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nb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计及策略
  (一)总的教学设想
  1.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即通过诵读了解课文大意,边质疑、边释疑,力求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意图,领会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及对人生的态度。
  2.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画出文中带有哲理性的语句,力求准确理解这些语句所蕴含的哲理。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仔细分析、反复揣摩,通过同座交流、小组讨论,发表见解等学习过程,探讨作者为什么日复一日地思考生命的真谛和意义。重点讲解3、5、7三小节,让学生思考“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应该怎样活”的问题,同时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二)预习设计
  1.课前预习:欲在一节课内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充分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2.课前准备:教师利用网络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及有类似经历的人物的事例,并将这些教学资源加以整合的基础上,制作好教学课件。
  (三)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多角度朗读课文,抓住課文中有关生与死的关键语句,品味作者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学习文学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能够解读、体会文章所含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珍爱生命、承受压力,坦然面对生与死的问题。
  (四)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领会地坛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以及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够解读作者通过描写琐事和写景(情景交融)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五)教学效果
  1.教学设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2.通过精读,感情读,默读,跳读环节,创设导游、心理访谈等情境,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康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作品《我与地坛》,来品味他的健康而丰满的思想。
  2.温故而知新
  回顾作者的心路历程:(填空)
  痛苦 →( )→( )→怎样活
  (师):填空并简单述说作者的心路历程。
  (生):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身体残废了,此时的他很痛苦,甚至想过死。他常常独自一人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启示了他,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他觉得不能死,应该勇敢的活下去,而且认真思考了怎样活这一问题。
  (师):那么作者到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呢?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了解一下。
  3.自主学习
  (1)介绍古园的情况
  学生扮演导游,以导游的形式介绍古园的情况。
  (师)文章总是提到地坛,那么首先由请我班的导游先生××来给他家介绍古园中的地坛。
  (生)到前面来边展示自做的有关古园的课件,边给大家介绍古园中的地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搜集材料,组织语言,提高口语表达水平,而且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地坛”,有利于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组织快速默读1~4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了解到地坛今非昔比了,已经荒芜很少有人到这里,那么作者为什么总是喜欢到地坛了呢?
  (生1):有缘分,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搬过几次家,搬来搬去,越来越近,好像等了四百年。
  (生2):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生):表达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
  (师):感情朗读指导且示范感情读。
  (生):边听边品味作者痛苦、孤独的情感。
  (3)组织朗读5~6自然段
  (师):这一部分的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作者看到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朗读,感情读)多角度地读“荒芜”的景象与“荒芜并不衰败”的景象,悟出作者的情感。
  4.合作探究
  (师):作者不仅选择了“活”,而且思考了有关“怎样活”的问题,找出能够概括这一景物描写特点的句子,用上面所学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分析这一部分课文,第7自然段就回答了这一问题。(播放视频朗读)
  (生):古园的形体被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任谁都无法改变它的。
  (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你是怎样理解古园被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达学生“会学”。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按上一部分分析的方法,小组合作阅读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拓展延伸
  (师)组织《心理访谈》栏目,请主持人。
  (生):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到《心理访谈》栏目。这次访谈的话题是“我为什么活着,怎样活”
  其次给一段时间思考后,指名口头谈,最后主持人点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更大胆地放手,至始至终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创设这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且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6.课堂小结
  作为一名残疾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说是一篇生命之歌!正如史铁生所说:“一个人出生了,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谁能帮我改变命运呢?只能靠自己。我们应该珍爱生命,顽强地面对苦难,培养承受压力的能力,坦然地面对挫折、坦然面对生与死。
  7.布置作业
  以“我为什么而活,怎样活?”为话题,把你想说的话记录下来。
其他文献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施政的重要目标。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学校各学科教学的重要举措。体育与健康课是小学教育的必修学科,因而,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肩负着重要使命。那小学体育
期刊
一、情境教学含义  “情境”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的行为产生时的社会环境。情境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中,李吉林老师反复读过很多遍,她认为这种“意境说”是情境教学的源泉。情境的字面意思是“情景、环境”,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定义指一个人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所处的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对人的心理产生刺激的身体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的话指学生学习的一种社会环境,并伴随某种情感体验
期刊
教材分析:《春》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的一篇课文。《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
期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到:就人文性而言,学生应该能够通过英语课程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  2.《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方面强调:教师要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现货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等信息,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3.朝阳区小学英语教学本学期的研究重点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阅读活动。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
期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溶液章节的教学中,本课时以“海水观赏鱼的家庭养殖”活动为驱动,并使此驱动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章,在教才内容(人教版)上,第一课题是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第二课是题从定量的角
期刊
讓学生自己回顾整节课,交流自己的收获。交流的时候,对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收获,都要予以肯定。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印度的人口及其带来的影响;分析印度农业发展的条件及主要分布;印度新兴工业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印度的气候图、地形图等,学会分析并评价地理环境对印度的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的影响,学会辨证地、综合地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积极主动与同学、教师进行课堂交流,体验充实而快乐的课堂教学;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借鉴别国之长补己之短
期刊
教学内容:  A story——The Easter Bunny is ill  材料的描述:这个故事讲的是复活节的兔子生病了,他为不能去藏彩蛋而感到烦恼,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向他的伙伴小松鼠求助,小松鼠接受了他的请求,帮他去藏彩蛋。这个故事主要内容是复活节兔子会去打电话找松鼠求助,让松鼠帮它完成这个任务。  学科目标: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能运用电话用语,打一个求助电话。  学习策略:学生
期刊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十册P36—P37。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实验,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与容积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石块,土豆,水、量筒、气球,烧杯,茶叶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实验操作、归纳研究体积的概念  1.创设情境,引出物体占有一定空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但瓶里的水不够高,乌鸦一颗一颗的往瓶子里装石子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说出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组成,并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通过读图说出香港、澳门、珠江口、深圳、珠海等地的相关地理位置;  了解香港、澳门的经济特点,知道香港在国际交通、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信息方面的重要地位;  能够运用实例,说出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7.27和图7.28,学生能够说明香港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