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下水文写作的真正意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ajie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很多学校都提倡语文教师写“下水文”,要求老师和学生同题作文,然后师生同读、同议、同评。可笔者认为,若老师仅仅应付好课堂上的几篇同题作文,仍旧很难给学生的习作带来太多指导性的建议。因为所谓的从学生视角出发,毕竟是一种俯高就低以迎合学生的写作,有着太多的限制在里面。更何况,老师对自己写成的东西,往往过于自爱,缺乏正确的评判意识,若老师出示下水文时没有理性的态度,或者出示时机不对,会给学生形成固定的写作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
  因此,应该给“下水文”界定一个更加宽泛的涵义:老师创作的所有文字,只要是对指导学生写作有帮助的那些部分,都可看作“下水文”,并不仅指那些急促写就的同题作文。
  而“下水文”写作的真正意义,在于让老师养成动笔的习惯,强化自身的写作素养,进而能够以平时写作中积累下的切身体验,来指导学生写作,即所谓“操千曲然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这种高屋建瓴式的指导,对学生的写作更有意义。
  一、用自己的写作体验引导学生留意生活,积累素材。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作文内容空泛,缺乏真情实感,缺少一种阳光健朗的格调。要改善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引导学生留意生活,用心体悟生活很重要。如果仅仅是指手划脚地指挥他们要怎么做,终究缺少说服力。我们可以从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事例谈起。如家处菜乡,遍地菜棚是我们家乡特有的风物。因为对身边生活的关注和体察,我曾以菜棚为背景完成过多篇散文,其中《不爱落雪天》《无法量化的工作》《西洼深处有人家》曾刊于家乡的报纸《齐鲁晚报》副刊。在指导学生写作“为家乡喝采,爱家乡”主题作文时,我和他们谈自己选取这些素材的缘起,我们都生活在菜乡,多数同学的家长都是种棚人,而对家乡特有的风物,大家可曾留意?对种棚人心中的喜悦和艰辛,你们可有体悟?并结合对其中一些语段的评析,学生很受感染和启发。
  我曾写过一篇亲情文字《儿子,在一个冬天长大》,刊出后引起读者留言讨论。而文章就是一段特殊日子的切身体验给予我的馈赠。我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懂得,成功的写作,是作者对生活的体悟和积累在适当时候的一种合理宣泄。
  二、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帮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
  学生写作时语言应用水平的提高,依赖平时的厚重的阅读积累,和对多种风格的文章兼容并收的学习。一个坚持写作的老师,更容易阅读甄别各色名类文字。老师为写作而做的大量阅读体验,使得更有把握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各异的优秀文字。可以是经典,可以是网文。以老师对文字的敏感引领学生阅读一些多样化的文字,夯实孩子的语言基础。
  三、以自己的写作体验,帮学生注意文章写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处理。
  标题的选择。好的标题会为文章内容增色不少。自己曾写过的文字,很多标题的选用都颇费思量。《麦子回家的路》《西洼深处有人家》《昔同学少年》《榴花开欲燃》《烟雾里弥漫的痛》《2006,我的另类盘点》等,或化用诗句,或情绪饱满,尽量做到精当,有吸引力。我把自己认为好的标题列给学生讨论,希望能影响到他们。
  细节的描摹。我曾结合自己《不爱落雪天》《儿子,在一个冬天长大》中父亲覆盖棚膜的细节和儿子去提开水的细节描写,帮学生注意到细节描写对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多读多改习惯的养成。一个坚持写作的人,最能感受到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在提醒学生写完文字后用心修改时会特别理直气壮,也更会帮他们提出指导性的意見。
  四、写字,让我更懂得尊重学生习作中的个体体验。
  写作的老师,更懂得文字之美有百媚千红。作为老师,不以自己的喜好轻易抹杀孩子在文字写作中种种可贵的新尝试。在对孩子写作的评点中,尽量尊重他们的个体体验,尽量对孩子们个性化的习作,表示出欣赏和喜欢,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指导。不少孩子的行文风格侧重于轻松搞笑,若只是一味要求他们情感凝重,是不现实的。他们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他们的写作。其实轻松搞笑的文风也不见得不好。我发现了几篇特别有特色的文字,并指点他们投稿,刘瑞玲的《培训班印象记》,夏文玉同学的《牙没了》,董瑞元的《我载的是空气》《攒硬币》都曾在报刊上发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曾记得一位名家说过,大学里能培养出莎士比亚研究家,却无法培养出莎士比亚。而老师自身坚持写作,现身指导,虽然无法保证让每个同学都成为写作高手,可毕竟比不懂写作,不会写作,只能照本宣科的乱指挥要好得多。因此,构建大的“下水文”写作观,让写作成为我们语文老师的习惯和素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益尝试。
