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双螺旋CT对于原发性肝癌病灶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早期肝癌患者共70例,将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组患者给予双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中经过双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确诊患者15,达到42.86%,对照组中确诊患者3例,确诊率为8.57%,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双螺旋CT检查出29例患者的62个肝内病灶及16例患者的53个肝外病灶;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查出24例患者的44个肝内病灶以及14例患者的36个肝外病灶。观察组肝内病灶阳性率为82.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确定早期肝癌患者时,一般常用的方法很多,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双螺旋CT灌注成像用于诊断疑似早期肝癌患者,其准确性以及精确度、敏感性等更加好,能为临床及时的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超声造影;双螺旋CT灌注成像;早期肝癌;诊断价值
早期肝癌诊断非常重要,通过尽早的确诊,能为临床在最佳治疗时间内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1]。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最终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水平。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超声造影与双螺旋CT灌注成像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早期肝癌患者共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疑似早期肝癌患者共7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问题。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为55-76岁,平均年龄为(60.5±3.5)岁,病程为2-8年,平均病程为(5.0±2.0)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为58-75岁,平均年龄为(61.3±4.0)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5.5±0.5)年。本次研究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一般临床表现上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精神病史;孕妇;严重传染病史。
1.3 一般方法 双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仰卧于检查台,然后进行双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从肝脏入口处直至肋膈角水平处。扫描具体参数如下:①球管状电压120KV;②电流250mAs;③层厚1.0mm;④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g)80ml;⑤双筒高压静脉注射,注射速率3.5ml/s。将患者双螺旋CT成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对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处理后,观察患肝脏的情况,总结患者整体CT征象。超声造影诊断: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进行扫描检查。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病灶发现数量和病灶确诊范围以及病变等各方面的情况,比较两种不同疾病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精确度。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确诊人数对比分析 观察组中成像资料显示,肝硬化患者8例,部分肝功能损坏12例,确诊肝癌患者15例,确诊率为42.86%,对照组中肝硬化18例,肝功能损坏14例,确诊患者人数为3例,确诊率为8.75%,观察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1 两组患者两组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
组别 确诊例数 确诊率
观察组(n=35) 15 42.86
对照组(n=35) 3 8.75
X? 18.56 20.02
P <0.05 <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检测病灶比较
观察组采用双螺旋CT检查出29例患者的62个肝内病灶及16例患者的53个肝外病灶;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查出24例患者的44个肝内病灶以及14例患者的36个肝外病灶。观察组肝内病灶阳性率为82.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对35例患者总病灶的检出数结果见表2。两组检测图如图1、图2:
表2 螺旋CT与超声对患者原发性肝癌的检查结果
病灶项目 观察组
例数 病灶数 对照组
例數 病灶数
肝内病灶 29 62* 24 44
肝外病灶 16 53* 14 36
总病灶数 115* 80
肝内病灶的阳性率(%) 82.26(51/62)* 61.36(27/44)
肝外病灶阳性率(%) 50.94(27/53) 58.33(21/36)
*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1 CT扫描图 图 2 超声检测图
3 讨论
肝癌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如果能在病情进一步恶化或者发展之前,确定患者病灶和病变情况,那么,临床就能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就能降低疾病引起的痛苦和死亡率[3-4]。
目前临床上用于早期肝癌诊断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双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引起临床的重视和关注,它可以用于很多疾病的确诊中,且能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5]。螺旋CT多采用的是容积式的扫描和采样,扫描速度较快,降低了漏检和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违影的概率,而且对于鉴别诊断困难的患者病例,延迟扫描呈低密度的症状可以帮助定性[6-7]。螺旋CT对于一些分化较好的小肝癌以及肝硬化再生性结节的血液供应无明显的差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35例患者,经过诊断最终确诊的患者有15例,与病理诊断相比,其确诊率达到42.86%,明显提升。对照组患者中确诊早期肝癌患者3例,确诊率为8.57%。CT诊断方法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与刘晓玲在“兔VX2肝癌超声造影、CT灌注及超声灌注定量分析的相关性研究”中的结果相同[5]。
综上所述,CT灌注成像技术能够较为直观的显示患者肝脏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同时,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是对成像资料进行再处理的主要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舟.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小肝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郑州大学,2009.
[2]王军委.64排螺旋CT四期增强及灌注扫描在小肝癌诊断方面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9.
