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成于思,思起于疑。”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富有艺术的问题设计,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筑高效语文课堂。本文从“优化提问艺术,激发学生思维”和“立足学生,锤炼课堂提问”两个角度,来探求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借此激发他们的思维,学生思维活跃了,探究才能展开和深入。可见提问在语文课堂上至关重要,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要问在学生的难以领会之处,问在文本解读的关键处,问在作者构思为文的用心之处,要言不烦,相机诱导。这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文本,检查学生掌握知识、解读文本的情况,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想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就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
一、优化提问艺术,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不可随意为之。同样的内容,提问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就会不同。“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巧妙的提问,如同投石入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可是,若问得不恰当,则如石沉大海,不见回响。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堂提问艺术,以富有艺术的提问,投石激澜,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多层设问,步步深入
由于时代的差异、阅读水平的影响、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作品,缺乏阅读兴趣。再加上思考浮躁,缺乏耐心和逻辑性,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因此,在课堂上单靠一两个提问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领会文本的内蕴是不够的,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和学生的学情来整体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梯度的系统化的提问,由易到难,由近及远,顺藤摸瓜,多层设问,步步深入到文本的中心、实质,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系统、深刻的认识、理解与欣赏,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抓住契机,启愤发悱
课堂上设疑提问的时机选准与否,会对学生的思维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导,以便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孔子的教学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实就是教师的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问在学生遇到问题迫切需要帮助的时候。这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地,注意力集中,思维处于受激发的状态。教师若能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提问,就如同把一块石子投入学生的脑海,激起思维的碧波。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最佳发问时机,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再巧妙发问,并加以循循诱导,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思维
合理创设认知冲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认知冲突”,指的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而人都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认知失衡会使学生产生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感觉,就会产生认知需要,萌发探索求知的强烈愿望,引发积极思维。学生在努力求知、变认知失衡为平衡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可以制造认知冲突的问题,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中,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其积极思维。
二、立足学生,锤炼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和学生是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我们在课堂上设计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学生。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立足于学生来锤炼提问艺术。
(一)问题设计要契合学生认识水平和规律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不宜问在学生的“已知区”与“未知区”,即问题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简单,停留在学生现有心理认知水平上,就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无法引起认知冲突,无法推动学生思维。问题太难,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差距太大,他们通过努力也不能够跨越,便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课堂提问要契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规律,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交汇点上设问,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实现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对学生思维进行适度启发,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二)基于学生立场,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改以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已经形成共识,但“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立场是指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在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有足够的了解,而且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日常活动,把知识教学与之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领悟,有感而发,有话想说,感受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引领学生开拓思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问题设计要安排一点坡度
问题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经过心理上的努力才能解决,否则就不是问题;二是要重新组合旧知识或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否则就不是问题。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價值。而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是设有一定“坡度”的问题。太缓和太陡的问题都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的劣质提问,都不能引发学生攀登的欲望。而且,问题的坡度关系到学生对问题解答的完成程度。所以教师要基于学情,着力设计富有层次的问题,从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既有一定难度,又求索有望,这才是语文课堂提问的尺度。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投石激浪,荡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让学生的思想浪花在无垠的课堂大海里尽情徜徉。教师要通过富有艺术的问题设计来结构学生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贺燕.让精彩问题设计点亮课堂[J].考试周刊,2011(3).
[2]朱永新.朱永新教育小语[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文绪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研究[J].信息教研周刊,2014(11).
[4]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7).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借此激发他们的思维,学生思维活跃了,探究才能展开和深入。可见提问在语文课堂上至关重要,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要问在学生的难以领会之处,问在文本解读的关键处,问在作者构思为文的用心之处,要言不烦,相机诱导。这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文本,检查学生掌握知识、解读文本的情况,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想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就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
一、优化提问艺术,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不可随意为之。同样的内容,提问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就会不同。“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巧妙的提问,如同投石入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可是,若问得不恰当,则如石沉大海,不见回响。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堂提问艺术,以富有艺术的提问,投石激澜,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多层设问,步步深入
由于时代的差异、阅读水平的影响、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作品,缺乏阅读兴趣。再加上思考浮躁,缺乏耐心和逻辑性,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因此,在课堂上单靠一两个提问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领会文本的内蕴是不够的,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和学生的学情来整体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梯度的系统化的提问,由易到难,由近及远,顺藤摸瓜,多层设问,步步深入到文本的中心、实质,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系统、深刻的认识、理解与欣赏,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抓住契机,启愤发悱
课堂上设疑提问的时机选准与否,会对学生的思维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导,以便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孔子的教学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实就是教师的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问在学生遇到问题迫切需要帮助的时候。这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地,注意力集中,思维处于受激发的状态。教师若能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提问,就如同把一块石子投入学生的脑海,激起思维的碧波。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最佳发问时机,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再巧妙发问,并加以循循诱导,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思维
合理创设认知冲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认知冲突”,指的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而人都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认知失衡会使学生产生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感觉,就会产生认知需要,萌发探索求知的强烈愿望,引发积极思维。学生在努力求知、变认知失衡为平衡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可以制造认知冲突的问题,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中,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其积极思维。
二、立足学生,锤炼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和学生是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我们在课堂上设计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学生。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立足于学生来锤炼提问艺术。
(一)问题设计要契合学生认识水平和规律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不宜问在学生的“已知区”与“未知区”,即问题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简单,停留在学生现有心理认知水平上,就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无法引起认知冲突,无法推动学生思维。问题太难,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差距太大,他们通过努力也不能够跨越,便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课堂提问要契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规律,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交汇点上设问,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实现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对学生思维进行适度启发,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二)基于学生立场,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改以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已经形成共识,但“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立场是指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在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有足够的了解,而且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日常活动,把知识教学与之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领悟,有感而发,有话想说,感受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引领学生开拓思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问题设计要安排一点坡度
问题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经过心理上的努力才能解决,否则就不是问题;二是要重新组合旧知识或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否则就不是问题。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價值。而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是设有一定“坡度”的问题。太缓和太陡的问题都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的劣质提问,都不能引发学生攀登的欲望。而且,问题的坡度关系到学生对问题解答的完成程度。所以教师要基于学情,着力设计富有层次的问题,从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既有一定难度,又求索有望,这才是语文课堂提问的尺度。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投石激浪,荡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让学生的思想浪花在无垠的课堂大海里尽情徜徉。教师要通过富有艺术的问题设计来结构学生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贺燕.让精彩问题设计点亮课堂[J].考试周刊,2011(3).
[2]朱永新.朱永新教育小语[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文绪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研究[J].信息教研周刊,2014(11).
[4]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7).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