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極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極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