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开心先锋”红四团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ra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10月16日,全军的前卫团——红一方面军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涉过于都河,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因此,10月16日就成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个纪念日。
  红四团前身为北伐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曾参加过彪炳史册的南昌起义、湘南暴动。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第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四团团长耿飙,政委杨成武、参谋长李英华、党总支书记林子钦。
  
  奔袭道县
  
  红四团连续突破国民党三道封锁线后,重新到达前卫位置天堂圩。11月17日,接到师部电报:“限明日(18日)拂晓前相机占领道县城。”天堂圩距道县一百多里,如果红军不能迅速占领道县,敌周浑元、吴奇伟部则可能先期到达。红军将会受到三面夹击。四团火速行动。途中一位群众告知耿飚一个重要情报:道县南门潇水河上有座浮桥,是进城必经之道,如果守城敌人把桥拉过去,我们可以游水过河把桥再放过来。下午四团抵达道县城下。果然,浮桥已被敌人拉过对岸。夜里,红四团偷渡潇水。第一批战士到达对岸时,突然遭到一阵排枪袭击。红军立刻还击,却听不到敌人枪声了。城内守敌仅民团40余人,早如惊弓之乌弃城而逃。两岸红军战士很快架好浮桥。第二天,中央纵队通过浮桥。红四团抢占道县浮桥为大军摆脱敌军合围争得了宝贵的时间。
  
  直战湘江
  
  29日,红四团昼夜兼程沿湘江奔进,拂晓时分赶到觉山布置起凹形防御阵地。打退湘军刘建绪部一整天飞机、大炮、羊群式集团进攻后,双方形成对峙。30日的战斗空前激烈。红军工事被炸得支离破碎,团部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指挥所,只能在弹坑间跳跃移动。随着友邻部队阵地失陷,红四团三面受敌。敌人直接从侧翼公路正面展开宽大突击。团指挥所已成为前沿,耿飚亲操马刀率团部人员与敌格杀。万分危急之中,杨成武率通信排增援,杀人敌阵。一颗流弹击中杨成武的右膝盖,敌兵疯狂喊叫:“捉活的。”退进红四团战斗分界线的红五团五连与红四团二营火力配合,方从枪林弹雨中救出杨成武。红四团且战且退,交替掩护向后收拢。这时,全团伤亡已达三分之一。撤至珠兰浦、白沙一线构筑起第二道阻击阵地。该团抵挡十多里的正面攻击,伤亡过半。团长耿飚每天都在同疟疾的斗争中指挥作战。战士们每次战斗都面对着装备精良于己十倍、二十倍的敌人。红军硬是靠拼刺刀以大无畏的精神杀退一批又一批敌人。事后才知道,他们抗击的是整整15个团。直至掩护行动迟缓的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红四团才边打边撤过了湘江。湘江血战历时五天五夜,是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后打得最激烈、损失最大的一仗。惨烈的战斗使红四团付出了重大代价,为掩护中央纵队作出了重大贡献。耿飚说:“每分钟都得用血换啊。”
  
  强渡乌江
  
  1934年12月31日,红四团到达乌江边。乌江是贵州第一大川,也是遵义、桐梓南面的天然屏障,夹岸悬崖对峙,高不见顶,江流翻滚,恶浪滔滔,江上浓雾弥漫,又值大雪之后,天寒地滑。对岸驻敌,凭险据守,后有强敌紧追不舍,红军处境十分困难。军团长林彪向耿飚亲自下达了突破乌江的任务。他们决心佯攻渡口大道,主攻上游500米处的小路。在寒冷的江边,红四团度过了1935年元旦。元月2日,渡江尖兵队的8位勇士首先跳进刺骨的江水泅渡乌江。但遭敌阻击,试渡失败,一位福建籍战士牺牲。入夜,突击队利用竹筏夜渡。三连长毛振华带五位勇士上了第一只筏子。3只竹筏相继出发。半小时后两只竹筏撤了回来,一只下落不明。红四团扎制了60多个竹筏,次日开始强攻。敌人猛烈的炮火企图封锁住江面。突然,对面江边响起了一阵枪声,守敌一片惊慌,立即掉转枪口。竹筏乘机靠岸。原来,毛振华和5位勇士昨夜偷渡成功,却等不到后续部队,头上距敌人工事仅几米,因此未敢打手电筒与对岸联系,便潜伏下来伺机而动。第一批强渡的同志与毛连长会合后,第二梯队一营又迅速过江。这时,敌人的预备队开了上来,借助优势火力向红军猛扑,一营被迫撤至江边。紧急关头,师长陈光调来炮兵连长赵章成和指导员王东保。所谓的炮兵连其实只有一门炮,5发炮弹。赵章成四发四中,准确地将炮弹射到了敌群中。敌人四散奔逃。滩头部队乘势反攻,红军终于完全占领了乌江渡口。突破乌江天险,打开了通往遵义的门户。
  
