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增景观植物100亩,培育肉牛养殖大户6户,完成5.1公里通村道路硬化,解决22户60余人饮水问题……”这是远安县河口乡朝阳村“第一书记”汪卫华今年初对村民的公开承诺。
像他这样的“第一书记”已覆盖宜昌市1439个村。“第一书记”们帮助抓班子、带队伍,谋划产业发展,办实事、解难题……一系列抓党建的实招,不仅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让群众深深感受到各级党组织从严从实抓好自身建设的决心、魄力,使农村党组织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堡垒作用
“你看,这是扶贫工作队4位同志进村入户的去向!”8月26日,在远安县花林寺镇龙凤村,村支书薛明华把笔者带到该村办公楼门前的村务公开栏,宜昌市委扶贫工作队员的名字、电话、考勤及当天的动向,都历历在目。
一路追踪,队长刘其沛与笔者相约在他的下一站行程——村民姜世明家接受采访。
“忙得不可开交,恨不得一天掰成几天用!”刘其沛说,4名工作队员在组织任命的第二天,就带上被褥炊具和日常用品进村到岗、安营扎寨,作长驻打算。进村13天来,他们走访了近300户农户,分片召开座谈会20多场次,广泛宣传发动扶贫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精准识别对象并制定帮扶措施。
同在秭归县茅坪镇罗家村的扶贫工作队,把群众要求最迫切的23公里“陈罗路”(陈家冲到罗家村)拓宽建设,列入该村脱贫致富的头号工程。8月31日,笔者跟随该市委扶贫工作队及该村一班人从罗家村出发,一天驱车行程208公里,实地考察该村通往秭归县九畹溪等相临的三大旅游景区线路。一路上,面包车在毛坯小道上“跳舞”,坐在后排的两名村干部直呼“骨头快要簸得散架了”!当天晚上,工作队队长邹正海和村党支部立即召集两名企业家、部分村民代表研讨到深夜。
在宜昌,44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及11名后备干部与原单位脱钩,带领来自市直单位的119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奔赴该市243个贫困村干事创业。
宜昌市委组织部要求各地坚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探索推广“党建 ”工作方式,构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织体系。有扶贫任务的10个县市区也迅速行动,300多名县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10余万名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打响“县摘帽、村出列、户脱贫、人销号”扶贫攻坚战。
据统计,到目前,宜昌市县乡三级机关干部与4.2万户贫困群众结成对子,承诺办理实事11.7万件,做到“亲戚不脱贫、对子不脱钩”。
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每当夜幕降临,音乐响起,舞步炫起,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夷陵区邓村乡农民张红梅告诉笔者,眼下,跳舞在村头广场正悄然兴起,大家跳的跳、学的学、看的看,既锻炼了身体,生活也有了乐子。
近年来,宜昌市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6亿元,新建、改扩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922个,全市“五务合一”达标村(社区)达到98.2%,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完善拓展。
该市充分用好党建责任制这个“指挥棒”,全面落实管党责任,构建明责、履责、追责一体机制,推动农村基层党建责任落地生效。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带头把远安县河口乡朝阳村作为自己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联系点,其他12位市委常委也先后在农村基层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亲自推动,指导联系点先行一步、作出示范。
今年3月,1700多名县、乡、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纷纷公开承诺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责任清单,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在宜昌,“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是渎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已成为各级党组织书记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宜昌始终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走进宜昌各村,村党支部书记们讲得最多的就是宜昌市县组织部门实施的强村富民“双倍增计划”。在这一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地全面推广资源依托型、产业拉动型、服务创收型、能人带动型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对无资源、无来源的贫困村,通过财政定额补助、利用农村各项改革机会积累资源等多种途径,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强基层组织“造血功能”。目前,宜昌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过1000万元3个,过500万元6个,过100万元57个。
牢牢抓住村党组织书记这个“牛鼻子”
“85后”的刘金华曾在上海一家国企做到项目经理职位,2011年他回到自己家乡点军区落步淌村办起了生态养猪场。2014年底,土城乡村“两委”换届工作组来到刘金华的家中,希望他挑起村支书的大任。他先是惊讶,继而直摇头说不行。于是换届工作组白天、晚上三上刘金华家中做工作,直到他同意参加换届选举并高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刘金华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商议制定了符合该村实际的致富路子:做优做强高山蔬菜产业;借助外力加快发展花卉苗木业;推动茶产业转型发展,举办“年猪节”、“采摘节”等乡俗文化活动,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吃、住、玩一体化的产业链,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绝不落下一人、绝不落下一户。
在去年村级换届中,宜昌市一批像刘金华一样的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乡土能人、复退军人、大学生村官中被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较上一届下降2.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1119人,较上一届新增13%,村“两委”班子队伍年龄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我们要始终把农村党组织書记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宜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海涛在该市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宜昌市将按照“选优、育强、严管、用好”的要求,加强农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农村骨干队伍建设,明确新进入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候选人应有的学历、年龄等要求。
到目前,宜昌市已先后在彭墩基地、龙泉基地和市委党校举办乡镇、村级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10期,培训党组织书记1070人次,示范带动各县(市、区)培训党组织带头人2000人次。今明两年,将对宜昌市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普遍轮训一次;未来5年,宜昌市还将培训5000名党组织带头人。
不仅如此,宜昌各地纷纷亮出实招,创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党建品牌。夷陵区乐天溪镇“我为群众办件事”活动,共收获群众7万多个“满意”、“点赞”。“把支部会开在群众家”,即采取单独开、结对开、专题开、联席开的方式,把支部(党委)会开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基层一线、居民家中,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农村“三化四务”,即推行农村“组织网格化、自治规范化、服务综合化”,构建农村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综合服务平台。“亮党员身份,创党员文明户、创党员中心户、创党员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一亮三创”工作……一批党建品牌享誉省内外,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温暖送到老百姓心坎上。
