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计及策略
(一)总的教学设想
1.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即通过诵读了解课文大意,边质疑、边释疑,力求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意图,领会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及对人生的态度。
2.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画出文中带有哲理性的语句,力求准确理解这些语句所蕴含的哲理。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仔细分析、反复揣摩,通过同座交流、小组讨论,发表见解等学习过程,探讨作者为什么日复一日地思考生命的真谛和意义。重点讲解3、5、7三小节,让学生思考“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应该怎样活”的问题,同时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二)预习设计
1.课前预习:欲在一节课内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充分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2.课前准备:教师利用网络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及有类似经历的人物的事例,并将这些教学资源加以整合的基础上,制作好教学课件。
(三)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多角度朗读课文,抓住課文中有关生与死的关键语句,品味作者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学习文学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能够解读、体会文章所含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珍爱生命、承受压力,坦然面对生与死的问题。
(四)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领会地坛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以及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够解读作者通过描写琐事和写景(情景交融)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五)教学效果
1.教学设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2.通过精读,感情读,默读,跳读环节,创设导游、心理访谈等情境,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康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作品《我与地坛》,来品味他的健康而丰满的思想。
2.温故而知新
回顾作者的心路历程:(填空)
痛苦 →( )→( )→怎样活
(师):填空并简单述说作者的心路历程。
(生):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身体残废了,此时的他很痛苦,甚至想过死。他常常独自一人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启示了他,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他觉得不能死,应该勇敢的活下去,而且认真思考了怎样活这一问题。
(师):那么作者到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呢?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了解一下。
3.自主学习
(1)介绍古园的情况
学生扮演导游,以导游的形式介绍古园的情况。
(师)文章总是提到地坛,那么首先由请我班的导游先生××来给他家介绍古园中的地坛。
(生)到前面来边展示自做的有关古园的课件,边给大家介绍古园中的地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搜集材料,组织语言,提高口语表达水平,而且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地坛”,有利于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组织快速默读1~4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了解到地坛今非昔比了,已经荒芜很少有人到这里,那么作者为什么总是喜欢到地坛了呢?
(生1):有缘分,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搬过几次家,搬来搬去,越来越近,好像等了四百年。
(生2):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生):表达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
(师):感情朗读指导且示范感情读。
(生):边听边品味作者痛苦、孤独的情感。
(3)组织朗读5~6自然段
(师):这一部分的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作者看到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朗读,感情读)多角度地读“荒芜”的景象与“荒芜并不衰败”的景象,悟出作者的情感。
4.合作探究
(师):作者不仅选择了“活”,而且思考了有关“怎样活”的问题,找出能够概括这一景物描写特点的句子,用上面所学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分析这一部分课文,第7自然段就回答了这一问题。(播放视频朗读)
(生):古园的形体被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任谁都无法改变它的。
(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你是怎样理解古园被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达学生“会学”。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按上一部分分析的方法,小组合作阅读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拓展延伸
(师)组织《心理访谈》栏目,请主持人。
(生):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到《心理访谈》栏目。这次访谈的话题是“我为什么活着,怎样活”
其次给一段时间思考后,指名口头谈,最后主持人点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更大胆地放手,至始至终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创设这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且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6.课堂小结
作为一名残疾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说是一篇生命之歌!正如史铁生所说:“一个人出生了,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谁能帮我改变命运呢?只能靠自己。我们应该珍爱生命,顽强地面对苦难,培养承受压力的能力,坦然地面对挫折、坦然面对生与死。
7.布置作业
以“我为什么而活,怎样活?”为话题,把你想说的话记录下来。
(一)总的教学设想
1.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即通过诵读了解课文大意,边质疑、边释疑,力求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意图,领会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及对人生的态度。
2.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画出文中带有哲理性的语句,力求准确理解这些语句所蕴含的哲理。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仔细分析、反复揣摩,通过同座交流、小组讨论,发表见解等学习过程,探讨作者为什么日复一日地思考生命的真谛和意义。重点讲解3、5、7三小节,让学生思考“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应该怎样活”的问题,同时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二)预习设计
1.课前预习:欲在一节课内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充分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2.课前准备:教师利用网络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及有类似经历的人物的事例,并将这些教学资源加以整合的基础上,制作好教学课件。
(三)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多角度朗读课文,抓住課文中有关生与死的关键语句,品味作者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学习文学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能够解读、体会文章所含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珍爱生命、承受压力,坦然面对生与死的问题。
(四)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领会地坛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以及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够解读作者通过描写琐事和写景(情景交融)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五)教学效果
1.教学设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2.通过精读,感情读,默读,跳读环节,创设导游、心理访谈等情境,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康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作品《我与地坛》,来品味他的健康而丰满的思想。
2.温故而知新
回顾作者的心路历程:(填空)
痛苦 →( )→( )→怎样活
(师):填空并简单述说作者的心路历程。
(生):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身体残废了,此时的他很痛苦,甚至想过死。他常常独自一人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启示了他,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他觉得不能死,应该勇敢的活下去,而且认真思考了怎样活这一问题。
(师):那么作者到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呢?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了解一下。
3.自主学习
(1)介绍古园的情况
学生扮演导游,以导游的形式介绍古园的情况。
(师)文章总是提到地坛,那么首先由请我班的导游先生××来给他家介绍古园中的地坛。
(生)到前面来边展示自做的有关古园的课件,边给大家介绍古园中的地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搜集材料,组织语言,提高口语表达水平,而且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地坛”,有利于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组织快速默读1~4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了解到地坛今非昔比了,已经荒芜很少有人到这里,那么作者为什么总是喜欢到地坛了呢?
(生1):有缘分,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搬过几次家,搬来搬去,越来越近,好像等了四百年。
(生2):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生):表达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
(师):感情朗读指导且示范感情读。
(生):边听边品味作者痛苦、孤独的情感。
(3)组织朗读5~6自然段
(师):这一部分的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作者看到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朗读,感情读)多角度地读“荒芜”的景象与“荒芜并不衰败”的景象,悟出作者的情感。
4.合作探究
(师):作者不仅选择了“活”,而且思考了有关“怎样活”的问题,找出能够概括这一景物描写特点的句子,用上面所学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分析这一部分课文,第7自然段就回答了这一问题。(播放视频朗读)
(生):古园的形体被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任谁都无法改变它的。
(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你是怎样理解古园被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达学生“会学”。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按上一部分分析的方法,小组合作阅读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拓展延伸
(师)组织《心理访谈》栏目,请主持人。
(生):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到《心理访谈》栏目。这次访谈的话题是“我为什么活着,怎样活”
其次给一段时间思考后,指名口头谈,最后主持人点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更大胆地放手,至始至终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创设这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且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6.课堂小结
作为一名残疾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说是一篇生命之歌!正如史铁生所说:“一个人出生了,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谁能帮我改变命运呢?只能靠自己。我们应该珍爱生命,顽强地面对苦难,培养承受压力的能力,坦然地面对挫折、坦然面对生与死。
7.布置作业
以“我为什么而活,怎样活?”为话题,把你想说的话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