  攻占娄山关
  
  刚人遵义城,刘伯承总参谋长和聂荣臻政委就走进红四团团部,命令红四团进占娄山关。当日下午,红四团飞兵疾至娄山关。娄山关是遵义通向桐梓的大门,为贵州北部战略要冲。全团避开正面采取迂回的方式分兵两路,一路由耿飚、杨成武带领正面进攻,一路由李英华和通信主任潘峰率领向右侧山峰运动,迂回侧翼抄袭。这时,通信班偶然中接通了敌军的电话,得悉敌军动态。耿飚果断命令迂回部队改隐蔽前进为虚张声势的行军,造成袭击桐梓城的态势。这一招果然奏效,电话监听发现,山上守军唯恐后路被截准备逃窜。杨成武说:“敌人要跑。”耿飚道:“他跑不掉——立即总攻!”垂死挣扎的守敌负隅顽抗。娄山关山谷里杀声震天。突然,山顶传来接连不断的手榴弹爆炸声。原来,侧翼抄袭部队经过两个小时的艰苦行军,占领了娄山关左边的山头,按计划参加了总攻。面对这些从天而降的神兵,敌人还以为自己的增援部队打误会了。约激战3小时,红军首次登上了这座驰名天下的雄关。红四团又一口气猛追30多里,乘胜解放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老巢桐梓城。接着红四团驻防松坎,在7天时间里保卫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此时,耿飙调任一师参谋长,王开湘任团长,罗华生继任党总支书记。
  
  飞夺泸定桥
  
  红四团四渡赤水,智取禄劝、武定、元谋三县后,渡过金沙江一路北上来到大渡河岸。红四团临危受命,任左路军先锋团。27日晨,从安顺场出发,长途跋涉320里,创造了一昼夜奔袭240里的军事奇迹,战胜了沿途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于29日晨6时占领桥西。桥东岸泸定城守敌一个团,在红军到达前一天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链。午后4时红四团发起攻击。在全团火力掩护下,二连连长廖大珠率刘金山、刘梓华等21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敌人的弹雨,攀着铁索,冲向敌岸。敌人慑于红军的英雄气概,阵脚大乱,将木板点燃,妄想用火海战术阻住红军。廖大珠奋起扑进火海,第一个杀上对岸,紧接着一位贵州苗族小战士第二个冲过去。紧跟突击队后的三连长王友才率三连第一梯队边爬边铺桥板前进。“同志们,冲啊!”杨成武从桥面一跃而起,带领三连冲上摇摆不定的桥面。夜色降临,突击队的勇士子弹打光了,敌人反扑过来。他们抡起大刀片,见黑影就砍,敌人一个个倒了下去,路两侧的不少树也被拦腰斩断。红四团与守敌展开激烈的巷战,打了整整两小时,终于歼敌大半,占领了泸定城。战士们登上城楼鸣枪欢呼胜利。深夜,刘伯承总参谋长、聂荣臻政委踏着浓霜进了城。刘伯承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到:“应该在这里竖一块碑!记下我们战士的不朽功勋!”22名勇士仅伤亡3人。红四团又创造了一次世界军事奇迹。
  第三天,军团主力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经泸定桥过了大渡河,蒋介石妄想在大渡河边消灭红军作“石达开第二”的迷梦被彻底打破了。
  
  过雪山草地
  
  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红四团奉令担当前卫。“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鼓舞着全团战士。二营充当前卫营,六连是前卫连,二营副营长黄霖(黄古文)兼任六连连长。他们手执木棍。用刺刀、铁铲挖脚踏孔,边探路边行进,攀上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他们是第一支翻越大雪山的红军部队。同风雪、冰雹、缺氧、严寒搏斗了大半天,全团安个越过夹金山并首先同红四方面军八十八师会合,是一方面军第一支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团队,6月底,他们翻越了梦笔山,接着,他们又用七天时间连续翻越了长板山、打鼓山、仓德山三座大雪山。7月,红四团同红四方面军联合攻打毛儿盖。毛儿盖是进入松潘大草地的通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藏族小镇,后因毛泽东在此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出取道草地北上的重大决策而名扬天下。胡宗南部李日基营已驻扎于毛儿盖。经过八天苦战。红军打开了进入草地的“盖子”。
  8月17日,毛泽东召见杨成武,亲自向他布置进军草地的任务。毛泽东说:“这一次你们红四团还是先头团”,“要知道草地是阴雾腾腾,水草丛生、方向莫辨的一片泽国,你们必须从茫茫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的行军路线来。”毛泽东指着地图对他说:“我们只有前进。敌人判断我们会东出四川,不敢冒险走横跨草地,北出陕、甘的这一着棋。但是,敌人是永远摸不到我们的底的。我们偏要走敌人认为不敢走的道路。”8月21日,红四团进入这片有“人间地狱”之称的大草地,在年已六旬的藏族通司的指点下,他们一边摸索前进,一边为主力部队插示路标。草地茫茫无际,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夜晚,大家挤在一起背靠背抵御严寒,遇到暴风雨只能浑身湿淋淋地站在草地中等待天亮。许多红军的英灵没有在战火中倒下,却被大草地无情地吞噬了。4天4夜,他们终于到达色既坝,走出了茫茫泽国。老通司双手合十欣喜地说,红军有神灵保佑,赞红军为神兵。红四团走出一条北上的路,实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期望。
  