  刘美荣,刘俊英,山东寿光市稻田镇王望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文学形象能够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能够表达一种普通言语所无法传达的信息,然而职校学生往往认为语文学习对于未来工作的重要性不大,所以会忽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感悟。职校教师要告诉学生,通过审读、审美,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到这些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文学形象的意义,升华小说意识,这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也有很大裨益。  一、阅读分析,概括形象特点  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尝试在阅
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反思以往的作文教学,我常想,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能通过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呢?为了探究以上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情境,诱发思维,将观察与表达结合起来  1.儿童的好奇心理特别强,为了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我将游戏引入作文教学中。如“斗牛游戏”,就是学生争着
期刊
近来,看了一些高考作文试卷,了解了一些中学写作课教学情况,觉得有个突出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不少考生写作喜欢旁征博引,名言警句连篇,但就是不会结合现实不会用道理论证问题。像以“旧书”为题,以“拒绝平庸”为题,以“回到原点”为题等等作文,立论的基本理由,不少作文都没有触及到。一篇议论文,虽然旁征博引了一大堆,可是立论的现实基本理由都说不清道不白,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呢?这怎么能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
白居易《卖炭翁》一文中“可怜身上衣正单”的“正”字看起来像个熟词,但中学教材及其他选本都很少作出具体的解释,大多数语文老师都很自然地将其解释为“恰好”“正好”的意思。李海潮老师在《说“衣正单”的“正”字》(《中学语文教学》2001.6)一文中认为,“把‘衣正单’说成是‘衣服恰好单薄’或‘衣服正好单薄’并不贴切”,因为“卖炭翁身上衣服所以单薄,并不是他有意未穿而不意遇到了大雪,这里根本没有意外的巧合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一个有效的主问题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可以设置主问题,并将其作为教学的聚焦点,让学生尝试从这个问题出发,有层次地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系统性。  一、结尾处设问,倒卷珠帘  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从文章的结尾处入手,让学生先了解结尾部分,然后再慢慢地向上追溯,找到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教师可以围绕结尾设置悬念,利用主问题来统摄全文,引
应用文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书面工具,在今后的很多行业中都要应用到。中职学生学习的内容专业性较强,学生可能会觉得应用文枯燥乏味。这种现象是应该杜绝的,应用文的教学应该在中职教学中给予高度的重视,让应用文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课程。教师应该有效地开展语文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制定更完善的教学机制。本文对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更新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  中职教师应该更新
期刊
2008年5月22日至6月15日,一个出于历史和想象的装置艺术作品将纽约和伦敦在视觉上实时连接,在纽约的布鲁克林桥和伦敦泰晤士塔桥的阴影下,一对相同的维多利亚风格的装置坐立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学任务主要是依靠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来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遭到严重扼杀。在新课改的春风下,人们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语文课堂由传统模式转化为动态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日常教学环节中来,便成为重中之重。笔者从多元激趣、读诵结合、自主探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索,有如下体会。  一、多元激趣,化静为动  如在苏教版语文《从百草园到三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学习其实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言的,最重要的方法无非就是勤奋学习 认真练习。语文教学中的随笔训练具有随时性、随感性的特点,对于作文的教学水平提升大有裨益。  一、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特征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随笔训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写作形式上,非常灵活和多变。语文随笔的题材和选材是随意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无一不可,选材可以来自方方面面,在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