,与他在一起的人常常会非常害怕他,他自己也宁愿选择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年,维特根斯坦在挪威隐居,在他为自己营造的小屋里研究逻辑学。”[5]但对哲学的研究并没有缓解他的性格趋向,相反,他经常感到抑郁苦闷,甚至悲观绝望。
维特根斯坦甚至有几次产生自杀的念头。而且有那么几年,“他几乎没有一天不想到自杀是‘一种可能的事’”。但最终他却勇敢地活了下来,尽管他的三个兄长包括一些生命中的挚友都是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在这么多自杀的纠缠中,他依然选择了继续寻求生命的意义。他在写给恩格曼的信中这样说道:“我知道自杀永远是一个坏事,一个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毁灭自己,但任何一个已经看到自杀究竟意味着什么的人,就会知道自杀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手段。”[6]在维特根斯坦的悲观厌世、忧郁彷徨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在他的生命中有着很重要的分量。1913年12月15日在写给罗素的一封信中,维特根斯坦这样写道:“我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逻辑、吹口哨、散步、心情沮丧。我请求上帝给予我更多的智慧,我最终会弄清楚一切问题;否则我也没有必要再活下去了!”[7]可见,上帝一直陪伴在维特根斯坦身边,给予了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才使他有勇气一直坚强的生活下去。
维特根斯坦之所以能有那样的勇气与毅力,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他的身上和心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这样的悲观甚至厌世的心态,才促使维特根斯坦希望在宗教信仰中寻求帮助,以期摆脱痛苦。在《文化与价值》一书中,他用大量的笔墨展示了基督教带给他的力量。他说“任何一个在这种痛苦中打开而不是关闭自己内心世界的人都会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把这种痛苦的拯救手段接受下来。”[8]同时他還强调“忏悔必须成为新生命的一部分”[9],他甚至用简短的一句话希望人们都来信仰基督教:“继续信仰吧!这毫无害处。[10]
可见基督教在维特根斯坦的内心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或许也正是在上帝的指引下维特根斯坦才得以在疾病的折磨下依然坚强的从事他的哲学研究,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都不曾放弃对哲学的研究,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上帝的依赖。
在维特根斯坦的《1914—1916年笔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自己对上帝的依赖,以及自己对上帝的信任。比如:“愿上帝与我同在!”随后又写有:“愿上帝给我以理性和力量!!!”“我的灵魂收缩在一起了。恳求上帝照亮我!恳求上帝照亮我!请上帝照亮我的灵魂。”[11]1916年5月6日他甚至这样写道:“始终有生命危险。因为上帝的恩赐平安地度过了一夜。……只有按照上帝的意志去生活!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生命才是可以承受的。”[12]当年当月的16日他又这样写道:“上帝与我同在!永远的阿门。我是一个软弱无力的人,但是它使我坚持到今天。永远赞美上帝,阿门。我将我的灵魂呈现给主。”[13]
虽然在维特根斯坦的整个哲学研究中,宗教都不是维特根斯坦思考的主题,但毋庸置疑的是维特根斯坦在思考整个哲学时,从来没有忘记过宗教,没有忘记过基督教,上帝的意志不断调节着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思想,并成就了独具魅力的维特根斯坦。他平时的言谈书信以及他的作品在很多地方都表明他无时无刻不受到宗教的影响,他用基督教的思想来思考人生,他祈求上帝能拯救自己的绝望。维特根斯坦正是因为紧紧抓住了上帝这个最后的希望,才得以度过了每一个绝望的难关,一直走到生命的最后。
注释:
[1]诺尔曼·马尔康姆 《回忆维特根斯坦》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页
[2][3]维特根斯坦 《1914—1916年笔记》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第153页
[4]维特根斯坦《杂评》,涂纪亮译,《维特根斯坦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5]诺尔曼·马尔康姆 《回忆维特根斯坦》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页
[6] P.Engelmann: Letters From Ludwig Wittgenstein, With a Memoir. ed. B.McGuinness,1967,p29.
[7]韩合林 《<逻辑哲学论>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55页
[8][9][10]冯·莱特 海基·尼曼 《文化与价值》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第18页第45页
[11][12][13]韩合林 《<逻辑哲学论>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45-6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