  突破腊子口
  
  1935年9月15日,红四团兵抵甘肃莫牙寺。师部急令:“军团首长命令即速继续北进,着第二师四团为先头团,具体向甘肃之南的岷州前进,3日之内夺取天险腊子口,并扫除前进途中拦阻之敌人!”
  腊子口位于甘肃岷山山口,两边峰峦壁立,隘口宽仅十余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素称“天险”,它是红军北上的惟一出路,也是北上的最后的、最险要的一道关口。如果拿不下腊子口,红军就得被迫掉头南下,重回草地;如果西进绕道出青海,或东进川东取道昔日孔明六出祁山的汉中,就要踏进敌人早已重兵布防的口袋。因此,腊子口志在必得,别无选择。
  16日凌晨,红四团从驻地出发。途中经过两次遭遇战,歼敌两个营,急行军200多里,于午后4时到达腊子口下。就如何拿下腊子口全团士兵献计献策。一个外号“云贵川”的贵州小战士毛遂自荐说他能爬上绝壁。他顺利地攀上悬崖,为红军找到了一条出奇不意,居高临下打击守敌的路径。因此,红四团决定两面出击,一路登山迂回,一路正面强攻。王开湘对杨成武道:“政委呀,过泸定桥时你在前面,这回我带翻山部队迂回敌后,你在正面统一指挥。”二营六连担当正面突击任务。林彪、聂荣臻、陈光等首长都亲临前沿,战斗进行了大半夜,正面连续强攻仍未奏效。敌驻守岷县的鲁大昌部五六个团的援兵天亮就有可能到达,那时红军要想攻下腊子口就更加困难了。形势万分危急。这时迂回的同志在漆黑的山林中摸索了半夜终于到达了进攻地点,正面强攻的六连也已进逼到独木桥下。两面夹击,守敌大乱,六连战士冲向独木桥。在短兵相接中,硬是用刺刀杀开血路,抢占了木桥,控制了隘口。全团奋勇冲杀,又突破敌人设在口子后面的三角地带防御体系。集中火力击溃了敌人反扑,一鼓作气再次冲垮敌第二道防线,全部占领腊子口。红四团乘胜打进岷州城东关,接着挥师东进先头占领了哈达铺。突破腊子口是红军长征途中少有的硬仗,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聂荣臻元帅高度评价:“腊子口一打开,全盘都走活了。”
  在哈达铺,毛泽东提出了挺进陕北的英明决策。红军也进行了整编,红一方面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红四团改称四大队。转进陕北途中,毛泽东亲自向杨成武、王开湘布署了歼灭东北军骑七师一个团的任务。毛泽东说,由四大队直接冲锋,称赞杨成武,王开湘道:“四大队是有名的英勇冲锋的红四团嘛。”
  到陕北后,原红四团团参谋长、己任二大队大队长的李英华在“切尾巴”战役中壮烈牺牲。大队长王开湘因患伤寒病昏迷中触动枕畔的手枪,不幸头部甲弹,魂归洛水。湖南籍勇士毛振华也在长征最后的一场战斗里洒尽了青春的热血。
  1981年10月,聂荣臻元帅为红四团写下这样的赞语:“这个团在漫长的征途中经常担负先头团的开路任务。当然,这些任务比较艰巨,如果完不成就会影响很大。而红四团总的说都完成得不错。尤其是抢渡乌江、飞夺泸定、越过草地、突破腊子口等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战斗和行动,任务完成得很好。”在抗日战争时期,红四团所在的红二师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开赴华北前线,首战平型关。解放战争中,这支英雄的团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如今,它是济南军区的一个团队,新的历史时期,这支部队继承和发扬着红军团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形成了坚定不移跟党走的铁的信念,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铁的纪律,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铁的团结,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雷厉风行,敢打必胜的铁的作风的“五铁”精神,无愧“铁军”称誉,在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新长征中仍是军中的“排头兵”。
其他文献
坚实的台基!   精巧的层楼!   在曾发生最激烈战斗的地方,我仰望您!   在风景美似图画的泉城济南,我赞美您!   解放阁,半城清泉半城树中最诱人的一景。   解放阁,壮阔史剧英雄歌里最动人的一幕!   中国命运大决战的前夕,秋风开始在1948年的泉城草木间巡视。   凝聚了意志凝聚了智慧,万马千军就要打响济南战役!   国民党守军于城内驻扎11万人,另在徐州地区准备了随时可以
期刊
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人民政协主管的文史资料工作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绩斐然,举世公认。它不仅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教育工作中产生了爱国育人的功效,而且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里起到了一个专业门类的存史资政作用。它的存在,大大丰富了历史学界的工作内容。它和当代世界一些著名大学流行的“口述历史”一样,已为从事史学的工作者所不可缺少。   然而,对新生的文史资料工作的认识,
