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i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人文性这一重要维度,也为语文教学确立了航标。因此,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应着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塑造人格、培养创新上下功夫。
  
  一、尊重主体人格和人权
  
  “从总体特征上说,人本主义所推崇及实施的方法,不停留于消极的非强制性或反对强制上,而是创建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人性”。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的自我意志。师生间的关系应由师道尊严转向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关系。要走出封建思想的桎梏,跳出封建道德观念的约束,师生之间如朋友,应大力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黑板面前人人平等”,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呼吸”。要保障学生愉快学习的权利,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全面发展自己,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在2003年湖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省一等奖获得者薛永梅老师的《摆渡》一课,老师先自唱民歌《龙船调》,铺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进而用多媒体的画面让学生感知摆渡(由此及彼),这种方法关注了初一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既有利于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又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于内容的把握,薛老师又把学生当作发现美的主体,五人一小组上台表演摆渡过程。学生在表演前既要读懂故事情节,又要品味人物性格,在表演时,创造性的再现故事情节,其栩栩如生的表演过程,不就是我们所需要把握内容、挖掘人物性格的显性教学目标吗?而这种尊重学生、鼓励创新的理念比我们枯燥的分析、精辟的讲解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效果都要好得多,学生也要快乐得多。
  
  二、养育丰富的情感,增强审美性
  
  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了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不是为现实生活而活,也不是为理想为活,仿佛是为教材而活,为分数而活,成为麻木不仁、心如止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书虫,这与我们人文教育的培养目的是格格不入的。亚里士多德曾把全部课程分为有用学科和文雅学科,后者专供闲暇和享受之用,是增进心灵活动的科目。文学教育是情感的教育,要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从文学教育中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如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诵、适时比较、相机评析教材的内容,让他们体悟那《苏州园林》的优美,《三峡》的壮美,《背影》的真情之美,《老王》的善良之美,《风筝》的忏悔之美,《忆江南》的柔和,《济南的冬天》的淡雅,《小桔灯》的朴实;柳永、李清照词的婉约,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使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潜移默化中,他们感受到语文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到如何做人,从而实现健全人格的塑造。
  
  三、创设和谐与亲善的人际环境
  
  良好的教学始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教学方法的两大特征就是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知情意的整合发展。学校教育要创建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情感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作为社会的人,通过人文精神的滋养,学生能够善待父母、朋友、同学,善待生存环境,善待自然与社会。传统道德中提倡的“和合”精神,追求天人和合特别是人际间的亲善共融,主体心情的宁静安详,心绪的和平恬淡,心灵的充实愉悦,这与我们今天进行的人文教育是共通的。
  
  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语文教育教学不能只是关注传授多少知识,而应该着眼于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着力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天性的回归,使教育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自由选择学法、创造性地参与、体验教学的全过程,让课堂教学洋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致因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而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得以展现。比如教学《愚公移山》时,不少学生会提出愚公不必移山,可搬家,甚至认为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教师就应肯定学生的大胆设想,从而唤
  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新思想在交流中产生,进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语文教育教学应将提高人文素养作为灵魂,尊重人,研究人,完善人,塑造人,从文本和人本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原力和人格完善的动力。
  
  单位:广东阳江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美国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发端于1968年唐.休伊特的《60分钟》,本文以《60分钟》为例,探寻了美国新闻杂志型节目在当时社会背景中产生的原因。技术的革新及剧烈的社会变革在电
探究式教学,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概念理论等基础知识教学时,教师只是给他们讲授一些事例和问题,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思考,以及讨论实验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
期刊
“语文”是一个令人费解甚至于很笼统含糊的概念,这已是不争的既成事实。学了多年语文的中学生冷不丁被问及“语文是什么?”,“学语文学了些什么?”之类的话题,或惶惑,或惊讶,或目瞪口呆。学生如此,语文教师谁又不有口难言。“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抑或语言文化?专家学者们尚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很尴尬,也很悲哀,千千万万个老师各自摸着石头过河,要把学生们带到哪里去?语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外传播的现状rn当前,我国电视对外传播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主体就是中央以及各省、市的国际频道和对外卫星频道等.传播渠道则是对外电视传媒机构通过卫
我们通常所说的评价往往是教学评价,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价值有意无意地忽视,导致我们的教学不接地气,缺少责任。基于此,我们把课堂评价研究定位在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上,让课堂评价为学习服务。  课堂评价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观察、收集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的检查与评定。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堂评价应贯穿课堂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常态与
作文难、作文无话可说,这是多数学生头痛的问题。通过活动安排作文,学生先围绕活动搜集资料,带着任务参加活动,活动结束立刻动笔写作文。既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又增加
当前高中英语教师普遍对于学生学习时间的管理比较严格,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取得较为高效的教学效果已成为一大难题.大多数高中英语课堂现在依然采用传统教学
期刊
“诗言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温家宝同志自担任国务院总理开始,在不同的场合引用过许多古诗文,充分体现了温家宝同志的丰富学识和深厚底蕴,使温总理在“平民总理”外又有了“儒雅总理”的称号。在此摘录几句,以飨读者。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同志在当选为国务院总理的第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德新社记者的提问时,引述中国晚清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强调学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数学,学生应该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能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是知识内化的动力,是连接师生的桥梁.情感教育可以看作是肥沃的土壤,语言学习的种子就播种在这肥沃的土壤中.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让教学充满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