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2010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人才不再以知识的储备量为标准,善于获取新信息,善于不断更新知识系统将是衡量人才发展力的重要标准。让教育对象具备这些“关键能力”,就必须变革模仿和记忆为特征的接受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導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对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研究,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构建和完善了以下教学结构,即设问——探究——应用。
  一、设问
  新授前,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本课有关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1、设问的前提是弄清问题的来源,精选探究内容
  情境与素材是问题的来源。根据来源不同,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生活问题,即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数学问题。第二,教材提供的知识性问题,主要指数学自身内在的一些规律性知识。第三,模拟生活问题,指学生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较为熟悉的问题。
  2、面对素材与情境,学生是否具有提问意识,能否恰当提问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提问意识比高年级学生的提问意识强烈,高年级学生所提问题的数学思维含量高于低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围绕所学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对高年级学生则应鼓励他们克服顾虑,大胆提问。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顿悟、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对原有结论提出质疑、充分地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
  二、探究
  1、探究目的:一是发现,二是验证
  例:在下列横线填上合适的数字。
  1,1,2,1,1,2,___ ,___ ,___。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究目的是发现数字的排列规律。
  2、探究类型
  首先,根据形式的不同,分为文献探究、操作探究、实验探究、调查探究等。
  文献探究适用于某些知识概念的建立。如闰年的由来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得到答案。
  操作探究适用于空间观念的建立。如,为学生提供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要求用这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出不同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从而获得用相同条件拼出各种不同形状图形的构建规律。
  实验探究适用于发现和验证事物间的相互关联或概念间的联系。如学生可以通过在圆柱体内注满水后倒入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内的实验,发现二者间的体积关系。
  通过对某些素材的收集、整理、概括,从而做出某些判断的研究可以用调查探究。如对班级同学午餐喜好的调查,制作相应的统计图表,根据图表分析同学的饮食倾向,对供餐中心食谱提出合理建议等。
  其次,根据参与者的不同,分为指引型探究、独立型探究与合作型探究。
  指引型探究主要针对起始教材的学习,或者是上位概念的学习。它在低年级学习中较为常用。如“商不变的性质”,教师先引导学生随意写几个除法算式,然后将所写算式的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以一个自然数,再将所写算式的被除数与除数同时除以一个自然数,最后比较三次计算得出的商。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建立起商不变的概念。
  独立型探究主要针对后继材料的学习或者是下位概念的学习。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相关知识与能力,学生可以在教师不指引的前提下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后,学生就可以独立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合作型探究主要针对综合性知识的学习。这类知识牵涉面广、所需知识量大、方法复杂,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需发挥集体力量开展合作探索,如资料统计、知识整理、小课题的研究等。
  三、应用
  应用分为基本应用、拓展应用两种类型。
  基本应用是对探究结果的简单巩固,但它不等同于基本练习,它还需要利用探究结果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达到巩固的效果。
  拓展应用是对探究结果的一种综合应用。利用原有探究结果进行又一次探索发现,达到应用的目的。不同的探究结果可以进行不同的拓展应用。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展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社会生活中去探究。
  需要说明的是,探究学习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结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经历了焦虑、喜悦、激动等深层次的复杂心理变化,使之数学情感得到训练和升华,这样才算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出创新人才。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
期刊
教育教学中探究学习如何展开,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促使教育变革由单纯的重视“教”向重视“学”转变如何学、怎样学成了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依赖性和受动性的一面,导致人的主动性、独立性不断缺失。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
期刊
摘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义不容辞。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从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出发,既要注意遵循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重视体现现代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从五个方面着手,即注重基础性,培养创造性,强化实践性,增加情感性,教法科技性。  关键词:基础性 创造性 实践性 情感性 科技性    随
期刊
课程改革的路不论怎样走,它的任务是建立在保证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实践已经证明,课改是符合教育改革需求的,它的出现对提高学生成绩、学生能力是有效的。我们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6年了,什么样的课符合新课程理念?什么样的课是课改课?课改课与常规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优点?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这些都值得去探索。那么怎样使我们的老师都能按新理念、新课标来上课,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的观念呢?光靠我们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学习的方式不能是单一的、枯燥的,或如一潭死水,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期刊
在以前的教育中,课程的知识体系因其学术的权威性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事实上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奴隶。新课改倡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语文学习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关个性的过程。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改的亮点。这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
期刊
摘 要: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优化教学方式可以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法,使教师更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的需要,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内容,切实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会求知,从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政治 提高实效 成功做法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相应同步进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教改思路,认
期刊
在数学课改的进程中,我们时常看到教师在一节数学课中过多地关注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因此我想,我们的数学课堂不能仅追求快乐教学,更应在此基础上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追求教学的实效性。  一、回归开门见山  学生的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课改以来,老师们在新课伊始,总是绞尽脑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色彩鲜艳,悦耳动听的视频和音频效果固然锁定了学生
期刊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为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2001年国家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有几多变化呢?我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平时的听课为依托,来谈一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关于课前备课  如果教师在上课前,不进行充分的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