期刊
谈起彭德怀这个名字,无数人会从心中升腾起敬佩和感叹。战争年代,毛泽东曾为他赋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总性情刚烈、耿直,被陈赓大将评价为“我党我军内头号正直的人”。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勇于直言,向毛泽东上“万言书”,批评“大跃进”中的错误。大家都知道彭总在这次会议上发了很大的脾气,令人无不感叹他的禀然正气和坦荡荡的赤子之情。    这也困难,那也难办,你们整天干的是什么? 
期刊
四     6月1日,刘伯承发布了关于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6月6日深夜,李达将当天的综合情况向刘伯承作了汇报:“扫荡”太北的敌人近两天纷纷向太行周围交通线调动,在邯长路黎城附近集结了大量兵力,并出动不少飞机在漳河两岸上空侦察。据当天接到的一份日军文件看,敌人马上就要对我太南地区进行合围“扫荡”了。现在,新一旅二团在邯长路北袭击敌人掩护总部突围后,已从路北转到了路南的黎城宋家庄(团部)
期刊
昔阳的西水东调工程,是从1975年至1980年修建的,在修建时就引起许多争议,闹得沸沸扬扬。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再也不要干‘西水东调’式的蠢事了》的文章,对这项违背客观规律,耗资达亿,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工程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引起中央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胡耀邦和万里都作了批示,使西水东调工程停了下来,责成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对因持不同意见遭受迫害的工程技术人员给予平反。省里有关领导
期刊
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角黄土高原边缘,山梁绵延,土塬平坦,运城是盆地的最低处。在中条山北麓,运城与安邑接壤处便是闻名遐迩的运城解州盐池。   盐池因在解州管辖之内,故称之为解池。运城旧时称潞村,因此解池产的盐得名潞盐或称解盐、河东盐。   解池可追溯到黄帝、尧舜之时,就已经营开发,并远销晋、豫、陕三省地区。《左传》鲁成公六年:“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杜预注:“猗氏盐池是也”。《山海经》称为“盐
期刊
日本在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实现其吞并中国、争霸世界的计划,公然违抗国际公法,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南洋地区,相继秘密地建立5支细菌部队,大量生产细菌武器,使用灭绝人性的细菌战,犯下了罄竹难书的反人类的战争罪。日军北支"甲"1855部队,其总部设在北平(北京)城内,其分部遍布华北各地,山西尤多。而建立较早的,是继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之后在中国建立的第二支细菌战部队。而它的罪恶
期刊
我的家乡,位于上党盆地北端,沁县西乡,距城约20华里的白山脚下,名曰开村,全村共有400多户,2000多口人,耕地面积约4800余亩。民国初年,农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   开村在沁县是一个大村,村里最高的统治者是村长。据说那时候村长是义务职,不支薪水。进入20世纪30年代,风气渐变,村里一些想过官瘾的头面人物,为谋取村长这个类乎明清时代乡约地保式的小官,都
期刊
四处打听,终于在天津蓟县某干休所找到了董来扶老人的家。整洁的“绿色”院落里,一位老人正在给花浇水,脚上的军用胶鞋沾满了泥土。怎么也看不出眼前这位质朴的老人,就是共和国第一辆坦克“功臣”号的驾驶员,就是曾经驰骋辽沈、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场,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钢铁英雄”董来扶。老人很好客,热情地把我们领进那间四周挂满字画的简陋客厅,激动地述说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凭几句半生不熟的日语,从国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及解放前的山西教育界名流时,少不了要提及郭象升的名字。已故史学家、原山西大学历史系郝树侯教授,以他的亲身经历在《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概况》一文中写道:“抗战前的山西省立教育学院从开办到结束(1925—1937),前后共12年……赵丕廉和郭象升(赵早年参加同盟会,和郭象升是山西大学堂中斋同学,宣统已酉科拔贡同年)是最有关系的主持者”,“赵、郭办这个学院,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对社会有所贡献
期刊