像他这样的“第一书记”已覆盖宜昌市1439个村。“第一书记”们帮助抓班子、带队伍,谋划产业发展,办实事、解难题……一系列抓党建的实招,不仅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让群众深深感受到各级党组织从严从实抓好自身建设的决心、魄力,使农村党组织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堡垒作用
“你看,这是扶贫工作队4位同志进村入户的去向!”8月26日,在远安县花林寺镇龙凤村,村支书薛明华把笔者带到该村办公楼门前的村务公开栏,宜昌市委扶贫工作队员的名字、电话、考勤及当天的动向,都历历在目。
一路追踪,队长刘其沛与笔者相约在他的下一站行程——村民姜世明家接受采访。
“忙得不可开交,恨不得一天掰成几天用!”刘其沛说,4名工作队员在组织任命的第二天,就带上被褥炊具和日常用品进村到岗、安营扎寨,作长驻打算。进村13天来,他们走访了近300户农户,分片召开座谈会20多场次,广泛宣传发动扶贫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精准识别对象并制定帮扶措施。
同在秭归县茅坪镇罗家村的扶贫工作队,把群众要求最迫切的23公里“陈罗路”(陈家冲到罗家村)拓宽建设,列入该村脱贫致富的头号工程。8月31日,笔者跟随该市委扶贫工作队及该村一班人从罗家村出发,一天驱车行程208公里,实地考察该村通往秭归县九畹溪等相临的三大旅游景区线路。一路上,面包车在毛坯小道上“跳舞”,坐在后排的两名村干部直呼“骨头快要簸得散架了”!当天晚上,工作队队长邹正海和村党支部立即召集两名企业家、部分村民代表研讨到深夜。
在宜昌,44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及11名后备干部与原单位脱钩,带领来自市直单位的119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奔赴该市243个贫困村干事创业。
宜昌市委组织部要求各地坚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探索推广“党建 ”工作方式,构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织体系。有扶贫任务的10个县市区也迅速行动,300多名县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10余万名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打响“县摘帽、村出列、户脱贫、人销号”扶贫攻坚战。
据统计,到目前,宜昌市县乡三级机关干部与4.2万户贫困群众结成对子,承诺办理实事11.7万件,做到“亲戚不脱贫、对子不脱钩”。
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每当夜幕降临,音乐响起,舞步炫起,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夷陵区邓村乡农民张红梅告诉笔者,眼下,跳舞在村头广场正悄然兴起,大家跳的跳、学的学、看的看,既锻炼了身体,生活也有了乐子。
近年来,宜昌市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6亿元,新建、改扩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922个,全市“五务合一”达标村(社区)达到98.2%,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完善拓展。
该市充分用好党建责任制这个“指挥棒”,全面落实管党责任,构建明责、履责、追责一体机制,推动农村基层党建责任落地生效。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带头把远安县河口乡朝阳村作为自己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联系点,其他12位市委常委也先后在农村基层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亲自推动,指导联系点先行一步、作出示范。
今年3月,1700多名县、乡、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纷纷公开承诺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责任清单,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在宜昌,“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是渎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已成为各级党组织书记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宜昌始终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走进宜昌各村,村党支部书记们讲得最多的就是宜昌市县组织部门实施的强村富民“双倍增计划”。在这一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地全面推广资源依托型、产业拉动型、服务创收型、能人带动型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对无资源、无来源的贫困村,通过财政定额补助、利用农村各项改革机会积累资源等多种途径,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强基层组织“造血功能”。目前,宜昌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过1000万元3个,过500万元6个,过100万元57个。
牢牢抓住村党组织书记这个“牛鼻子”
“85后”的刘金华曾在上海一家国企做到项目经理职位,2011年他回到自己家乡点军区落步淌村办起了生态养猪场。2014年底,土城乡村“两委”换届工作组来到刘金华的家中,希望他挑起村支书的大任。他先是惊讶,继而直摇头说不行。于是换届工作组白天、晚上三上刘金华家中做工作,直到他同意参加换届选举并高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刘金华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商议制定了符合该村实际的致富路子:做优做强高山蔬菜产业;借助外力加快发展花卉苗木业;推动茶产业转型发展,举办“年猪节”、“采摘节”等乡俗文化活动,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吃、住、玩一体化的产业链,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绝不落下一人、绝不落下一户。
在去年村级换届中,宜昌市一批像刘金华一样的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乡土能人、复退军人、大学生村官中被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较上一届下降2.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1119人,较上一届新增13%,村“两委”班子队伍年龄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我们要始终把农村党组织書记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宜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海涛在该市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宜昌市将按照“选优、育强、严管、用好”的要求,加强农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农村骨干队伍建设,明确新进入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候选人应有的学历、年龄等要求。
到目前,宜昌市已先后在彭墩基地、龙泉基地和市委党校举办乡镇、村级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10期,培训党组织书记1070人次,示范带动各县(市、区)培训党组织带头人2000人次。今明两年,将对宜昌市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普遍轮训一次;未来5年,宜昌市还将培训5000名党组织带头人。
不仅如此,宜昌各地纷纷亮出实招,创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党建品牌。夷陵区乐天溪镇“我为群众办件事”活动,共收获群众7万多个“满意”、“点赞”。“把支部会开在群众家”,即采取单独开、结对开、专题开、联席开的方式,把支部(党委)会开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基层一线、居民家中,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农村“三化四务”,即推行农村“组织网格化、自治规范化、服务综合化”,构建农村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综合服务平台。“亮党员身份,创党员文明户、创党员中心户、创党员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一亮三创”工作……一批党建品牌享誉省内外,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温暖送到老百姓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