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教材的许多内容是通过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化学实验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的直观手段,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为此,必须抓住初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心态特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对策和方法。
初中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如好奇、好问、好动、急躁、畏惧等。不论是在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中,这些心态都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把握学生的心态,加以调适和引导,对提高实验效果非常必要。
第一,好奇心态。初中生走进化学实验室,便会对仪器、操作、实验现象感到新鲜、有趣,急于想试着做一傲。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动手操作上,没有认真听讲,因而对实验目的不清,操作不规范,达不到实验的真正目的。第二,畏惧心态。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室,虽然兴趣很浓,但怕操作不当,引起爆炸,发生腐蚀衣服、皮肤等事故,往往对实验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只想看别人做,自己当一个旁观者。即使是自己动手做实验,也只是应付,不能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分析所产生的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第三,运用心态。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数学生懂得了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能认真按要求去实验,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从而获得准确的具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并用去验证所学知识。学生的这种运用心理,可以激发其实验热情,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好处,教师应予以鼓励。第四,创造心态。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其实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由最初带着问题去实验,逐渐转变为根据问题去设计实验,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实验中进行再创新。特别是对于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问题,学生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设计,可以通过讨论和争论,把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对初中生在化学实验中的这些心态,教师必资掌握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我认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引导,增添办法。
第一,调动热情,激发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化学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其化学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初三年级学习缓慢氧化时,我首先成功地演示“白磷自燃”的实验,当白磷燃烧时,学生既感到惊奇,又感到困惑。对学生来说,物质通常情况下不经点火便燃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于是想急于知道其中的奥秘,自然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所看到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自己总结得出缓慢氧化和自燃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引领观察,注重全面。巴甫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尤其是全面观察能力,对于发现和创新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对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观察不全面、不细致、缺少目的性、观而不察等现象,导致观察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影响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的观察。只有全面观察,才有助于我们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对各个细节有丰富的感知;才有利于发现特殊现象和新的问题,便于我们思考。例如,观察点燃的蜡烛,可观察到的现象有:蜡烛是白色半透明的固体;点燃时,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蒸汽),最后燃烧;蜡烛燃烧时发白光,有火焰(可明显看到三层,焰心、内焰、外焰);蜡烛的长度逐渐变短(反应物消耗),熔化的石蜡从一边淌下,并在淌下的过程中重新凝固起来(物理变化);如果把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杯内可以看到有水雾形成;再迅速反转烧杯,向里面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成浑浊状口这样观察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就比较清晰了。在进行全面观察的同时,还必须分清主次。一方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但又不遗漏次要现象。如:只有清楚地观察到上述石蜡凝固等物理变化,才能更好地与后面生成新物质CO2和H2O的化学变化相比较。另一方面既要观察明显现象,又要迅速发现不易被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从而培养我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第三,做到“四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现象观察与引发本质相结合,启发思维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培养创新精神相结合。在化学实验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就要向学生讲清楚实验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操作要点,要求学生严格按规范操作,实验才能顺利进行,才会获得成功;只有成功多才会有喜悦,才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有畏惧心理的学生,不仅要鼓励他们大胆去动手实验,还要使他们懂得:只要按操作规程去傲,决不会发生事故。例如在做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的实验中,只要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就不會发生爆炸。多年来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从未发生事故就是证明。又如在做氯化销和碳酸纳的鉴别实验时,在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物,再向白色沉淀物中滴加稀硝酸时会有不同现象出现:一种沉淀物消失,另一种沉淀物不消失。对此,学生即感兴趣,又在积极思考。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学生懂得了是因为氯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性质不同。紧接着教师又问:还有其它办法能鉴别吗?通过热烈讨论,有的学生想到可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来鉴别,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加氯化锁溶液和稀硝酸来鉴别。这样,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在研讨中有所创新。我体会到把“四个结合”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会持续高涨,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稳定和持久,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初中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如好奇、好问、好动、急躁、畏惧等。不论是在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中,这些心态都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把握学生的心态,加以调适和引导,对提高实验效果非常必要。
第一,好奇心态。初中生走进化学实验室,便会对仪器、操作、实验现象感到新鲜、有趣,急于想试着做一傲。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动手操作上,没有认真听讲,因而对实验目的不清,操作不规范,达不到实验的真正目的。第二,畏惧心态。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室,虽然兴趣很浓,但怕操作不当,引起爆炸,发生腐蚀衣服、皮肤等事故,往往对实验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只想看别人做,自己当一个旁观者。即使是自己动手做实验,也只是应付,不能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分析所产生的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第三,运用心态。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数学生懂得了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能认真按要求去实验,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从而获得准确的具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并用去验证所学知识。学生的这种运用心理,可以激发其实验热情,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好处,教师应予以鼓励。第四,创造心态。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其实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由最初带着问题去实验,逐渐转变为根据问题去设计实验,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实验中进行再创新。特别是对于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问题,学生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设计,可以通过讨论和争论,把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对初中生在化学实验中的这些心态,教师必资掌握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我认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引导,增添办法。
第一,调动热情,激发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化学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其化学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初三年级学习缓慢氧化时,我首先成功地演示“白磷自燃”的实验,当白磷燃烧时,学生既感到惊奇,又感到困惑。对学生来说,物质通常情况下不经点火便燃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于是想急于知道其中的奥秘,自然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所看到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自己总结得出缓慢氧化和自燃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引领观察,注重全面。巴甫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尤其是全面观察能力,对于发现和创新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对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观察不全面、不细致、缺少目的性、观而不察等现象,导致观察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影响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的观察。只有全面观察,才有助于我们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对各个细节有丰富的感知;才有利于发现特殊现象和新的问题,便于我们思考。例如,观察点燃的蜡烛,可观察到的现象有:蜡烛是白色半透明的固体;点燃时,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蒸汽),最后燃烧;蜡烛燃烧时发白光,有火焰(可明显看到三层,焰心、内焰、外焰);蜡烛的长度逐渐变短(反应物消耗),熔化的石蜡从一边淌下,并在淌下的过程中重新凝固起来(物理变化);如果把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杯内可以看到有水雾形成;再迅速反转烧杯,向里面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成浑浊状口这样观察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就比较清晰了。在进行全面观察的同时,还必须分清主次。一方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但又不遗漏次要现象。如:只有清楚地观察到上述石蜡凝固等物理变化,才能更好地与后面生成新物质CO2和H2O的化学变化相比较。另一方面既要观察明显现象,又要迅速发现不易被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从而培养我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第三,做到“四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现象观察与引发本质相结合,启发思维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培养创新精神相结合。在化学实验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就要向学生讲清楚实验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操作要点,要求学生严格按规范操作,实验才能顺利进行,才会获得成功;只有成功多才会有喜悦,才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有畏惧心理的学生,不仅要鼓励他们大胆去动手实验,还要使他们懂得:只要按操作规程去傲,决不会发生事故。例如在做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的实验中,只要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就不會发生爆炸。多年来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从未发生事故就是证明。又如在做氯化销和碳酸纳的鉴别实验时,在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物,再向白色沉淀物中滴加稀硝酸时会有不同现象出现:一种沉淀物消失,另一种沉淀物不消失。对此,学生即感兴趣,又在积极思考。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学生懂得了是因为氯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性质不同。紧接着教师又问:还有其它办法能鉴别吗?通过热烈讨论,有的学生想到可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来鉴别,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加氯化锁溶液和稀硝酸来鉴别。这样,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在研讨中有所创新。我体会到把“四个结合”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会持续高涨,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稳定和持久,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