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并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活动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搞好数学活动课教学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要明确数学活动课的地位和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全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課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课堂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用数学的机会很少,用数学观点、态度、思维方法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描述表达实际问题的机会则更少。而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的情感、心理都会处于积极状态,许多学生都会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就是被认为较差的学生也会激发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信息、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联想创新等都是数学学科课所不能替代的。
二、要注重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
数学活动课不仅有关于知识、能力、特长方面的教学目的,还更有关于思想、品德、志趣、个性和精神等方面的育人目的。通过活动课,能使学生获得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扩大知识视野;培养独立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陶冶情操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为了使数学活动课的目的更加丰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应注重考虑活动课的形式的选择和内容的确定。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我认为可以依据以下几点采用多种多样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如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我安排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扑克牌:[1(A)—13(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其中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计算±24,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然后公布。在游戏期间采取多种比赛方式,使学生在游戏、快乐、竞赛的气氛中感到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此外,故事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讲故事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学习数学家严谨、刻苦、勤奋的作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设计“数学故事会”活动,通过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可以达到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择的活动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突出操作性,又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如在教了《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我们可以结合美术课中的拼图,安排一节拼图活动课,让每个学生操作“七巧板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课后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评比,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品质。另外在教学《圆柱、圆锥、圆台及它们的侧面积》后,可以安排学生去制作圆柱、圆锥、圆台模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后,可以安排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测量校园内旗杆、树木等高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
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数学活动课,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初一第一册第四章时,受到第一节练习中“海上生明月”这幅图的启发,特意安排了一节图形设计活动课。要求学生利用线段、角、三角形和圆等基本图形设计一些表现客观事物的图形,每幅图可以由一种图形构成,也可以是两种或三种图形构成,但总数不得超过三个,力求美观、形象;并为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命名。这节活动课体现了活动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探索发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生表现相当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出了许多构思巧妙的作品,现举例部分如下:
三、要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以往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业成绩,新课程改革则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数学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上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在数学学科课的评价中,往往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最好“优秀”,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而在数学活动课的评价中,可以适当“放开”,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差异,评价不完全受“分数”的限制,在关心活动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活动的过程。
总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活动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搞好数学活动课教学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要明确数学活动课的地位和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全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課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课堂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用数学的机会很少,用数学观点、态度、思维方法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描述表达实际问题的机会则更少。而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的情感、心理都会处于积极状态,许多学生都会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就是被认为较差的学生也会激发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信息、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联想创新等都是数学学科课所不能替代的。
二、要注重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
数学活动课不仅有关于知识、能力、特长方面的教学目的,还更有关于思想、品德、志趣、个性和精神等方面的育人目的。通过活动课,能使学生获得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扩大知识视野;培养独立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陶冶情操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为了使数学活动课的目的更加丰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应注重考虑活动课的形式的选择和内容的确定。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我认为可以依据以下几点采用多种多样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如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我安排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扑克牌:[1(A)—13(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其中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计算±24,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然后公布。在游戏期间采取多种比赛方式,使学生在游戏、快乐、竞赛的气氛中感到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此外,故事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讲故事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学习数学家严谨、刻苦、勤奋的作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设计“数学故事会”活动,通过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可以达到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择的活动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突出操作性,又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如在教了《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我们可以结合美术课中的拼图,安排一节拼图活动课,让每个学生操作“七巧板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课后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评比,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品质。另外在教学《圆柱、圆锥、圆台及它们的侧面积》后,可以安排学生去制作圆柱、圆锥、圆台模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后,可以安排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测量校园内旗杆、树木等高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
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数学活动课,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初一第一册第四章时,受到第一节练习中“海上生明月”这幅图的启发,特意安排了一节图形设计活动课。要求学生利用线段、角、三角形和圆等基本图形设计一些表现客观事物的图形,每幅图可以由一种图形构成,也可以是两种或三种图形构成,但总数不得超过三个,力求美观、形象;并为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命名。这节活动课体现了活动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探索发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生表现相当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出了许多构思巧妙的作品,现举例部分如下:
三、要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以往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业成绩,新课程改革则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数学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上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在数学学科课的评价中,往往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最好“优秀”,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而在数学活动课的评价中,可以适当“放开”,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差异,评价不完全受“分数”的限制,在关心活动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活动的过程。
总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