[3]周悦.MSCT灌注成像及实时超声造影对兔VX2肝癌的诊断与VEGF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1.
[4]范义.肝癌化疗栓塞前后MR弥散和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
[5]刘晓玲.兔VX2肝癌超声造影、CT灌注及超声灌注定量分析的相关性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3.
关键词:超声造影;双螺旋CT灌注成像;早期肝癌;诊断价值
早期肝癌诊断非常重要,通过尽早的确诊,能为临床在最佳治疗时间内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1]。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最终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水平。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超声造影与双螺旋CT灌注成像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早期肝癌患者共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疑似早期肝癌患者共7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问题。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为55-76岁,平均年龄为(60.5±3.5)岁,病程为2-8年,平均病程为(5.0±2.0)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为58-75岁,平均年龄为(61.3±4.0)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5.5±0.5)年。本次研究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一般临床表现上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精神病史;孕妇;严重传染病史。
1.3 一般方法 双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仰卧于检查台,然后进行双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从肝脏入口处直至肋膈角水平处。扫描具体参数如下:①球管状电压120KV;②电流250mAs;③层厚1.0mm;④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g)80ml;⑤双筒高压静脉注射,注射速率3.5ml/s。将患者双螺旋CT成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对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处理后,观察患肝脏的情况,总结患者整体CT征象。超声造影诊断: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进行扫描检查。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病灶发现数量和病灶确诊范围以及病变等各方面的情况,比较两种不同疾病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精确度。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确诊人数对比分析 观察组中成像资料显示,肝硬化患者8例,部分肝功能损坏12例,确诊肝癌患者15例,确诊率为42.86%,对照组中肝硬化18例,肝功能损坏14例,确诊患者人数为3例,确诊率为8.75%,观察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1 两组患者两组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
组别 确诊例数 确诊率
观察组(n=35) 15 42.86
对照组(n=35) 3 8.75
X? 18.56 20.02
P <0.05 <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检测病灶比较
观察组采用双螺旋CT检查出29例患者的62个肝内病灶及16例患者的53个肝外病灶;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查出24例患者的44个肝内病灶以及14例患者的36个肝外病灶。观察组肝内病灶阳性率为82.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对35例患者总病灶的检出数结果见表2。两组检测图如图1、图2:
表2 螺旋CT与超声对患者原发性肝癌的检查结果
病灶项目 观察组
例数 病灶数 对照组
例數 病灶数
肝内病灶 29 62* 24 44
肝外病灶 16 53* 14 36
总病灶数 115* 80
肝内病灶的阳性率(%) 82.26(51/62)* 61.36(27/44)
肝外病灶阳性率(%) 50.94(27/53) 58.33(21/36)
*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1 CT扫描图 图 2 超声检测图
3 讨论
肝癌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如果能在病情进一步恶化或者发展之前,确定患者病灶和病变情况,那么,临床就能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就能降低疾病引起的痛苦和死亡率[3-4]。
目前临床上用于早期肝癌诊断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双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引起临床的重视和关注,它可以用于很多疾病的确诊中,且能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5]。螺旋CT多采用的是容积式的扫描和采样,扫描速度较快,降低了漏检和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违影的概率,而且对于鉴别诊断困难的患者病例,延迟扫描呈低密度的症状可以帮助定性[6-7]。螺旋CT对于一些分化较好的小肝癌以及肝硬化再生性结节的血液供应无明显的差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35例患者,经过诊断最终确诊的患者有15例,与病理诊断相比,其确诊率达到42.86%,明显提升。对照组患者中确诊早期肝癌患者3例,确诊率为8.57%。CT诊断方法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与刘晓玲在“兔VX2肝癌超声造影、CT灌注及超声灌注定量分析的相关性研究”中的结果相同[5]。
综上所述,CT灌注成像技术能够较为直观的显示患者肝脏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同时,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是对成像资料进行再处理的主要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舟.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小肝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郑州大学,2009.
[2]王军委.64排螺旋CT四期增强及灌注扫描在小肝癌诊断方面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9.
[3]周悦.MSCT灌注成像及实时超声造影对兔VX2肝癌的诊断与VEGF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1.
[4]范义.肝癌化疗栓塞前后MR弥散和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
[5]刘晓玲.兔VX2肝癌超声造影、CT灌注及超声灌注定量分析的相关性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